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血管
  • 2篇神经鞘瘤
  • 2篇皮质
  • 2篇蛛网膜
  • 2篇蛛网膜下
  • 2篇蛛网膜下腔
  • 2篇蛛网膜下腔出...
  • 2篇网膜
  • 2篇下腔出血
  • 2篇膜下
  • 2篇骨桥
  • 2篇骨桥蛋白
  • 2篇出血
  • 2篇大脑
  • 1篇血管痉挛
  • 1篇血管再生
  • 1篇哑铃型
  • 1篇哑铃型肿瘤
  • 1篇炎症

机构

  • 7篇郑州大学第一...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郑州大学

作者

  • 7篇余斌
  • 4篇丁大领
  • 4篇张风江
  • 4篇邱锴
  • 3篇李恩
  • 2篇庞长河
  • 2篇刘家刚
  • 2篇刘翼
  • 2篇贺民
  • 2篇游潮
  • 2篇李进
  • 1篇吴景兰
  • 1篇李红文

传媒

  • 3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显微镜下经Wiltse入路治疗椎间孔区神经鞘瘤的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对胸腰椎椎间孔区神经鞘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胸腰椎椎间孔区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Wiltse入路组(n=32)和后正中入路组(n=25),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通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评估两组术前疼痛情况及术后疼痛缓解程度,并观察两组患者症状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病理结果均为神经鞘瘤。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后正中入路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比较,Wiltse入路组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VA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术后第3个月VAS评分,Wiltse入路组明显低于后正中入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定期随访复查MRI,肿瘤均无复发。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Wiltse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以及保护关节突关节和韧带复合体等优点。采用Wiltse入路治疗胸腰椎椎间孔区神经鞘瘤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和明显手术优势。
丁大领邱锴张风江余斌陈煜李恩庞长河
关键词:神经鞘瘤哑铃型肿瘤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脑皮质中骨桥蛋白的表达变化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大鼠大脑皮质中骨桥蛋白(OPN)的表达和变化规律。方法76只大鼠随机分配3组: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28只,分7组,对应6、12、24、48 h、3、5、7 d,每小组4只;SAH组42只,同样按照以上时间点对应分组,每小组各6只,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脑皮质中OPN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记录不同时间段大鼠SAH后的神经系统评分。结果视交叉前池注血法建立的SAH大鼠模型,在24 h时神经功能评分最低(7.3±2.2,t=7.45,P=0.002),48 h后逐渐好转,大鼠死亡率7.3%。OPN mRNA在SAH大鼠大脑皮质中的表达从发生SAH后12 h开始上调,在第3天达到最高峰(30.5±8.6),为对照组的30.5倍(t=5.891,P=0.004),之后开始下调。OPN蛋白在SAH大鼠大脑皮质的表达与OPN mRNA同步上调,高峰值(16.2±4.1)为对照组的16.2倍(t=6.320,P=0.003)。结论视交叉前池注血法建立的SAH大鼠模型可较好地模拟SAH后脑损伤过程。OPN mRNA和OPN蛋白在SAH后7 d内的表达都是单峰脉冲型,在第3天达到峰值浓度后,逐渐下降。
余斌刘家刚李进刘翼贺民游潮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骨桥蛋白脑血管痉挛
寰枢关节脱位伴齿状突后假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脱位伴齿状突后假瘤(ROP)患者的手术方式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4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1例寰枢关节脱位伴ROP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混合型和2例囊性ROP患者接受后路融合术+假瘤切除术(硬膜内入路)+椎管减压术,3例实性ROP和1例混合型ROP患者接受后路融合术+椎管减压术,1例实性ROP患者接受单纯后路融合术。术后定期行影像学随访,评估ROP的体积变化和椎管减压效果。临床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1例患者中,2例囊性ROP切除及减压效果满意,4例混合型ROP切除困难,未有效减压;4例接受后路融合术+椎管减压术、1例接受单纯后路融合术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为(8.6±6.0)个月(3~24个月)。ROP的最大径[M(Q_(1),Q_(3))]由术前的10.1(6.8,13.3)mm降至术后的2.3(1.8,5.4)mm(Z=-2.94,P=0.003),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Q_(1),Q_(3))]由术前的12(8,14)分提升至术后的15(13,16)分(Z=-2.84,P=0.005)。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吞咽困难,经康复治疗后痊愈。其余10例患者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对于寰枢关节脱位伴ROP的患者,通过后路融合术联合ROP切除术、椎管减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影像及临床预后。
