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应辉
- 作品数:169 被引量:1,816H指数:28
-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番茄突变体jai1-1高效筛选—再生体系的建立被引量:4
- 2013年
- 利用番茄野生型JAI1和通过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筛选得到的突变体jai1-1的子叶和下胚轴为材料进行离体组织培养,以探究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的诱导、不定芽分化及生根的影响,最后利用PCR反应验证筛选得到的材料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2 MS+50μM/L MeJA是突变体jai1-1筛选的有效培养基。野生型JAI1和突变体jai1-1在MS+6-BA 2.0 mg/L+IAA 0.2 mg/L诱导愈伤组织的效果最好;JAI1在MS+ZT 1.0mg/L+IAA 0.1mg/L诱导分化不定芽的效率最高,而jai1-1则以MS+ZT 2.0 mg/L+IAA 0.2 mg/L为佳;1/2 MS+NAA 0.1 mg/L是两者诱导生根的理想培养基。
- 范锡麟王少岭肖应辉王志龙
- 关键词:番茄愈伤组织
- 基于改进GoogLeNet的水稻苗期稻瘟病分级检测
- 2025年
- 中国水稻种植受稻瘟病影响面临严重威胁,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对精准预测和预报的需求,亟需对水稻病害诊断技术进行创新与优化,以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实现水稻稻瘟病早期分级检测。该研究针对水稻抗性筛选的苗期试验,基于无人机航拍图像构建了稻瘟病图像数据集,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GoogLeNet深度学习模型。通过在原始GoogLeNet模型中引入基于病斑颜色的注意力模块,增强了模型对稻瘟病特征的识别能力。试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模型在精确率、召回率和F1得分上分别比原始模型提高了15.33、15.80和15.61个百分点。与AlexNet、ResNet和VGG等分类模型相比,改进后的GoogLeNet模型在稻瘟病分类任务中表现更为优越,精确率达到了84.23%,比其他分类模型分别高出16.11、17.20和25.95个百分点。该模型在保持高效检测速度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检测精度,为新品种稻瘟病抗性筛选提供了重要参考。
- 彭慧琳李东晖陈兆中肖应辉李绪孟
- 水稻低温敏核不育系海南冬繁气象条件分析被引量:17
- 2007年
- 选择理想的基地和安排合适的育性敏感期是水稻低温敏核不育系海南冬季繁殖成功的关键。通过比较分析海南陵水和三亚两地1—3月逐日平均温度,以连续7 d气温平均值(AT7d)为指标,分别统计了不育起点温度为22和23℃的水稻低温敏核不育系海南冬季繁殖的安全系数。结果表明,将繁殖基地安排在陵水较安排在三亚更为安全,不育起点温度为22℃及以下的低温敏核不育系不宜安排在三亚繁殖;在陵水繁殖不育起点温度为22和23℃的低温敏核不育系,宜将育性敏感期分别安排在2月13日和19日之前;在三亚繁殖不育起点温度为23℃的低温敏核不育系,应将育性敏感期安排在2月4日前。
- 肖应辉唐文邦罗丽华谭春平邓化冰陈立云
- 关键词:杂交水稻低温敏核不育系气象条件
- C815S系列杂交稻组合的高产稳产性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被引量:4
- 2010年
- 根据多点试验资料,运用高稳系数法分析C815S系列杂交稻组合产量构成因素的效应和稳定性,研究C815S系列杂交稻组合产量构成因素变异与高产稳产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组合之间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参试组合的产量与穗长呈显著正相关,产量高稳系数与有效穗高稳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 陈桂华唐文帮肖应辉邓化冰张桂莲陈立云
- 关键词:C815S高产稳产主要性状高稳系数
- 灌浆结实期高温对水稻剑叶生理特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5
- 2014年
- 以水稻耐热品系996和热敏感品系4628为材料,在灌浆结实期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高温处理(9:00-17:00,37℃,17:00-翌日9:00,30℃)和适温处理(CK,9:00-17:00,30℃,17:00-翌日9:00,25℃)22d,研究高温胁迫对水稻剑叶光合特性、膜透性、抗氧化酶活性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下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和净光合速率均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表现出胁迫初期升高,高温处理5d后,随胁迫时间延长呈降低趋势,热敏感品系4628剑叶中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幅度大于耐热品系996;(2)高温下剑叶丙二醛(MDA)含量上升,相对电导率增加,热敏感品系4628增加幅度大于耐热品系996;(3)高温胁迫下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增加,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显著降低,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增加。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下,水稻功能叶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膜透性增加,光合能力及光合产物的运输与卸载能力下降,可能是稻米品质降低的重要原因。
- 张桂莲廖斌汤平唐文帮肖应辉陈立云
- 关键词: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剑叶生理特性稻米品质
- 水稻孕穗期耐热性QTLs分析被引量:49
- 2006年
- 以USSR5(粳稻)/广解9号(籼稻)//USSR5回交群体为供试材料,构建了相应的分子连锁图谱,分别以高温处理下直接小穗育性及小穗育性热敏感指数为指标,对水稻孕穗期高温耐热性及其相对耐热性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s)分析.结果表明,在第2、4和5染色体上检测到孕穗期耐热性相关的QTL各1个,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6.4%~15.8%;在第4、8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与孕穗期相对耐热性相关的QTL,即qhts-4和qhts-8,LOD值分别为3.81和2.86,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16.8%和9.9%.对其进一步的上位性分析表明,有8条染色体的4对位点存在基因间互作,小穗育性耐热性除受主效QTL控制外,还受基因间互作及修饰基因的影响.
