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家霞
- 作品数:15 被引量:30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广西猪源H9N2亚型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了解广西猪源H9N2亚型流感病毒的来源及变异情况,为有效防控广西猪源H9N2亚型流感病毒奠定基础。【方法】运用RT-PCR对广西分离株A/SW/GX/S11/05(H9N2)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并克隆测序及对比分析。【结果】扩增获得的HA、NA、NP、M、NS、PB1、PB2和PA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1683、1401、1497、1027、890、2233、2280和2151bp,其推导氨基酸分别为561、467、499、349、338、744、760和717aa。经过序列分析,发现各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及其推导氨基酸与A/Bird/GX/62/05株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6.2%~100.0%和98.5%~99.6%;系统进化分析也表明A/SW/GX/S11/05株与A/Bird/GX/62/05株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广西猪源H9N2亚型流感病毒属于欧亚谱系的北京亚系,且在一定时间内不同宿主间均有感染,在今后的流感病毒防治工作中,跨种属传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 伍和明韦达有易春华徐贤坤何奇松孙翔翔蒋家霞付薇熊毅
- 关键词:H9N2亚型全基因组
- 鹅源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PB2和PB1基因序列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采用RT-PCR方法对1株鹅源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GS/GX/01/07)RNA聚合酶基因PB2和PB1分别进行了扩增,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株病毒的PB2、PB1开放阅读框(ORF)分别由2 280和2 277个碱基组成,分别编码759和758个氨基酸。经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该毒株RNA聚合酶基因PB2和PB1与H9N2亚型欧亚谱系中的第2亚群代表株QA/HK/G1/97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在95%以上,亲缘关系较近。
- 付薇覃芳芸马琳徐贤坤黄胜斌易春华孙翔翔何奇松蒋家霞熊毅
- 关键词:禽流感病毒H9N2亚型
- 广西野鸟H9N2亚型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H9N2亚型流感病毒在野鸟中的存在与传播,为广西流感疫情动态监测和防控及人流感预防监测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集广西野鸟肺脏组织,将病料接种于9~11日龄SPF鸡胚尿囊腔进行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鉴定HA和NA亚型,并克隆扩增其HA和NA基因。【结果】该分离株能被H9亚型阳性血清抑制,神经氨酸酶抑制(NI)试验结果将其鉴定为N2亚型,判断该病毒属于H9N2亚型流感病毒,命名为A/wildbird/Guangxi/H2/07,对HA和NA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发现与流感病毒H9亚型和N2亚型同源性最高,分别达到82.4%~99.0%和83.1%~99.9%。【结论】H9N2亚型流感病毒已在广西野鸟中存在,该结论为广西流感疫情动态监测和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 黄胜斌蒋家霞何奇松付薇孙翔翔马琳熊毅
- 关键词:野鸟HA基因NA基因
- 后备母猪发情期和乏情期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miRNA-mRNA表达谱比较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miRNA-mRNA互作网络在后备母猪发情调控中的关键作用,以期解释其在后备母猪发情活动中的遗传机制。【方法】以发情期和乏情期后备母猪的下丘脑、垂体、卵巢组织为研究对象,测定血清中促卵泡激素(FSH)、孕酮(P4)、雌二醇(E2)等生殖激素浓度,通过小RNA测序(sRNA-Seq)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筛选出不同情期差异表达miRNA,通过R语言对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随机选取4个差异表达miRNA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后备母猪血清中生殖激素浓度与母猪所处的生理周期相吻合;在发情期和乏情期母猪中共检测到742个已知的miRNAs和229个新的miRNAs。