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树兴

作品数:9 被引量:64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胸腔
  • 6篇胸腔镜
  • 3篇支气管
  • 3篇气管
  • 3篇曲菌
  • 3篇曲菌球
  • 3篇细胞
  • 3篇镜检
  • 3篇肺癌
  • 3篇肺癌根治术
  • 3篇肺曲菌球
  • 2篇亚群
  • 2篇支气管镜
  • 2篇支气管镜检
  • 2篇支气管镜检查
  • 2篇术后
  • 2篇气管镜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曲菌球病

机构

  • 9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陈树兴
  • 4篇陈新富
  • 3篇刘宁
  • 3篇何锋
  • 2篇林伟
  • 2篇魏淑芳
  • 2篇许德新
  • 2篇阮琰
  • 2篇郭立人
  • 2篇陈晓红
  • 2篇陈国鸿
  • 1篇王新航
  • 1篇陈星
  • 1篇潘闪
  • 1篇潘建光
  • 1篇李红艳
  • 1篇翁恒
  • 1篇马晨晖
  • 1篇刘加夫
  • 1篇柯敏

传媒

  • 2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防痨杂志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8
2022年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233例接受肺癌根治术的NSCLC患者术前、术后第1、3、5天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情况,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胸腔镜组(196例)和观察组(传统开胸组37例),结合临床指标分析接受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NSCLC患者肺癌根治术后T淋巴细胞水平较术前降低,传统开胸组T淋巴细胞水平较胸腔镜组显著降低(P<0.05)。NSCLC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前后T淋巴细胞水平呈先降后升动态变化,术后第1天降到最低,术后第5天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术前(P<0.05)。术前CD3^(+)T淋巴细胞水平与年龄相关,年龄≤65岁组水平高于年龄>65岁组(P<0.05),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肿瘤浸润程度相关,浸润性肺癌组较原位癌、微浸润癌组表达水平升高(P<0.05)。肺叶切除术组、肿瘤>3 cm、病理分期晚期、浸润性肺癌患者组术后CD4^(+)T淋巴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手术前后男性CD8^(+)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女性患者(P<0.05)。手术前后CD4^(+)/CD8^(+)增高与肿瘤浸润程度相关,浸润性肺癌组CD4^(+)/CD8^(+)高于原位癌、微浸润癌组(P<0.05)。结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有助于NSCLC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恢复。
何锋王小英刘宁陈新富陈树兴林铿强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5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切除术在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57例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带胸腔引流管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肺切除范围包括2例右肺上叶、5例右中叶、12例右下叶、9例右中叶及右下叶、3例左上叶、15例左下叶、10例左下叶及左上叶舌段、1例右中叶及左上叶舌段。除2例中转开胸外,其余55例均在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76.4±53.7)min;出血量50~1 500mL,平均(231.4±85.9)mL;术后带胸管引流时间2~11d,平均3d;术后住院时间4~19d,平均(8±2)d;术后30天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54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3.5个月,其中术后症状完全消失33例(61.1%),症状明显减轻16例(29.6%),症状无明显变化5例(9.3%)。结论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有手术指证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是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郭立人陈树兴许德新
关键词:胸腔镜肺切除术支气管扩张
介入疗法在支气管结核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在气管、支气管结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支气管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例)和对照组(n=30例),2组抗结核治疗方案均为3HRZE(S)/9HRE,治疗组施以介入治疗。结果介入治疗2个月后痰培养结核分枝杆菌阴性率为94.4%(17/18),治疗12个月达100%(18/18)。X线影像学结果显示,介入治疗后3个月病灶吸收显效率为40.0%(12/30),有效率为60.0%(18/30);治疗12个月显效率为96.7%(29/30),有效率为3.3%(1/30)。空洞闭合率介入治疗后3个月为91.7%(11/12),治疗12个月达100%(12/12)。治疗结束时临床症状消失率为100%。结论应用纤支镜对气管支气管结核患者进行介入治疗,能提高治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陈晓红林伟阮琰魏淑芳陈树兴陈国鸿
关键词:支气管镜检查
术前T淋巴细胞亚群减低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前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减低对发生术后肺部感染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法对行肺癌根治术的196例NSCLC患者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根据术前CD_(3)^(+)T淋巴细胞水平分为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减低组(23例)和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正常组(17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差异。结果:NSCLC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减低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6.1%(6/23);正常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5.4%(44/17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6);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评估发现年龄、吸烟、淋巴结转移、手术时长、肺切除方式是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_(3)^(+)、CD4^(+)、CD8^(+)T淋巴细胞比率减低不是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炎性反应标志物比较中,两组间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钙素原(PCT)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减低组较正常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呈先降后升动态变化;术后第1天,正常组CD4^(+)T淋巴细胞比率下降较减低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5天CD_(3)^(+)、CD4^(+)T淋巴细胞比率高于术前,CD8^(+)T淋巴细胞比率低于术前水平。结论:NSCLC患者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前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减低不增加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风险。
