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生
- 作品数:69 被引量:153H指数:6
- 供职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云南省联合支持国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水稻简易去雄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业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水稻简易去雄装置,包括由扇形环塑料片卷成的锥形筒;锥形筒大口朝上,为作业口,锥形筒小口朝下,为固定孔;所述的扇形环塑料片侧边的接缝口不固定粘结,为自由开口;扇形环塑料片外侧粘结有...
- 丁明亮钱敏吕宏斌李政芳赵红李宏生李绍祥朱永华金代珍刘宏珺王忠华李社萍黄洁浦秋红
- 文献传递
- 两系杂交小麦优良组合选育的思考
- 通过最近20 年的努力,我国杂交小麦研发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杂交小麦优良组合选育效率较低,仍是目前制约杂交小麦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瓶颈问题之一.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不育系、恢复系改良实践中缺乏类似玉米"杂种优势群"的...
- 杨木军李宏生田玉仙丁明亮李绍祥顾坚刘琨崔永祯赵红
- 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杂交种纯度的表型和标记检测比较被引量:1
- 2023年
- 杂交种纯度鉴定是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杂交种生产和应用的关键环节,目前主要通过田间种植杂交种进行表型鉴定,该方法耗时较长。以田间种植表型鉴定和SSR荧光标记分析2种方法同时对2个优良组合K64S/20Y4-5和K64S/MR1238的杂交种进行纯度鉴定,比较2种方法对纯度的鉴定效果。结果表明,2个杂交种的田间种植表型鉴定纯度分别为98.84%和97.93%;从8对SSR荧光标记中筛选出3对标记(barc164、gwm161和gwm610)在双亲间存在多态性,用barc164检测2个杂交种的纯度分别为97.73%和97.21%,略低于田间种植表型鉴定结果,两者差异不明显。此外,SSR荧光标记不仅能区分杂交种中混杂的温光敏不育系自交单株和父本单株,还能准确鉴定父本不纯和制种中父本间“串粉”等导致的伪杂种。因此,SSR荧光标记检测可代替田间种植表型鉴定,可快速准确地鉴定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杂交种的纯度。
- 李宏生李绍祥杨忠慧杨家李刘琨熊世安李富乾郭辉杨木军
- 关键词:小麦杂交种SSR
- 与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连锁的SSR分子标记及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与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连锁的SSR分子标记及应用。引物为位于小麦2B染色体上SSR标记2B‑TPSGMS和6B染色体上SSR标记6B‑TPSGMS,利用本发明中的2个SSR引物,进行小麦雄性核不育系分子标记...
- 李宏生杨木军杨忠慧李绍祥赵红刘琨顾坚丁明亮
- 一种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单倍体胚的麦穗离体培养液配方及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单倍体胚的麦穗离体培养液配方及制备方法,该配方由以下化合物和对应的用量配制而成:2,4-二氯苯氧乙酸100mg/L、蔗糖35-45g/L、磷酸二氢钾2-4g/L、亚硫酸6-8ml/L、四硼...