发情期和乏情期母猪下丘脑中有57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24个上调,33个下调;垂体中有71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44个上调,27个下调;卵巢中有140个差异表达miRNAs,其中63个上调,77个下调。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后备母猪下丘脑中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主要参与癌症中的蛋白聚糖、NOD样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垂体中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主要参与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过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细胞黏附分子,新陈代谢信号通路等;卵巢中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主要参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溶酶体、卵巢类固醇生成、胆固醇代谢、PPAR信号通路、ECM受体交互作用等。在与生殖相关的靶基因调控网络中筛选出可能由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介导调控后备母猪情期活动的关键miRNAs:miR-6240Z、ssc-miR-34a、ssc-miR-143-3P、ssc-miR-127、ssc-miR-21-5P、ssc-miR-381-3p。对后备母猪卵巢组织中4个差异表达miRNA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其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发情期和乏情期后备母猪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miRNA表达谱,并对差异表�
- 吕玲燕孙如玉林昌华张胜斌覃秀珍柏秀芳吴永绍陈钊刘磊张冰刘磊张家庆
- 关键词:后备母猪发情期乏情期
- A型口蹄疫病毒VP1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被引量:4
- 2016年
- 为了深入了解VP1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并建立A型口蹄疫(FMD)血清抗体检测方法,试验采用纯化的重组蛋白p ET-32a-VP1免疫Balb/c小鼠,以纯化的重组蛋白p GEX-6p-1-VP1作为检测抗原包被酶标板检测抗体效价。将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其杂交瘤细胞用间接ELISA法进行筛选,获得4株能稳定分泌抗口蹄疫病毒(FMDV)结构蛋白VP1的特异性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D10、3D12、4E12和5G7。结果表明:这4株单克隆抗体均为Ig M亚型和κ轻链,单克隆抗体间可能识别同一个表位,或表位重叠性大。4株单克隆抗体均能被A型FMDV阳性血清所阻断,具有特异性,且以单克隆抗体4E12产生的抗体效价最高、稳定性强、亲和力最大,并能与重组蛋白FMDV-A-VP1特异性结合。说明单克隆抗体4E12可作为单克隆抗体竞争ELISA法的竞争抗体用于检测A型FMDV血清抗体。
- 颜健华兰宗宝何奇松蒋家霞冯淑萍黄胜斌韦达有易春华许瑞胜梁晟熊毅
- 关键词:A型口蹄疫病毒VP1蛋白单克隆抗体
- A型口蹄疫病毒VP1蛋白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被引量:3
- 2015年
- 用纯化的融合蛋白p GEX-6p-1-VP1作为包被抗原,4E12单抗为检测抗体与待检血清竞争固相抗原,建立了单抗竞争ELISA方法来检测口蹄疫A型抗体,并进行了反应条件的优化,确定阴阳临界值。结果表明,抗原最适包被浓度为0.625μg/m L,待检血清稀释度为1∶2,单抗最大稀释度为1∶400,酶标抗体工作浓度为1∶5000,封闭液、待检血清和单抗作用时间分别为60、60、45 min;阴阳性判断抑制率(PI)≥30%为阳性。与液相阻断ELISA检测试剂盒比对,符合率为84.8%。试验表明,建立的单抗竞争ELISA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可用于口蹄疫A型血清抗体的检测,这为口蹄疫A型免疫抗体水平检测、疫情监控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平台。
- 颜健华何奇松蒋家霞冯淑萍黄胜斌胡巧云易春华许瑞胜梁晟熊毅
- 关键词:A型口蹄疫病毒VP1蛋白竞争ELISA
- 马源禽Ⅰ型副粘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2013年
