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向东
- 作品数:76 被引量:424H指数:12
-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45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AMT)肺叶切除术在周围型肺癌及肺周围型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4例周围型肺癌及肺周围型病变在全麻下实施VAMT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或肺叶切除术,所有患者均行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肺癌患者常规行系统淋巴结清除。结果本组454例中,肺癌371例,肺良性病变83例,手术时间90~265min,术中出血量50~450ml,术后胸引管带管时间5~11d,术后住院时间5~13d。5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肺癌患者行纵隔淋巴结清扫9~35枚/例,围术期死亡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随访满5年者298例,总的5年生存率:Ⅰ期89.3%,Ⅱ期46.0%,Ⅲ期22.6%。结论 VAMT对周围型肺癌及肺周围型病变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可达到与常规开胸手术相同的外科治疗效果。
- 王述民曲家骐侯维平高昕滕洪童向东刘博许世广杨雪鹰
- 关键词: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
- 机器人辅助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16例报告被引量:19
- 2013年
-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3—7月,完成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16例。全麻,健侧卧位,折刀位。trocar位置根据病变位置适当调整。右肺切除:腋后线第8肋间为进镜孔,肩胛线第8肋间、腋前线与锁中线第5肋间为器械孔,腋中线第7肋间为辅助口,手术开始时先建立8mmHg人工气胸,松解下肺韧带后延长切口至3em左右并用切口保护套保护。左肺切除:可将上述切口依次下移一个肋间。按照刘伦旭介绍的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顺序进行,病理证实为肺癌者依次清除肺门和纵隔淋巴结。结果右肺上叶切除5例,右肺下叶切除5例,左肺下叶切除6例。2例良性病变直接行肺叶切除术,术中出血均为50ml,胸腔内操作时间分别为40、60min,术后带管引流时间分别为14、7d。14例肺癌术中出血30~200ml,(68.6±46.2)ml,未输血;胸腔内操作时间:79~190min,(110.7±34.3)min。术后带引流管时间3—16d,(8.8±4.1)d,所有患者均顺利拔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理诊断:非小细胞肺癌14例,其中腺癌9例,鳞状细胞癌3例,腺鳞癌、黏液表皮样癌各1例,分期:I。期6例,I。期3例,Ⅱ。期2例,Ⅱ。期3例,清扫淋巴结2—33枚,(14.4±10.4)枚,中位数11.5枚;支气管扩张1例,肺囊肿合并曲霉菌球1例。截止2013年5月31日,14例肺癌术后随访10~15个月,(12.9±1.4)月,1例I。期腺鳞癌术后2个月出现多发骨转移,12个月时死于恶病质、呼吸衰竭;1例I。期腺癌术后12个月胸部CT及PET-CT提示纵隔淋巴结增大,考虑转移,给予静脉化疗;其余患者无复发和病情进展。结论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肺叶切除术安全、可行。选择合适的孔位和切口位置对于手术成败至关重要。在机器人手术中助手在�
- 许世广童向东刘博李博徐惟王述民
- 关键词:肺叶切除术非小细胞肺癌
- 肺减容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被引量:11
- 2002年
- 目的 为了提高肺气肿患者生存质量 ,探讨肺减容手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可行性。 方法 本组肺减容手术 16例 ,其中同期双侧肺减容手术 9例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减容术 4例 ,标准后外侧切口单侧肺减容术 3例。术前根据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CT)和同位素肺通气肺灌注扫描选择肺气肿手术“靶区”,术中使用带牛心包垫的直线型切割缝合器切除病变 ,防止肺泡漏。 结果 手术时间 90~ 2 5 0分钟 ,平均 146分钟 ;主要并发症有肺泡漏≥ 7天 6例 ,心房颤动 2例 ,呼吸衰竭 1例 ,术后胸腔内出血 1例。 13例手术结束即拔出气管内插管 ,3例带管回病房需要机械通气。随访2~ 40个月 ,14例健在 ,术后患者呼吸困难指数上升为 级 1例 , 级 10例 , 级 3例。 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选择性手术能改善患者肺功能 。
- 曲家骐高昕童向东陈萍陈宪英
- 关键词:肺减容手术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电视胸腔镜手术
- 预防胸腔镜手术并发症的体会被引量:23
- 2005年
- 目的 寻求预防和减少胸腔镜手术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10年来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肺、食管、纵隔、心包、胸膜等10余种胸部疾病病例,其中肺大皮包切除4 6 2例,食管疾病手术94例,纵隔肿瘤或囊肿切除86例,肺叶切除或肺楔形切除14 0例,胸外伤止血等手术2 2例,心包开窗和胸膜肿瘤切除及其他手术5 4例,胸部疾病活检术5 4例。手术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双腔管气管内插管86 6例,单腔管气管内插管4 6例。结果 886例经VATS完成手术,2 6例改为传统开胸术。发生手术并发症36例,占3.95 % ,其中术中并发症10例,占1.1% ,包括食管黏膜破裂4例,神经损伤2例,4例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出血。术后并发症2 6例,占2.85 % ,包括肺泡漏气≥7d 19例,胸腔积液或积气再次置闭式引流管3例,房颤2例,胸腔感染1例和呼吸衰竭死亡1例。结论 VATS适应证选择和手术应当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对胸外科医师培养。
- 曲家骐高昕侯维平滕洪童向东于修义王述民许世广刘博
- 关键词:手术并发症静吸复合全麻肺楔形切除闭式引流管囊肿切除术中止血
- 应用定量评分分析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后疗效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8
- 2005年
- 张其刚谭胜童向东白德威
-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术后疗效观察影响因素
- 三切口手术治疗中上段食管癌38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05年
- 侯维平曲家骐高昕滕洪于修义童向东王述民刘博许世广杨雪鹰
- 关键词:中上段食管癌三切口手术治疗上食管癌手术方法上腹部
- 胸腔镜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体会
- 电视胸腔镜手术已成为胸外科的主要手术方法,为了推广VATS,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本文总结了671例VATS发生的并发症,并就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进行了讨论.
