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青
- 作品数:113 被引量:747H指数:16
- 供职机构: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卫生厅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江西省卫生厅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社会学农业科学更多>>
- 对打造和推进“大疾控”文化品牌建设的思索被引量:5
- 2011年
- 建设独特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文化氛围是一项新的课题,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大疾控"文化包括疾控机构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行为规范、服务特色,既包涵物质形态的东西,也包含非物质形态的东西。本文结合江西省疾控机构工作实际,对什么是"大疾控"文化,"大疾控"文化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如何构建"大疾控"文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
- 刘晓青刘玮何晓军廖一静李和平
-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文化
- 中国大陆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的应急处置与防控策略探讨被引量:8
- 2016年
- 寨卡病毒病,也称寨卡热,是由寨卡病毒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病毒性疾病[1]。寨卡病毒还可能通过母婴、性行为和血液等途径进行传播[2]。2015年,巴西出现首例寨卡病毒本地感染病例,此后寨卡病毒疫情在美洲国家迅速传播、扩散[3-5]。目前,全球已有46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寨卡病毒疫情,其中39个国家报告寨卡病毒本地流行。在寨卡病毒疫情发生时,巴西等国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数显著增加,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6]。疫情的快速蔓延及与小头畸形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2月9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确诊江西省赣州市赣县报告的1例发热出诊病例为全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7]。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级医疗卫生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本文通过描述分析该起疫情应急处置的整个过程,探讨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的防控策略和措施。
- 刘晓青朱蒙曼廖勇张天琛黄鹤胡国良
- 关键词:卫生措施输入性
- 一起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人员发病事件的应急调查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分析江西省某县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人员发病的原因,为今后类似事件的调查提供经验与借鉴。方法回顾性收集4例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疫苗接种资料,应用胶体金法和ELISA法对病例血清标本进行汉坦病毒IgM/IgG抗体检测。结果4例疑似病例均有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史。病例1和病例4有发热、"三红"、"三痛"、水肿和尿蛋白阳性等出血热相关的症状,病例1汉坦病毒IgG抗体检测阳性,病例4的IgM和IgG阳性,病例2和病例3无出血热相关的典型症状,汉坦病毒IgM/IgG抗体检测阴性。依据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综合研判,病例1和病例4被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病例2和病例3排除流行性出血热。结论该起事件共发现2例流行性出血热确诊病例,2例误诊病例。建议加强医疗机构对出血热诊治知识的培训,提高医疗机构出血热的实验室诊断率,提升医疗机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早发现和早诊断能力。
- 曾志笠金媛丁晟谢昀刘晓青
-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
- 江西省2015-2022年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蚊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4
- 2024年
- 目的研究江西省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蚊的密度水平及变化趋势,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2022年每年5-10月,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在全省13个登革热媒介监测点进行监测,分析伊蚊幼蚊密度。利用R 4.3.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不同容器类型的容器指数(CI)比较采用t检验,CI、房屋指数(HI)的变化趋势与BI关联性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不同容器类型的年均CI变化情况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用Joinpoint5.0.2软件对年均BI值进行趋势分析。结果2015-2022年白纹伊蚊幼蚊BI为5.88~15.36,CI为6.84%~17.10%,HI为4.73%~10.69%。除2016年略有上升外,江西省年均BI整体呈下降趋势。临时性容器的CI呈下降趋势(Z=-18.514,P<0.001),但整体水平高于永久性容器(t=-2.739,P=0.029)。伊蚊幼蚊密度季节消长呈单峰分布,BI峰值主要出现在每年的5-6月,之后呈下降趋势。CI和HI变化趋势与BI基本相同,相关系数分别为0.827(P<0.001)和0.916(P<0.001)。赣北、赣南地区的年均BI值整体高于赣中地区,且5-8月的月平均BI值均>10,9-10月的月均BI值在5~10。2019年BI值超过传播阈值的监测点次最多,月度分析显示6月超过传播阈值的监测点次最多。结论江西省白纹伊蚊密度虽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仍存在登革热本地传播流行风险,应加强伊蚊综合治理,降低登革热疫情发生风险。