- 【目的】了解广西马源Ⅰ型副粘病毒的生物特性,为今后有效防控副粘病毒在不同宿主间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SPF鸡胚对广西百色疑似病马组织悬浮液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后,经血清学试验和致病性试验鉴定,再用RT-PCR对分离株F基因进行扩增,并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分离获得的病毒能使鸡红细胞发生凝集,且这种凝集可被鸡新城疫(ND)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HA和HI效价分别为27和210。分离株毒力试验结果显示,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为72 h,雏鸡脑内接种致死指数(ICPI)为1.48,属中发型毒株。分离株与禽I型副粘病毒基因Ⅶ型毒株NDV04-21、TW-96p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5.9%和95.1%;基于F基因的遗传分型进化树显示,分离株与NDV04-21、TW-96p处于同一进化树分支,属于禽I型副粘病毒基因Ⅶ型;分离株F蛋白112~117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与标准强毒株F48E9、HER33的一致,在第112~117位氨基酸序列为3'-R-R-Q-R-R-F-5'。【结论】广西马群已有禽I型副粘病毒存在,再次证实广西地区禽I型副粘病毒宿主范围在不断扩大。
- 李春英蒋家霞周师师梁丹洁张欣明孙翔翔欧莹曾永芳吴军熊毅
- 关键词:禽I型副粘病毒毒力试验F基因同源性
- 猪瘟病毒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4
- 2010年
- 根据GenBank中5′端非编码区的靶序列设计了用于TaqMan荧光定量PCR的1对引物及TaqMan探针,以猪瘟活疫苗病毒为模板,在常规PCR的基础上优化了TaqMan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建立了猪瘟病毒(CSFV)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CSFV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其检测灵敏度可达5.03×10-2μg/μL。说明TaqMan荧光定量PCR适用于CSFV的快速检测。
- 马琳付薇何奇松徐贤坤易春华孙翔翔蒋家霞黄胜斌熊毅
- 关键词:猪瘟病毒TAQMAN探针
- 广西猪源禽Ⅰ型副粘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了解广西猪源禽Ⅰ型副粘病毒的流行特征、毒力强弱及基因类型,为今后开展猪源副粘病毒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也为有效防控副粘病毒感染奠定基础。【方法】采集疑似发病猪组织病料,通过鸡胚接种传代分离病毒后,分别进行血凝(HA)与血凝抑制(HI)试验、平均死亡时间(MDT)和脑内接种致死指数(ICPI)测定,然后运用RT-PCR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及扩增部分F基因片段,并对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及比对分析。【结果】从广西疑似发病猪组织中分离获得一株猪源禽I型副粘病毒,其HA、HI效价均为26,鸡胚最小致死量为10-8/0.1mL,MDT为60h,ICPI为1.45;分离株F基因112~117位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为R-R-Q-R-R-F,与NDV标准强毒株HER33、F48E9的裂解位点一致;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与标准强毒株F48E9、中等毒力代表毒株BeaudetteC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6.5%和85.7%,其推导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0.1%和90.8%。【结论】猪源禽Ⅰ型副粘病毒分离株为强毒株,属于基因Ⅱ型,是传统型毒株,广西地区禽I型副粘病毒宿主范围呈不断扩大趋势。
- 杨荣何奇松伍和明冯淑萍付薇徐贤坤蒋家霞孙翔翔熊毅
- 关键词:F基因
- 白鹭源禽Ⅰ型副粘病毒L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鹅副粘病毒GPV-SF02株全基因组序列设计5对引物,采用RT-PCR扩增出白鹭源禽I型副粘病毒(W13株)L基因的LA(1121 bp)、LB(1481 bp)、LC(1439 bp)、LD(1476 bp)、LE(1608 bp)5个片段,用DNA Star软件比较分析后进行拼接,获得长约6760 bp包含有L基因全长的核苷酸序列,而W13株L基因的mRNA全长为6704 bp、开放阅读框(ORF)为6615个碱基、编码2204个氨基酸。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W13株L基因与鹅源SF02、ZJl、NA-1株及鸡源Guangxi7株的同源性均超过97.0%;而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表明:W13株L基因与鹅源SF02、ZJl、NA-1株及鸡源Guangxi7株的同源性均超过93.0%。可见,W13株与鹅源SF02、ZJl、NA-1株及鸡源Guangxi7株的亲缘关系较近。
- 何奇松孙翔翔易春华蒋家霞付薇马琳熊毅
- 关键词:禽I型副粘病毒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