- 曲家骐高昕侯维平滕洪童向东于修义王述民许世广刘博
- 关键词:电视胸腔镜手术手术并发症预防措施胸部疾病
- 文献传递
- 高龄患者电视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比较7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和传统开胸手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将388例行胸外科手术的高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VATS组和传统开胸组。VATS组70例,平均年龄(75.2±2.5)岁;传统开胸组318例,平均年龄(73.1±2.9)岁(P<0.05)。结果VATS组手术后心肺并发症总发生率18.6%,传统开胸组31.5%(P<0.05)。在术后有心肺并发症的患者中,VATS组心脏并发症发生率38.5%,传统开胸组49.0%(P>0.05);VATS组术后肺并发症发生率61.5%,传统开胸组68.0%(P>0.05)。术后两组心脏并发症总发生率47.8%,肺并发症总发生率67.3%(P<0.01)。结论因胸部疾患行胸外科手术的高龄患者,VATS组术后心肺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开胸组。全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心脏并发症。因此,为了手术安全,对高龄患者应提倡采用创伤小的VATS,以减少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
- 侯维平王述民曲家骐滕洪高昕童向东许世广刘博杨雪鹰程岩
- 关键词:电视胸腔镜手术传统开胸手术心脏并发症肺并发症
- 达芬奇机器人治疗肺孤立结节的临床体会被引量:11
- 2014年
- 背景与目的肺孤立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定义为一个圆形的直径小于3 cm的肺实质内的病变,不伴有肺不张和淋巴结病变。本研究旨在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治疗SPN的临床体会。方法 2011年11月-2014年3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治疗SPN 9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6例;年龄41岁-74岁,平均(51±9.9)岁;患者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健康体检发现7例,咳嗽咳痰2例);病史时间4天-3年(中位数12个月);病变均为周围型肺结节病灶,直径为0.8 cm-2.8 cm,平均(1.4±0.6)cm;术中切取病变送冰冻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病变者行肺叶切除或楔形切除并常规清除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手术采用全麻、双腔管气管插管,患者健侧卧位,胸部垫高,双手屈曲抱枕于头前,折刀位。孔位为腋后线第8肋间为进镜孔,肩胛线第8肋间、腋前线与锁中线间第5肋间为器械孔,腋中线第7肋间为辅助口。结果术后病理为良性病变4例(炎性假瘤3例,错构瘤1例),恶性病变5例,均为腺癌。手术包括楔形切除4例,右肺中叶切除+淋巴结清除术2例,左肺上叶切除+淋巴结清除术1例,其余2例肺癌患者因为心肺功能差,病变小于2 cm,行楔形切除+淋巴结清除术。9例均顺利完成机器人手术,所有患者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均顺利出院。随访时间为0.1个月-18.5个月(中位数11个月),无复发、转移。结论 SPN病变应该予以积极手术治疗,提高早期肺癌的诊断率和治愈率,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对于SPN的治疗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手术方法,在SPN病变的诊治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 童向东许世广王述民孟浩高昕滕洪丁仁泉刘星池李博徐惟王通
- 关键词:孤立肺结节肺癌机器人
-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与电视胸腔镜在胸内纵隔疾病手术治疗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4
- 2014年
-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da Vinci robot system)应用于治疗胸内纵隔疾病日趋成熟。本研究通过总结沈阳军区总医院近3年来在纵隔疾病中行手术治疗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手术中的疗效;并比较其与电视胸腔镜在纵隔手术中的优缺点,展望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纵隔手术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及电视胸腔镜下(含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的胸内纵隔疾病患者共203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3天内引流总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进行比较,结果应用SPSS 19.0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组共20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手术时间机器人组为82(20-320)min,电视胸腔镜组89(35-360)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机器人组为10(1-100)mL,电视胸腔镜组50(3-1,500)mL;术后72 h引流量:机器人组215(0-2,220)mL,电视胸腔镜组350(50-1,810)mL;术后拔管时间:机器人组3(0-10)d,电视胸腔镜组5(1-18)d;术后住院天数:机器人组7(2-15)d,电视胸腔镜组9(2-50)d;手术费用:机器人组(18,983.6±4,461.2)元,电视胸腔镜组(9,351.9±2,076.3)元,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与电视胸腔镜手术在胸内纵隔疾病的手术时间相当,在手术安全性以及术后快速恢复上均优于胸腔镜手术,但手术费用也比胸腔镜手术明显增加。
- 丁仁泉童向东许世广张大坤高昕滕洪曲家骐王述民
- 关键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纵隔疾病微创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