邱锴余斌陈煜丁大领李恩庞长河张风江
关键词:关节脱位寰枢关节后路融合术
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策略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患者病例资料,均经显微镜切除,根据肿瘤生长特点选择手术入路。采取后正中全椎板切除入路29例,颈外侧入路11例,前后联合入路2例,半椎板入路6例以及肌间隙入路8例。结果肿瘤全切除53例,部分切除3例,其中前后联合入路1例因肿瘤包绕同侧椎动脉行次全切除。8例在术中肿瘤切除后采用侧块螺钉植入、椎体次全切术等方式行内固定术。术后病理均为神经鞘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66个月,肿瘤复发1例,无运动功能障碍加重,无继发脊柱畸形。结论应根据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特点制订个体化手术入路,术前、术中准确评估脊柱稳定性,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尽可能全切肿瘤,合理选择脊柱内固定,可减少术后脊柱畸形发生率。
张风江丁大领余斌李恩陈煜邱锴
关键词:神经鞘瘤显微外科手术脊柱内固定
IP-10前炎症因子和纳米脂质体槲皮素对角质形成细胞的效应
2013年
目的探讨IP-10及干扰素-γ(IFN-1)在银屑病发病中的机制,对比纳米脂质体槲皮素(nQ)及地塞米松(Dex)对银屑病样角质形成细胞的效应。方法将培养的HaCaT细胞分为①nQ组(40、50、60μmol/L)、②Dex组(10^-7、10^-6、10^-5moL/L)、③IFN-1组(50、100、150U/ml)、④IP-10组(20、30、40ng/μl)以及⑤不加药的对照组(C)。应用MTT实验确定各药物对HaCaT细胞的生长率(GR)及生长抑制率(GSR)。应用IP-10和c-myc的DNA/RNA斑点原位杂交技术对比检测各组RNA及DNA的杂交信号。结果各组的GR/GSR均呈剂量依赖性,nQ组的GSR高于De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位杂交结果显示:IFN-1及IP-10的杂交信号增强,nQ及Dex的杂交信号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FN-1及IP-10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nQ及Dex抑制其生长,nQ的作用且优于Dex。
余斌李红文吴景兰
关键词:IP-10MTTHACAT细胞
骨桥蛋白及骨桥蛋白拮抗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大脑皮质神经、血管再生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及骨桥蛋白拮抗剂(GRGDSP)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神经功能及脑血管痉挛作用机制。 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SAH+生理盐水组12只,SAH+OPN组12只,SAH+OPN+GRGDSP组12只,评估神经功能,观察基底动脉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结果OPN脑室注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t=6.320,P=0.003)。OPN脑室注射组在SAH后5 d脑组织中VEGF、BDNF的表达比对照组明显上调(VEGF:t=8.054,P=0.001;BDNF: t=8.133,P=0.001)。 结论OPN脑室注射治疗SAH大鼠能有效的改善其神经功能评分和减轻脑血管痉挛程度,并且能上调大鼠脑组织中VEGF、BDNF的表达,有促进神经血管再生的作用。
余斌刘家刚李进刘翼贺民游潮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骨桥蛋白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CUL4A在脑胶质瘤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2024年
目的研究Cullin 4A(CUL4A)在脑胶质瘤的表达情况与临床意义,并探讨其与β-catenin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8例脑胶质瘤标本,其中星形细胞瘤Ⅱ级27例、Ⅲ级29例和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22例,均为原发性脑胶质瘤,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等相关性治疗。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减压时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标本。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UL4A和β-catenin两种蛋白的表达,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在78例脑胶质瘤标本中,CUL4A蛋白阳性表达50例(64.1%),β-catenin蛋白阳性表达61例(78.2%)。CUL4A和β-catenin阳性表达与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具有相关性,而在正常脑组织标本中不表达。CUL4A表达与β-catenin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UL4A蛋白在脑胶质瘤组织出现高表达,与β-caten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这为了解胶质瘤的疾病发展提供依据。
丁大领张风江余斌邱锴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Β-CATENIN免疫组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