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琨

作品数:87 被引量:282H指数:11
供职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30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7篇小麦
  • 35篇杂交
  • 27篇单倍体
  • 27篇倍体
  • 19篇不育
  • 18篇杂交小麦
  • 18篇核不育
  • 18篇不育系
  • 17篇核不育系
  • 16篇玉米
  • 13篇小麦单倍体
  • 11篇两系杂交
  • 11篇两系杂交小麦
  • 9篇小麦×玉米
  • 9篇光敏
  • 9篇光敏核不育
  • 8篇单倍体胚
  • 8篇性状
  • 8篇选育
  • 8篇育种

机构

  • 87篇云南省农业科...
  • 9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云南农业大学
  • 3篇国家小麦改良...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云南省种子管...
  • 2篇玉溪市农业科...
  • 2篇昭通市农业科...
  • 1篇重庆三峡学院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宝鸡市农业技...

作者

  • 87篇刘琨
  • 83篇李绍祥
  • 78篇杨木军
  • 59篇李宏生
  • 56篇顾坚
  • 53篇丁明亮
  • 39篇赵红
  • 32篇田玉仙
  • 23篇杨和仙
  • 9篇崔永祯
  • 7篇周金生
  • 3篇沈锡琼
  • 2篇徐俊萍
  • 2篇余荣芝
  • 2篇杨金华
  • 2篇李政芳
  • 2篇胡银星
  • 2篇于亚雄
  • 2篇陈佩度
  • 2篇杨延华

传媒

  • 12篇麦类作物学报
  • 10篇西南农业学报
  • 7篇南方农业学报
  • 3篇云南农业科技
  • 3篇Agricu...
  • 2篇种子
  • 2篇麦类作物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中国种业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科技奖励
  • 1篇云南农业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农学学报
  • 1篇2008年(...

年份

  • 13篇2025
  • 2篇2024
  • 7篇2023
  • 7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5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 3篇2002
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研究与应用
2008年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于1992年引进湖南和重庆的不育系材料开展研究,借助云南的生态优势,筛选出重庆温光敏核不育系C49S-87适于云南,以之组配的云杂3号(C49S-87/98YR5)于2002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组合。1999年以来,该组合在云南及周边地区和越南等地种植18万亩,增产优势为11—30%,农民种植的最高单产为750.4千克/亩。
杨木军顾坚李绍祥刘琨田玉仙杨和仙
关键词:温光敏核不育系两系杂交小麦两系法生态优势
一种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的剪穗选育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的剪穗选育方法。该方法包括:以稳定和不稳定亲本杂交,冬季晚播收获F<Sub>0</Sub>代种子;F<Sub>0</Sub>代种子于夏季种植成株行,收获F<Sub>1</Sub>代种...
李宏生杨木军顾坚李绍祥刘琨丁明亮赵红
文献传递
云南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1年
制种技术不够成熟是制约杂交小麦实现大面积生产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云南省1997年以来的制种技术研究与生产实践表明,不育系的制种特性是建立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的决定性因素;云南以选育具有优良制种特性的不育系为重点,将温光敏两系法制种程序简单的技术优势与优良不育系选育、组合筛选、制种栽培技术以及云南有利的自然条件紧密结合,建立了一套较简易、高效、实用的杂交小麦制种技术:即父母本同期分播、分收+人工辅助赶粉+常规小麦高产繁种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杂交小麦制种这一技术瓶颈问题,为杂交小麦较大面积的示范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李绍祥顾坚田玉仙刘琨杨和仙赵红杨木军
关键词:杂交小麦制种技术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云杂5号的选育及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分析被引量:9
2008年
云杂5号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组合,弱春性,有较强的抗寒性,分蘖力强,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通过对连续两年区域试验数据的产量、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分析,结果表明云杂5号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均优于对照品种凤麦24号,具有高产潜力,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高产抗病杂交小麦新组合。
刘琨田玉仙李绍祥杨和仙杨木军顾坚
关键词:两系杂交小麦选育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
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性提纯研究被引量:8
2002年
最大限度控制育性的遗传漂移 ,是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提纯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 C4 9S- 87进行连续三年五代的育性提纯 ,初步建立了一套株系选择与冬、夏播育性连续鉴定相结合的不育系育性提纯方法 ,并获得了保持原不育系生物学特性、株间育性差异更小、完全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显著提高的 3个株系。
顾坚杨木军田玉仙刘琨杨和仙周金生
关键词:小麦育性提纯
优质抗病高产小麦新品种“云麦52”
2008年
“云麦52”是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2007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刘琨李绍祥田玉仙
关键词:云南省农科院抗病粮食作物选育
多抗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112被引量:6
2022年
云麦112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采用太谷核不育群体改良获得的优异单株再通过小麦×玉米产生双单倍体技术快速纯化产生的稳定品系选育而成。该品种属弱春性,幼苗半匍匐,分蘖成穗好;株高82.2cm,株型松紧适中,生育期适中;籽粒饱满,熟相好,易落粒,属中筋小麦。产量三要素协调,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抗叶锈病,耐寒、耐旱、抗倒伏。云麦112是一个多抗旱地小麦新品种,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260~1900m地麦生产区种植。
丁明亮杨忠慧崔永祯李宏生刘琨赵红李绍祥顾坚杨木军
关键词:小麦
云南温光敏雄性核不育两系法杂交小麦杂种优势群分析
2025年
为分析云南温光敏雄性核不育两系法杂交小麦的杂种优势群,利用15K SNP小麦育种芯片对K43S、K47S、K63S、K64S、K66S和K78S共6个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及不同来源的302份恢复系进行分子标记聚类分群。结果表明,6份不育系和302份恢复系被划分为10个类群。在已知19个强优势组合中,3个不育系与所有类群都可以产生强优势组合,但以恢复系含近缘种质(6/19)或地理远缘恢复系(10/19)产生强优势组合的概率更高,这两种类群将是今后构建小麦杂交优势群的重点。聚在同一类群的不育系与恢复系之间杂交能产生超标优势的组合数(6/19)远少于不同类群间的超标优势的组合数(13/19)。SNP芯片能有效用于小麦杂种优势群划分;基于SNP标记的遗传相似度可指导强优势组合测配和构建小麦杂种优势群;不育系和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不一定能产生杂种优势,但能产生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其不育系和恢复系之间必定有足够的遗传差异。
丁明亮李宏生李宏生刘琨刘琨唐雄唐耀杨木军杨木军
关键词:杂交小麦杂种优势群温光敏核不育系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ym112、InDel分子标记及应用
一个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ym112、InDel分子标记及应用。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ym112,其CDS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开发的功能分子标记Yrym112‑...
唐雄李宏生尹建杨忠慧唐耀李绍祥刘琨丁明亮杨木军
一种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单倍体胚的麦穗离体培养液配方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单倍体胚的麦穗离体培养液配方及制备方法,该配方由以下化合物和对应的用量配制而成:2,4-二氯苯氧乙酸100mg/L、蔗糖35-45g/L、磷酸二氢钾2-4g/L、亚硫酸6-8ml/L、四硼...
杨木军顾坚李绍祥刘琨李宏生田玉仙赵红杨和仙丁明亮
文献传递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