何锋王小英刘宁陈新富陈树兴
关键词:胸腔镜肺癌根治术T淋巴细胞亚群肺部感染
全胸腔镜肺切除术治疗肺曲菌球4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切除术治疗肺曲菌球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7月-2013年9月全胸腔镜肺切除术治疗肺曲菌球41例的临床资料,均有反复咯血,术前CT提示肺曲菌球可能,病灶直径1-5 cm。肺叶切除术29例,肺段切除术8例,肺楔形切除术4例。结果手术时间:29例肺叶切除(156.4±57.7) min,8例肺段切除(167.5±56.4)min,4例肺楔形切除分别为35、47、54、65 min。出血量20-1100 ml,中位数150 ml。中转开胸3例(胸顶粘连)。术后胸管引流时间2-11 d,中位数3 d;术后住院时间4-19 d,(8±2)d。术后30天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9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5月,5例有少量间断痰血。结论全胸腔镜肺切除术治疗单纯型肺曲菌球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郭立人陈树兴许德新潘闪
关键词:胸腔镜检查肺切除术肺曲菌球
肺曲菌球病6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肺曲菌球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1—2014.10年收治63例病理确诊肺曲菌球病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结果HCT〈37%24例,血清前白蛋白(PA)〈200mg/L 20例,LY〈1.5×10^9/L19例;肺结核空洞22例,支气管扩张症19例,6例无明确基础疾病;咳嗽46例,咯血59例,大咯血29例。典型影像学表现48例,误诊4例,漏诊11例;可见纵隔淋巴结23例,短径小于1cm,淋巴结活检提示反应性增生。病灶位于左肺上叶17例,右肺上叶29例。肺功能检查:总弥散量低于比弥散量(t=-9.422,P〈0.001);均行外科手术治疗;58例随访影像学未见复发;大咯血与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肺结核空洞OR=6.113,P=0.008,空洞或空腔内长径OR=2.410,P=0.004。结论肺曲菌球病咯血和咳嗽为主要症状;病灶多位于双肺上叶,影像学特征典型,大咯血患者的曲菌球长径、空洞或空腔长内径长于非大咯血患者;弥散功能有一定特征性;首选手术治疗;肺结核空洞和空洞或空腔内长径是大咯血的危险因素。
潘建光李红艳翁恒王新航陈树兴马晨晖刘加夫
关键词:曲霉菌病肺疾病真菌性呼吸功能试验咯血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对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对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IL-6、IL-8、IL-10)变化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选取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102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按术后有无肺部感染发生分为感染组(49例)和观察组(53例),于术前、术后2 h、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变化。结果:男性、吸烟、手术时间长的NSCLC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几率高于女性、非吸烟、手术时间短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期晚、有淋巴结转移、浸润性肺癌患者肺部感染发生几率高于早期肺癌、无淋巴结转移、原位癌、微浸润性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PCT、CRP、IL-6、IL-8、IL-10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h感染组血清中IL-10水平最先高于观察组(P=0.001),差异早于其他指标出现;术后感染组IL-6、IL-8、IL-10水平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CT、IL-6、IL-8、IL-10于术后第1天达峰值,CRP于术后第3天达峰值;术后第5天,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回落,其中CRP、IL-6、IL-8、IL-10两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CT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IL-6、IL-8、IL-10变化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肺部感染发生密切相关,是早期诊断肺部感染的敏感辅助指标。
何锋刘宁陈新富王小英陈树兴林铿强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炎性细胞因子肺部感染
介入疗法在支气管结核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在气管、支气管结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支气管结核合并支气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例)和对照组(n=30例),2组抗结核治疗方案均为3HRZE(S)/9HRE,治疗组施以介入治疗。结果治...
陈晓红林伟阮琰魏淑芳陈树兴陈国鸿
关键词:支气管结核介入治疗支气管镜检查
文献传递
肺曲菌球病胸腔镜手术治疗19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肺曲菌球病的胸腔镜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胸腔镜手术治疗肺曲菌球病共195例临床资料,单纯性肺曲菌球病89例,复合性肺曲菌球病106例。全部在完全胸腔镜(VATS)或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AMT)下完成手术。结果治愈191例,治愈率97.9%,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54例,包括出血、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肺漏气复张不全、支气管胸膜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切口感染等。结论外科手术为曲菌球病首选的确切有效治疗方法。对于肺部病变局限、胸膜粘连轻、高龄、体质差的患者,胸腔镜手术治疗具有微创、并发症少的巨大优势。早诊断早手术治疗,有利于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
陈星林钟轩陈树兴陈新富柯敏
关键词:肺曲菌球病胸腔镜手术治疗并发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