- 杨木军顾坚李绍祥刘琨李宏生田玉仙赵红杨和仙丁明亮
- 文献传递
- 玉米基因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得胚率的影响被引量:4
- 2019年
- 为筛选小麦单倍体胚得胚率高的玉米品种,用糯、甜糯、甜、超甜4种类型共8个玉米品种分别与6个小麦DH系杂交诱导产生小麦单倍体胚,研究不同玉米类型、不同玉米基因型对小麦单倍体胚得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小麦材料用不同玉米品种授粉,其得胚率可相差1.48~3.10倍,得胚率变幅为15.43%~47.80%,筛选高得胚率玉米品种对提高小麦单倍体产生效率至关重要。4种玉米类型间平均单倍体胚得胚率以甜糯型最高(33.86%)、超甜型最低(29.59%),8个玉米品种以白甜糯的平均单倍体胚得胚率最高(38.17%),云超甜2号最低(28.63%),但相同玉米类型而基因型不同的玉米品种间单倍体胚得胚率差异大于玉米类型间单倍体胚得胚率的差异,因此筛选高得胚率玉米品种,关键是筛选玉米基因型而非玉米类型。小麦基因型与玉米基因型的互作对得胚率有极显著影响,对于小麦×玉米杂交的得胚率,玉米基因型与小麦基因型之间的组合存在“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差异,因此可综合利用多个玉米品种来提高各种小麦材料的整体单倍体胚得胚率和单倍体生产效率。
- 丁明亮李宏生杨木军杨忠慧李绍祥顾坚赵红黄格崔永祯刘琨
- 关键词:小麦×玉米玉米基因型单倍体胚得胚率
- 基于高密度芯片解析小麦新品种云麦119的遗传构成
- 2025年
- 【目的】通过构建高产、稳产、抗病性强的云麦119基因型图谱,解析其遗传构成,为云麦119推广应用及小麦品种改良和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GenoBaits?Wheat 100K(GBW100K)育种芯片分析双亲(2013CIM1136和2008Y3-6871)对云麦119的遗传贡献率,绘制基因型图谱,解析云麦119的遗传构成及重要性状遗传基础。【结果】云麦119及其双亲(2013CIM1136和2008Y3-6871)的SNP有效位点数量分别为245464、247280和247082个。云麦119与双亲(2013CIM1136和2008Y3-6871)共有SNP位点167777个,占SNP位点总数的76.97%。母本2013CIM1136对云麦119的全基因组相对遗传贡献率为55.45%,A、B、D 3个亚基因组的相对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5.00%、44.54%和76.95%;父本2008Y3-6871对云麦119的全基因组相对遗传贡献率为44.55%,在A、B、D 3个亚基因组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5.00%、55.46%、23.05%,表明云麦119具有明显的偏亲现象。母本2013CIM1136在15条染色体上相对遗传贡献率均高于父本2008Y3-6871,有6条染色体上相对遗传贡献率高于母本2013CIM1136。对比云麦119与双亲的SNP多态性,发现有242个SNP位点与双亲基因型均不相同,分布在除4D染色体之外的20条染色体上。通过GenoBaits?Wheat0.1K(GBW0.1K)前景选择芯片分析发现,云麦119聚合了来自亲本的优异多抗基因(Lr34/Yr18/Pm38/Sr57、Lr27/Yr30/Sr2等)、品质基因(Glu-Dx、PSY-D1等)、千粒重基因(TaCwi-A1、TaGS5-A1、TaGW2-6A、SPL20-7A等)、抗条锈病QTL/基因(QYrsn.nwafu-3DL、Yr80、Yr78、Yr75)、赤霉病抗性QTL(QFhb.hbaas-5AL等)、抗白粉病基因(Pm12等)和矮杆基因(Rht8、Rht1等)。2021-2022年和2022-2023年云麦119的平均产量为6091.2和4653.0 kg/ha,分别较对照品种云麦56增产14.65%和11.77%;品质性状表现为容重779 g/L,蛋白质11.32%,湿面筋25.3%,稳定时间3.1 min,属中筋小麦。【结论】云麦119存在偏亲遗传现象,更多地继承了母本2013CIM1136的遗传物质,聚合了双亲大部
- 马学珍李绍祥李家乐李宏生邬陈芳杨忠慧曾庆东韩德俊丁明亮江冰冰
- 关键词:小麦SNP
- 小麦新品种云麦112抗病基因检测及分子细胞学鉴定
- 2025年
- 【目的】对小麦新品种云麦112进行抗病基因检测及分子细胞学鉴定,明确其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基因组成,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及抗病基因的发掘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新品种云麦112为研究对象,采用苗期条锈病或白粉病单小种(CYR23、CYR29、CYR31、CYR32、CYR33、CYR34和E26)接种及成株期混合小种接种的方法,分别以南农0686和铭贤169小麦品种为感病对照,对云麦112进行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抗性鉴定,分0~9级记载反应型;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选取与抗条锈病基因和白粉病基因紧密连锁或基因特异的分子标记,检测云麦112中的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基因;通过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解析染色体组成,结合荧光原位杂交(FISH)精确定位外源染色体片段,明确其遗传物质来源。