- 夏光辉汪如良刘晓青潘欢弘张天琛
- 关键词:登革热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
- 汉坦病毒及其与宿主基因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18年
-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基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国内外对不同型别HV与自然宿主、生态环境和进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HV的流行及疫区演变与病毒和宿主长期相互作用联系紧密。由于HV基因分型较多,在全球分布广泛,HV不同血清型甚至同一血清型不同病毒株间存在核酸序列的差异,不同分型的HV基因片段往往会发生重组,这在HV及其与宿主动物基因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对病毒的致病性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及流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结合国内外HV研究进展对其流行现况、生物学特性及与宿主基因相互作用等方面加以综述。
- 杨其松张天琛刘晓青谢昀朱蒙曼胡国良
- 关键词: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
- 一起学校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的病原追溯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对学校发生的一起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并采用脉冲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为查找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暴发原因进行分析,同时采集患者粪便、水样进行细菌学培养,运用PFGE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此次暴发疫情的调查共发现病例60例,罹患率为10.12%,发病人群均为小学学生;从53例患者的粪便中共检出30例痢疾阳性病例,且菌群均为宋内志贺菌;水样检测发现2号水井及其旁边的水塘存在宋内志贺菌;对4份病例的粪便、2份水样进行PFGE分析,其结果显示,6份样本所检出菌株的电泳带型完全相同。结论该事件是一起因饮用宋内志贺菌污染的水源而导致的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
- 刘晓青赵玉芹杨梦曾洪运王鹏郑文娟袁辉
-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宋内志贺菌PFGE
- 抚州市特大洪灾后公共卫生阶段性效果评估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通过对"6·21"抚河决堤灾后灾区进行阶段性效果评估,掌握灾区公共卫生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强化灾后防病工作措施。方法采用查阅资料、现场调查、走访群众等多种评估手段,对环境危害因素、生活饮用水和食品卫生安全状况、卫生系统能力恢复、重点传染病防治效果等进行阶段性评估。结果受灾乡镇公共卫生各项指标较受灾前期有显著改善,综合卫生防疫措施效果显著,为确保"灾后无大疫"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结论制定规范、科学的卫生防疫工作方案,建立卫生评估方法是进一步提高灾害应急卫生防疫水平的关键。
- 赵玉芹刘玮袁辉刘晓青姜芸
- 关键词:洪灾公共卫生
- 一起学校伤寒水型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9
- 2004年
- [目的 ]查明某中学 2 44例伤寒暴发原因、传播方式 ,以扑灭疫情。[方法 ]对其中的 88例进行 1∶1病例对照研究 ;对血和粪进行培养。[结果 ]病例全部为学生 ,罹患率 18 5 %。住校生罹患率 ( 3 0 % )高于走读生 ( 10 % , 2 =86 17,P <0 0 1)。病例性别、班级和寝室分布无聚集性。在校经常喝生井水与本次疫情有联系 (OR =13 2 ,95 %CI为 4 5 7~41 0 5 )。学校饮用井水受到人、畜粪便的严重污染 ,大肠菌群、细菌总数严重超标。 40 %的病人血或粪便标本中分离到伤寒杆菌。[结论 ]本疫情为学生喝严重污染的生井水导致的一起伤寒水型暴发流行。加大农村地区改水、改厕工作力度 ,加强学校饮用水、食堂卫生安全监督、监测和健康宣教工作 。
- 袁辉程慧健李荣辉杨梦刘文生刘晓青
- 关键词:伤寒不明原因发热流行病学调查疾病控制
- 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对江西省霍乱暴发和常规监测菌株的分析被引量:4
- 2006年
- 为了解江西省霍乱弧菌流行菌株的分子分型特征,分析爆发性流行和环境与食品监测菌株的特征及相关性,我们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江西省2004年部分O1群、0139群霍乱弧菌分离株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杨梦袁辉张京云李育强丁晟刘晓青吴婉卿阚飙
- 关键词:霍乱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
- 江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对策被引量:21
- 2011年
- 目的探讨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对策,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方法系统收集近年来江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对全省应急管理工作进展情况和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江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初步建立,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进行了处置,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诸多困难。结论在政府主导下,形成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是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对策。
- 刘晓青聂冬平廖一静李和平
-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