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铁桥
- 作品数:24 被引量:421H指数:11
-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基金湖南省教委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大穗型水稻超高产产量形成特点及物质生产分析被引量:75
- 1998年
- 为探讨大穗型水稻品种高产机制,对其产量形成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高产水稻二次枝梗结实率有较大的提高;其前期物质积累多,后期转运能力强,光合产物能更多地运送到稻穗中;齐穗期具有更高的叶面积指数,后期叶面积指数衰减慢,叶片功能期长,叶日积高.
- 刘军余铁桥
- 关键词:水稻超高产
- 湖南杂交水稻气候生态适应性研究 Ⅲ.气候生态条件对杂交水稻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 1992年
- 1982~1987年,在湘中的长沙。湘北的常德和湘南的郴州3地区,对威优35,威优49。威优64和威优6号等杂交水稻组合物质生产特性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杂交稻的干物质产量有2个高峰播种时段,即4月上旬和7月上旬;生育后明干物质积累受播种期影响大;湘北地区杂交稻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多;群体净同化率在生育前、中期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在后期则表现相反;籽粒产量与干物质积累,以及干物质积累与净同化率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干物质积累、净同化率与温度、日照的相关性显著。湘北地区杂交水稻产量较低与其生育前期于物质积累较多,中,后期积累较少。且物质运转率(经济系数)低相关。
- 唐湘如余铁桥
- 关键词:水稻杂交稻
- 密度对饲用杂交稻几种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被引量:16
- 2001年
- 采用田间试验和生化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密度对饲用杂交稻威优 5 6的几种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密度降低能提高叶片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PEPC)、谷氨酰胺合成酶 (GS)以及籽粒的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ADPGP)和GS的活性 ,且其叶片和籽粒的非蛋白氮、蛋白氮和全氮含量亦增加 ,从而使糙米蛋白质含量增加。合理密度为 3 0万蔸 /hm2 ,其产量最高和糙米蛋白质含量较高 ,因此有利于饲料稻威优 5 6高产与高蛋白质含量协同形成。这与在此密度下籽粒蔗糖合成酶 (SS)和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 (SPS)活性最高 ,以及籽粒和叶片的PEPC和GS活性较高相关。
- 唐湘如余铁桥
- 关键词:酶活性蛋白质含量栽培密度
- 超高产水稻产量形成的气候生态特点研究被引量:26
- 1996年
- 在云南和湖南异地异季种植,研究了水稻超高产形成的相应气候生态条件,结果表明:超高产水稻具有大穗、多穗、高结实率的特点.云南试区具有日较差大、日照时数多、相对湿度低,平均温度较低的气候特点,故水稻生育期较长,同化物积累多,成穗率高,灌浆强度大.湖南试区阴雨寡照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
- 刘军余铁桥贺汉林
- 关键词:水稻栽培气候影响生态学
-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温效应及生态适应性研究被引量:2
- 1994年
- 1991~1993年对13个光敏核不育系在早、中、晚三季自然变温条件下进行了6种不同光周期诱导育性转换的试验。结果表明,长日第二光周期对光敏水稻育性转换的诱导效应,决定于其本身的短日第一光周期的感光性强弱。只有感光性强的不育系才表现为光敏,而感光性弱的不育系则表现为温敏。根据对第一光周期的感光性强弱和育性转换的特点。将现有的光(温)敏不育系划分为高温敏型、低温敏型、长日光敏型、近长日光敏型和光温互作型5种类型。当高于育性转换的温度阈值时,光周期控制着光敏不育系的育性表现,温度控制着温敏不育系的表现。不同不育系之间存在育性转换的温度阈值和临界光周期的差异。本文还讨论了两个光周期敏感性的非独立性关系和光(温)敏不育系利用的生态学意义。
- 邹应斌萧光玉余铁桥
- 关键词:水稻光周期育性转换
- 早晚稻混栽(播)技术体系及综合效益研究——Ⅲ.栽培处理对早晚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1993年
- 本文研究了早晚稻混栽中不同密度和插植规格及早稻的收获高度、晚稻的施肥时期对早晚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1)早稻群体的分蘖发生速度以宽行密植的较快,有效穗数多。密度相同时,采用宽行窄株插植的地上部干物质生产量和产量较高:(2)早稻收获前7d追施氮肥,可促进晚稻分蘖的发生。早稻收获时留桩20cm,混栽晚稻的分蘖发生速度快于撩穗收获的,且有效穗数多,但每穗的结实粒数少,穗型小;(3)从产量水平来看,以早稻收获前7d追肥、留柱高20cm收获的晚稻产量最高。
- 杨知建余铁桥陈焕承邹应斌肖光玉杨友才
- 关键词:混作早稻晚稻
- 磷钾肥对饲用稻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被引量:50
- 2002年
- 采用盆栽试验和生化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磷肥 (过磷酸钙 )和钾肥 (氯化钾 )对饲用杂交稻威优 5 6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 ,增施磷肥和钾肥能提高叶片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PEPC)、谷氨酰胺合成酶 (GS)、蔗糖磷酸合成酶 (SPS) ,以及籽粒的蔗糖合成酶 (SS)、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ADPGP)和GS的活性 ;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 ,籽粒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以及叶片和籽粒的蛋白氮及全氮含量 ,而降低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 ;从而提高糙米蛋白质含量、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
- 唐湘如余铁桥
- 关键词:钾肥饲用稻蛋白质含量过磷酸钙磷肥
- 灌浆成熟期温度对稻米品质及有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唐湘如余铁桥
- 关键词:温度生理生化特性稻米
- 不同基因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物质代谢研究被引量:24
- 1999年
- 以湘早籼20 号和超丰早 1 号为材料,研究了水稻物质代谢特性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与蛋白质含量均高的超丰早1 号具有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 S P S)、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P E P C)、籽粒蔗糖合成酶( S S)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A D P G P Pase)活性高,成熟后期的叶片和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低,叶片和籽粒的全氮、蛋白氮和非蛋白氮含量及其谷氨酰胺合成酶( G S)活性高的特性,从而促进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增加.
- 唐湘如官春云余铁桥
- 关键词:水稻物质代谢
- 早晚稻混栽(播)技术体系及综合效益研究——Ⅱ.混栽条件下早晚稻品种的生育特性及与产量的关系
- 1993年
- 为了便于选用适宜的早晚稻品种,在前报的基础上,本报从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上,阐明了混栽高产的品种适宜生育期以及混栽条件下品种生长发育的变化特点.并得到如下结果:(1)混栽的早种品种在长沙地区宜用中熟品种,在郴州地区宜用迟熟品种;晚稻只能用感光性较强的晚稻品种,9月15日左右齐穗.晚稻的生育期太短,则穗数不足,不易提高产量.(2)混栽延长了晚稻品种的生育期.(3)混栽晚稻的总叶数,较之同期播种单插者多1.6叶,比连作晚稻栽培者多3~4叶.(4)混栽晚稻有2次分蘖高峰.(5)混栽晚稻郴晚3号的穗型比单作的小.
- 陈焕承杨知建余铁桥
- 关键词:栽培混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