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文
- 作品数:84 被引量:652H指数:14
- 供职机构:吉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近30年吉林市景观格局变化及气候效应被引量:19
- 2015年
- 在ArcGIS、ENVI、Excel和FRAGSTATS软件支持下,利用景观指数中的斑块数量、最大斑块指数、斑块密度、周长面积分维数、聚集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对1980年、1995年和2010年的吉林市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间吉林市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周长面积分维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聚集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最大斑块指数逐渐减少;林地景观面积、草地景观面积一直在减少,湿地景观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旱田景观面积逐渐增加。在东北地区气候变化背景下,吉林市景观格局的变化对该区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该区气温上升、降雨量减少。吉林市景观格局变化与气温、降雨量变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 张丽赵丹丹刘吉平陈智文刘家福
- 关键词:景观指数气候效应
- 库布齐沙漠沙丘动态变化研究
- 杜会石哈斯陈智文孙艳楠李思佳
- 关键词:库布齐沙漠风沙地貌
- 改性磷铵玉米苗期盆栽试验初报
- 2007年
- 利用天然缩聚高分子化合物、天然非金属矿物等在一定的条件下制得改性磷铵1号,在此基础上添加二价金属碳酸盐等制得改性磷铵2号。在玉米苗期进行砂土盆栽试验以确定改性磷铵对土壤有效磷的变化、地上部分植株含磷量和生物量的影响。设3kg土+100mg·kg-1P2O5(对照),3kg土+100mg·kg-1P2O5(改性磷铵1号),3kg土+100mg·kg-1P2O5(改性磷铵2号)3个处理。结果表明,改性磷铵提高了砂土有效磷含量、玉米含磷量和生物有效性,施入磷酸一铵、改性磷铵1号和2号20d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施入时的30%、35%和44%;施入改性磷铵1号玉米地上部分植株含磷量较施入磷酸一铵高1.5mg·plant-1;施入改性磷铵2号的玉米地上部分生物量较施入磷酸一铵高1.6g·pot-1。
- 张清陈智文刘吉平李筱琳王海霞
- 关键词:玉米含磷量盆栽
- 国内外农作物遥感估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3年
- 本文按照发展进程—过程方法—产生问题—提出对策的思路,论述了国内外遥感技术在农作物类型识别方法和面积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阐明研制高光谱和超高光谱传感器是遥感影像获取技术的发展动态;获得高空间分辨率影像,优化和改进影像分类方法和面积提取方法,建立农作物长势监测和灾害预警系统,并与GIS和GPS技术集成应用,是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发展趋势。
- 李思佳孙艳楠李蒙陈智文
- 关键词:遥感估产农作物
- 我国保护性耕作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被引量:2
- 2016年
- 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土壤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农田措施,备受关注。通过回顾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保护性耕作研究的进展,概述了我国保护性耕作在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生物群落、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动态,评述了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保护性耕作在我国有效开展,营造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 蒋云峰李天祺陈智文王祥贺郭长鸣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生态效益
- 北美洲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经验被引量:2
- 2013年
- 本文从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历程入手,以数据为基础,阐述了保护性耕作在经济效益、保水效益、有机质的积累、固碳减排等方面的效果。中国吉林省与北美洲自然环境相似,吉林省应借鉴北美洲保护性耕作经验,积极发展保护性耕作,恢复土地肥力,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 纪颖陈智文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有机质
- 乙烯促进与抑制剂对旱后复水玉米生长、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被引量:5
- 2008年
-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与复水条件下乙烯促进与抑制剂处理对春玉米生长、叶片保护酶系活性变化及其对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乙烯利有利于控制玉米的株高,并提高轻度干旱条件下玉米的根重和生物量,而AgNO3(硝酸银)处理的玉米在轻度与重度干旱条件下,生物量明显降低。(2)乙烯利处理可明显抑制水分胁迫条件下玉米MDA(丙二醛)的合成,降低相对电导率,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而AgNO3处理的效果则与乙烯利刚好相反。(3)乙烯利处理可明显提高SOD(超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和POD(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而AgNO3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SOD、CAT和POD的活性。
- 刘剑锋程云清陈智文
- 关键词:玉米水分胁迫保护酶活性膜脂过氧化
- 典型黑土酸化对主要微生物类群的影响规律
- 2025年
- 【目的】黑土酸化将加剧土壤退化过程,导致微生物功能下降,威胁东北黑土区粮食产能的发挥。厘清土壤酸化过程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控制机理,能明确土壤有机碳稳定化和酸化阻控的效应关系。【方法】采集玉米带典型黑土区不同酸化程度的土壤样品,应用磷脂脂肪酸分析技术从细胞生物学角度探究微生物类群对黑土酸化的响应;分析不同酸化程度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变化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结果】玉米带黑土酸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适度酸化并未引起有机碳含量的显著变化,但当pH下降至某一阈值(6.75)时,酸化则会造成有机碳的损失。土壤酸化的不同阶段阳离子缓冲机制存在明显差异,钙离子在黑土酸化的不同阶段均起到重要的缓冲作用,但当pH<6.00时,钙离子和镁离子共同起到酸化缓冲作用。黑土酸化对微生物产生了明显的胁迫,随着酸化程度的加剧,各类群PLFA含量呈现先下降,随后在pH为5.25-6.25范围保持相对稳定,随后又显著下降的“S”型变化规律。然而,不同微生物类群对土壤酸化的敏感性不同,相对来说,革兰氏阴性细菌对土壤酸化最为敏感,其次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真菌,尤其是丛枝菌根真菌,在土壤酸化过程中对有机碳稳定可能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结论】土壤酸化过程中,阳离子的交换能力和底物可利用性的变化显著改变了活体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本研究结果为制定合理的控酸培肥措施提供了依据。
- 邓芳博刘书哲张威朱雪峰鲍雪莲陈智文何红波张旭东
- 关键词:微生物群落土壤有机质
- 2003—2015年吉林省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采用空间自相关和多元回归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2003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以来吉林省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03—2015年吉林省玉米种植比重增长最快,最终在粮食结构中占三分之二以上,大豆种植比重呈现倒"W"型下降,水稻的种植比重变化波动较小;吉林省粮食生产表现出明显由低产作物向中高产作物转变的趋势,大豆地位下降明显,粮食内部结构以玉米为主,结构较为单一;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农业投入、经济环境和科技贡献率是影响吉林省粮食生产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 陈智文齐迹张平宇刘世薇
- 关键词:粮食生产多元回归模型
- 地理教学中如何正确理解与应用地转偏向力
- 2017年
- 地转偏向力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从地球上运动物体发生偏移的现象入手,分析物体偏转的形成过程,阐明这种偏转现象与地球自转、运动物体的惯性、参照系的选取这三个因素有关。指出地转偏向力的实质是一种惯性力,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归纳。通过对误用地转偏向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为更好地理解地转偏向力,科学运用地转偏向力来解释有关地理现象,让学生顺利掌握地转偏向力提供参考。
- 李天祺陈智文齐迹
- 关键词:地理教学地转偏向力惯性力参考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