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志祥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血管
  • 2篇恶性
  • 2篇恶性腹水
  • 2篇腹水
  • 1篇蛋白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通透性
  • 1篇血管形成
  • 1篇血清
  • 1篇血压
  • 1篇羊膜
  • 1篇原代细胞
  • 1篇原代细胞培养
  • 1篇水通道
  • 1篇水通道蛋白
  • 1篇通道蛋白
  • 1篇通透性

机构

  • 5篇河北北方学院
  • 2篇北京市昌平区...

作者

  • 5篇王志祥
  • 2篇王新生
  • 2篇李志鹏
  • 2篇孙琳
  • 2篇刘志刚
  • 1篇张辉
  • 1篇焦保良
  • 1篇陈连芳
  • 1篇高炳华
  • 1篇马洁华
  • 1篇孙黎
  • 1篇李海峰
  • 1篇赵铁军
  • 1篇霍艳丽
  • 1篇刘华
  • 1篇张晓丽
  • 1篇王景川
  • 1篇张力

传媒

  • 2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甘肃医药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0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血清、腹水 AKT-1、GPC-3联合检测对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
2020年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腹水 AKT-1、GPC-3 对腹水性质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估的意义。方法 选取结核性腹水、肝硬化腹水和恶性腹水各 20 例,利用酶联免疫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1W、2W、3W、4W 检测良恶性患者血清、腹水中 AKT-1、GPC-3 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诊断分析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恶性腹水组 AKT-1 腹水水平、血清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腹水组 、结核性腹膜炎组 相应的腹水和血清水平(P<0.05 及 P<0.05);结核性腹水和肝硬化腹水两组相比较,腹水水平和血清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及 P>0.05)。治疗后恶性腹水 AKT-1 浓度降低,且第 3W、4W 时浓度降低明显(P<0.05)。良性腹水治疗前后浓度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恶性腹水治疗后血清 AKT-1 浓度降低,且第 3W、4W 时浓度降低明显(P<0.05)。良性腹水治疗后血清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1)恶性腹水中 AKT-1、GPC-3 水平明显升高,结核和肝硬化时稍增高,治疗后恶性腹水下降,在 3W、4W 时下降明显;(2)联合检测 AKT-1、GPC-3 有助于判断恶性腹性质,但是腹水联合检测敏感性、特异性提高比较明显。
赵继先王志祥焦晓萌刘志刚
关键词:恶性腹水GPC-3
AQP-1、AQP-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进展及腹水关系的研究
2021年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腹水产生的机制以及AQP-1、AQP-3表达的作用。方法:选取大肠癌患者90例,其中伴有腹水者60例,无腹水者30例,入院后抽取腹水,术后腹腔冲洗液中查找癌细胞,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肠癌组织中AQP-1、AQP-3表达,以肠镜黏膜活检良性病变30例为对照组,结合临床病理参数分析腹水产生的机制以及AQP1、AQP3发挥的作用。结果:(1)大肠癌组织中AQP-1阳性表达率为75.6%(68/90),明显高于正常黏膜20%(6/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腹水组阳性率90.0%(54/60)明显高于无腹水组46.7%(P<0.05);在腹水大于1000mL、腹腔冲洗液找到癌细胞、浸润肠壁全层、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较高(P<0.01);(2)大肠癌组织中AQP-3阳性表达率70.0%(63/90),明显高于正常黏膜2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腹水组阳性率86.7%(52/60)明显高于无腹水组36.7%(P<0.05);在腹水找到癌细胞、脉管内癌栓、腹膜转移、网膜转移组阳性率明显较高(P<0.01);(3)AQP-1、AQP-3阳性表达间统计学分析显示:两者在良性病变中表达无相关性(r=0.3122,P>0.05),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明显相关(r=0.7837,P<0.05)。结论:AQP-1、AQP-3表达增高是大肠上皮癌变及其伴发腹水的关键因子,其过表达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强在大肠癌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赵继先王志祥焦晓萌刘志刚
关键词:大肠癌恶性腹水水通道蛋白血管通透性
脱细胞羊膜与小肠黏膜下层对大鼠皮肤缺损修复中血管形成的作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脱细胞羊膜(HAM)与小肠黏膜下层(SIS)促进大鼠皮肤缺损修复过程中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SD大鼠24只,在两侧背部各做1个直径为1.8cm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HAM覆盖,B组SIS覆盖,C组纱布覆盖。在2周时处死动物取材,HE染色观察皮肤缺损修复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EGF,RT-PCR检测VEGF mRNA的表达。结果:A组、B组愈合较好。C组愈合较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B组VEGF阳性细胞显著多于C组,其中A组最多;RT-PCR结果显示,A、B组比C组表达更多的VEGF mRNA,其中A组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AM和SIS均能上调皮肤创面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增加VEGF的分泌,其中HAM具有更强的促进皮肤缺损修复过程中血管形成作用。
霍艳丽马洁华李志鹏孙琳王志祥张力张辉
关键词:肠黏膜脱细胞羊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对高血压疾病的影响被引量:4
2008年
王志祥王新生
关键词:高血压C反应蛋白质白细胞介素
黄芪诱导BMSCs分化过程中Ca2+/CaM的时相性变化
王新生高炳华张晓丽李海峰陈连芳焦保良王景川刘华孙黎赵铁军王志祥李志鹏孙琳
该课题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代细胞培养技术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传代和鉴定,采用黄芪注射液进行诱导分化,探讨了黄芪诱导分化的特点,并在该基础上,采用流式细胞术探讨了诱导早期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以...
关键词:
关键词:原代细胞培养黄芪注射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