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俊

作品数:17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西医结合科研计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皮肤
  • 3篇寻常型
  • 3篇寻常型银屑病
  • 3篇银屑
  • 3篇银屑病
  • 3篇术后
  • 3篇术后缺损
  • 3篇皮瓣
  • 3篇皮瓣修复
  • 3篇缺损
  • 3篇细胞
  • 2篇肿瘤
  • 2篇疗效
  • 2篇免疫
  • 1篇大疱
  • 1篇大疱性
  • 1篇大疱性表皮松...
  • 1篇大疱性表皮松...
  • 1篇蛋白
  • 1篇岛状

机构

  • 16篇天津市中医药...
  • 5篇天津中医药大...
  • 3篇天津市第一中...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达仁堂京...

作者

  • 17篇张俊
  • 8篇张理涛
  • 5篇孟令贺
  • 4篇王琨
  • 3篇于广新
  • 3篇单士军
  • 2篇顾安康
  • 2篇郭海霞
  • 1篇刘栋
  • 1篇张宇
  • 1篇聂振华
  • 1篇王彩霞
  • 1篇李珺莹
  • 1篇李隽
  • 1篇李芸芸
  • 1篇李鹏

传媒

  • 10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年份

  • 5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扰素注射后泛发性扁平苔藓1例并文献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患者男,35岁。躯干及四肢泛发紫红色扁平丘疹1个月余。3个月前肌肉注射重组干扰素α-2a辅助治疗尖锐湿疣,1个月前全身泛发紫红色扁平丘疹。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颗粒层楔形增厚,棘层不规则增厚,基底细胞液化,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诊断:急性泛发性扁平苔藓。治疗、结论与文献分析:停用干扰素、外用糖皮质激素和维A酸治疗后皮疹消退,提示本病有自限性。干扰素可以引起泛发性扁平苔藓,与其他药物诱发扁平苔藓不同之处在于发病机制与其本身的生物活性有关。
于广新张俊孟令贺张理涛
关键词:干扰素扁平苔藓
姐妹同患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被引量:1
2013年
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epider-molysisbullosapruriginosa,DEBP)是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ystrophicepidermolysisbullosa,DEB)的一种少见亚型。姐妹2人同患此病,国内少见类似报道;
于广新张俊孟令贺单士军张理涛
关键词: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营养不良型
循环miRNA与寻常型银屑病不同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血浆miR-146a、miR-155、miR-326在寻常型银屑病及其不同中医证型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分别检测6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热证30例、血瘀证15例、血燥证15例)血浆中miRNA,并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及组间比较。结果血浆miR-146a、miR-155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升高,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血瘀证和血燥证患者相比,血热证患者血浆miR-146a、miR-155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浆miR-326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的相对表达量与健康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血燥证银屑病患者血浆miR-326的相对表达量较血热证和血瘀证明显减少,不同证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循环血浆miRNA在不同证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存在表达差异,可作为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李珺莹聂振华李隽张俊李芸芸李悦张理涛
关键词:银屑病中医症型
Reading man皮瓣修复乳房外Paget病术后缺损1例
2025年
报告1例男性患者,57岁,主因阴茎阴囊暗红色斑片7年伴剧烈瘙痒就诊,经门诊取病理提示乳房外Paget病(EMPD)。收入院行皮损扩大切除术,Reading man皮瓣缺损区修复成形术。术后伤口Ⅰ期愈合,皮瓣颜色、质地与周围皮肤基本一致,衔接过渡自然。
王琨张俊邢卫斌
关键词:邻近皮瓣乳房外PAGET病
双皮下蒂岛状皮瓣修复鼻翼基底细胞癌术后缺损疗效评价
2025年
目的:评价双皮下蒂岛状皮瓣修复鼻翼基底细胞癌(BCC)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22年10月至2024年3月入院的50例鼻翼BCC患者进行双皮下蒂岛状皮瓣修复。术前根据肿瘤复发风险确定切除范围,设计双皮下蒂岛状皮瓣。术中切除病变组织后,依次形成皮瓣并旋转推进修复缺损,精细缝合。结果:50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坏死和局部缺血水疱,伤口Ⅰ期愈合。随访1~12个月,无复发,皮瓣色泽与周边皮肤接近,瘢痕不明显,双侧鼻翼外观基本一致。结论:双皮下蒂岛状皮瓣修复鼻翼BCC术后缺损效果良好,美观且并发症少。
王琨张俊
关键词:皮下蒂皮瓣基底细胞癌
小汗腺汗孔癌三例
2024年
小汗腺汗孔癌是一种起源于汗腺表皮内导管上皮的恶性皮肤附属器官肿瘤,临床罕见。本文报道3例小汗腺汗孔癌,结合临床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给予手术切除。
蒋佳红高丽娜顾安康张俊郭海霞
应用组合皮瓣修复颜面部皮肤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观察
2025年
目的探讨和评价应用组合皮瓣修复颜面部皮肤肿瘤术后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22年1月—2024年3月,本院收治罹患颜面部良恶性皮肤肿瘤病例共50例。根据原发皮损切除后缺损区的面积和位置,选择2种以上的局部(邻近)皮瓣联合应用修复缺损区创面。结果所选病例术后皮瓣均成活,伤口Ⅰ期愈合,外观及功能正常,颜面部无明显器官变形或移位。结论应用组合皮瓣修复颜面部皮肤肿瘤术后缺损,方法可靠,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王琨张俊张理涛
关键词:组合皮瓣皮肤肿瘤
皮肤肌上皮瘤1例诊疗体会
2023年
患者女性,44岁,左面部可见1个直径约1 cm大小皮下肿物。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内见境界清楚的结节,由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及散在分布的细胞团块、条索样结构组成,瘤细胞呈浆细胞形态,间质硬化。免疫组化显示角蛋白(CK,部分+),波形蛋白(Vimentin,+),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Ki-67指数约5%(+)。诊断:皮肤肌上皮瘤(CM)。治疗予扩大切除术,术后7 d拆线,切口愈合良好。随访6个月无复发。
李鹏胡怡张俊贾文娟刘鑫鹏
关键词:肌上皮瘤皮肤皮肤混合瘤
临床表现为甲黑线的甲鲍温病1例及文献回顾
2025年
报告1例临床表现为甲黑线的甲鲍温病病例。患者男性,74岁,左手拇指甲黑线10年,手术切除送病理检查,病理示:甲母质及甲床上皮增生伴全层异型,散在色素分布;甲板增厚,染色不均,其内可见较多棕黑色素沉着。诊断:甲鲍温病。经治疗,患者恢复良好,随访1个月无复发,截至投稿日仍在临床随访中。
张俊顾安康王琨邢卫斌
关键词:鲍温病
临床表现类似瘢痕的汗孔癌1例
2025年
报告1例临床表现类似瘢痕的汗孔癌(PC)病例,患者女性,78岁,患者3年前因右上腹部皮脂腺囊肿行手术治疗后出现红色斑块,结合临床表现、皮肤镜和病史考虑瘢痕癌,完善病理示:与表皮相连的瘤细胞团块向真皮内生长,细胞呈嗜碱性染色,瘤体内有时可见到向外泌导管的分化;真皮深层可见浸润性的瘤细胞条索,异型明显,胞核大而不规则,可见核分裂。诊断PC。术后患者病情平稳,如期拆线恢复,随访2个月切口愈合良好,无复发。
张俊丁晨邢卫斌
关键词:瘢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