- 赵志刚江玲肖应辉张文伟翟虎渠万建民
- 关键词:水稻高温胁迫数量性状位点
- 水稻品种倒伏指数QTL分析被引量:87
- 2005年
- 利用由98个株系组成的Nipponbare(粳) /Kasalath(籼)∥Nipponbare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倒伏指数与株高、茎粗及单株生物量等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水稻倒伏相关性状QTL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茎粗、单株生物量3性状与倒伏指数的相关系数均达1%显著水平。利用基于性状标记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检测到与水稻倒伏指数、茎粗、株高和单株生物量有关的QTL共12个,其中与株高有关的3个分别位于第1、5和6染色体,对性状的解释率为11%~2 4 % ;与单株生物量有关的2个分布于第1和8染色体,对性状的解释率为9%~14 % ;与茎粗有关的3个分布在第1、3和6染色体,对性状的解释率为11%~2 5 % ;控制倒伏指数的4个,分别位于第1、3、8和12染色体上,对表型性状变异的解释率为10 %~18%。在第1染色体R2 4 14 C86标记区间同时检测到控制倒伏指数、株高和单株生物量的QTL ,表明该染色体区域在控制水稻倒伏性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株高、单株生物量和倒伏指数的显著相关。在第3染色体上检测到的qLI 3表现为增强水稻的抗倒能力,抗倒加性效应来自于高秆籼稻品种Kasalath的等位基因,且与株高、单株生物量等性状QTL不存在遗传连锁关系,有望用于中、高秆抗倒育种中分子标?
- 肖应辉罗丽华闫晓燕高艳红王春明江玲矢野昌裕翟虎渠万建民
- 关键词:水稻倒伏数量性状基因座
-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的配合力及利用价值被引量:8
- 2010年
- 以C815S等5个不育系为母本,与7个优良父本配组,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对F1代9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两用核不育系龙S、7光S052、培矮64S和三系不育系Ⅱ-32A相比,C815S的一般配合力表现最好.C815S在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着粒密度、单株产量和经济系数5个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分别为6.656、6.342、7.236、16.669、6.705,在5个不育系中最大;结实率和千粒重一般配合力分别为0.329和2.353,排第2位;株高的一般配合力为-2.197,排名第4.C815S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方差较大.C815S在有效穗、着粒密度、千粒重、单株产量、经济系数5个性状上分为Ⅰ类,在每穗总粒数、结实率2个性状上分为Ⅱ类,株高、穗长为Ⅳ类.
- 唐文帮肖应辉邓化冰盛浩文张桂莲陈立云
- 关键词: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
- 抗稻瘟病两系杂交稻新组合Y两优143被引量:12
- 2013年
- Y两优143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用Y58S与P143配组育成的籼型抗稻瘟病两系杂交稻新组合,2012年通过广东省审定,具有株叶形态好、分蘖力强、穗大粒多、抗稻瘟病等特点。介绍了其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并提出了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 彭锐肖应辉李建武王建龙徐叔云彭既明
- 关键词:两系杂交稻抗稻瘟病选育
- 日本晴/R1126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粒形性状QTL定位被引量:6
- 2016年
- 为阐明大穗型籼稻品系R1126稻谷籽粒性状的遗传机制,以其与粳稻日本晴构建的重组自交系F10为材料,通过连续2年田间种植并测定各株系的籽粒粒长、粒宽和粒厚等表型性状,结合利用SSR和SFP等分子标记构建的遗传图谱,对控制该群体的稻谷粒形性状进行了QTL分析。2年试验共检测到10个控制粒长、粒宽和粒厚性状的QTL,其中q GL3-1、q GL3-2和q GL9这3个粒长QTL,以及q GW2和q GW5这2个粒宽QTL在2年试验中能被重复检测;而粒厚性状在2年试验中检测到5个QTL,但均只在1年试验中出现。根据连锁的分子标记信息,q GL3-2、q GW2和q GW5可能分别与已报道的主要粒形基因GS3、GW2和GW5等位;而q GL3-1和q GL9可能为新的粒长QTL,且在2年试验中具有很好的重演性和稳定性,两者的加性效应均能使粒长增加0.2 mm以上,对于改善稻谷外观品质性状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 叶乃忠曾盖唐伟肖应辉
- 关键词:水稻粒长粒宽QTL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