【结果】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云麦112苗期对CYR23、CYR31、CYR32、CYR33、CYR34等5个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为免疫,对CYR29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为高抗。云麦112在苗期对白粉菌生理小种E26表现为高抗,成株期对大田混合菌同样表现为高抗。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云麦112聚合了4个抗病基因:白粉病抗性基因Pm2和Pm8与条锈病抗性基因Yr9和YrSP,均能够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分子细胞学鉴定结果显示,云麦112含有外源染色体片段,GISH信号显示该片段来源于黑麦染色体组,FISH核型分析进一步确认该易位片段为1R短臂顶端,替换了1B染色体短臂顶端,属于1RS-1BS/1BL的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系。【结论】云麦112小麦新品种高抗白粉病和条锈病,该小麦品种属于1RS-1BS/1BL的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系,聚合了Pm2和Pm82个抗白粉病基因以及Yr9和YrSP 2个抗条锈病基因。
- 唐雄尹健杨忠慧唐耀李绍祥刘琨丁明亮杨木军沈锡琼李宏生
- 关键词:白粉病条锈病分子标记检测细胞学鉴定
- 云南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112的抗旱性鉴定
- 2025年
- 【目的】鉴定云南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112的抗旱性,为筛选适应云南旱区的小麦品种及小麦单产提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云麦112、云麦56和扬麦33为试验材料,利用聚乙二醇-6000(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去离子水处理为对照,统计处理后第8 d的种子萌发情况并测量根长,鉴定小麦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大棚田间条件下,全生育期进行不同浇灌次数处理,调查不同浇灌次数对拔节期根长、叶片净光合速率、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成熟期产量三要素(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和小区产量的影响,分析调查性状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筛选云南抗旱品种选育指标并研究供试品种的抗旱能力。【结果】PEG-6000处理下,云麦112种子相对萌发率为91.40%,抗旱等级为极强,云麦56和扬麦33的相对萌发率均为84.78%,抗旱性等级为强。PEG-6000处理和对照下,萌发期云麦112的根长分别为6.58和8.93 cm,显著高于云麦56(4.48和7.25 cm)和扬麦33(4.25和7.58 cm)的根长(P<0.05,下同)。田间试验浇灌1次和2次时,云麦112的根长分别为17.01和18.20 cm,显著高于云麦56(12.94和14.10 cm)和扬麦33(12.52和14.69 cm)的根长;浇灌1次、2次和3次时,云麦112的净光合速率分别为6.27、8.46和12.09μmol/(m^(2)·s),均显著或极显著(P<0.01,下同)低于云麦56和扬麦33净光合速率。浇灌1次时,云麦112叶片中SOD、CAT和POD活性分别为178.28 U/g、308.74μmol/(min·g)和194.33 U/g,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云麦56和扬麦33。不同浇灌次数下,云麦112的穗数、穗粒数和小区产量均高于其余2个品种;产量三要素中,3个小麦品种随着浇灌次数的增加,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呈增加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穗数和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和0.74;产量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1;根长与产量、穗数和穗粒数呈显著或�
- 尹健唐雄杨忠慧李绍祥刘琨丁明亮杨木军唐耀沈锡琼李宏生
- 关键词:小麦抗旱性活性氧
- 小麦双单倍体育种技术在云南的研究与应用
- 小麦玉米杂交是产生小麦双单倍体的有效途径之一.2000 年以来,利用云南夏、秋、冬季自然条件下小麦和玉米可同季种植、花期相遇的有利条件,以改进、简化小麦玉米杂交小麦单倍体诱导技术适于育种应用为目标,在去雄、授粉、2,4-...
- 顾坚崔永祯赵红李宏生丁明亮田玉仙李绍祥刘琨杨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