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
- 作品数:16 被引量:115H指数:6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GlideScope视频喉镜和Macintosh直接喉镜在颈椎制动患者气管插管中的比较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比较GlideScope视频喉镜和Macintosh直接喉镜在颈椎制动患者气管插管中的难易,及两种工具插管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拟在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60例,ASAⅠ级,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G组和M组(n=30)。常规麻醉诱导后,手法制动头颈部,G组采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M组用Macintosh直接喉镜行气管插管。分析比较两组声门暴露情况(Cormark-Lehane分级)以及暴露时间,试插次数,失败例数,有无助手辅助,插管前后心率与收缩压乘积(rate-pressure product,RPP)变化。结果与M组比较,G组声门暴露情况较好,但暴露时间显著延长(P<0.05)。M组需要助手辅助及插管失败的比例均高于G组。两组RPP的变化在各个时点无显著差别。结论在为颈椎制动患者气管插管中,GlideScope视频喉镜能够更好的显露声门,降低插管难度,提高插管的成功率。
- 徐振东张军李琼李佩盈梁伟民
- 关键词:GLIDESCOPE视频喉镜MACINTOSH直接喉镜
- 胰腺癌淋巴结转移与P53、Ki67表达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淋巴结转移及其与突变型P53、Ki67表达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统计手术切除并作区域性淋巴结清扫的51例胰腺癌标本淋巴结分站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胰腺癌组织中P53和Ki67的表达,分析淋巴结转移情况与P53、Ki67表达以及肿瘤直径和患者年龄、预后的关系。结果:51例胰腺癌中37倒有淋巴结转移(72.5%)。47例胰头癌中转移频率较高的淋巴结为14a组(40.4%)、13a组(38.3%)、13b组(31.0%)、8组(29.8%)。肿瘤直径、P53表达分级、Ki67增殖指数分级与淋巴结转移程度呈正相关(P<0.05)。随着Ki67增殖指数的升高胰腺癌组织中P53的表达呈上升趋势(P<0.01)。本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8.9%,淋巴结转移距离与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P<0.05)。结论:胰腺癌组织中突变型P53及Ki67表达升高,可能对肿瘤远距离淋巴结转移起协同促进作用。出现第1站以远的淋巴结转移均标志患者预后不良。
- 樊洁唐峰李琼周仲文许祖德
- 关键词:胰腺癌P53KI67淋巴转移
- 乳腺肿瘤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与肥大细胞的关系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2,MMP鄄2)表达及其与肥大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显示55例良恶性乳腺肿瘤组织的肥大细胞,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肿瘤细胞MMP鄄2以及类胰蛋白酶(tryptase)的表达。[结果]乳腺癌间质成纤维细胞MMP鄄2的反应程度明显高于癌细胞。浸润性小叶癌和浸润性导管癌MMP鄄2的阳性率达86.7%,明显高于恶性程度较低的黏液腺癌和髓样癌(20.0%)以及乳腺的良性肿瘤(13.3%)。局部有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MMP鄄2的表达程度明显高于无转移组。乳腺肿瘤间质中肥大细胞的数量以及tryptase的表达量与MMP鄄2相似,但是与MMP鄄2的表达量并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MMP鄄2的表达是乳腺癌一个预后指标,而肥大细胞的增多可能是肿瘤纤维间质形成的相伴现象。
- 周仲文宁艳霞殷莲华李琼李微许祖德
- 关键词:乳腺肿瘤基质金属蛋白酶2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
-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3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4
- 2008年
- 目的介绍并讨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5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预后进行研究。结果35例均为女性患者,发病年龄28~95岁(平均60.4岁)。肿块大小0.8~5cm(平均2.04cm)。组织学形态包括:实性黏附型(15例)、腺泡型(10例)、实性乳头型(5例)、细胞黏液型(2例)、小细胞/雀麦细胞癌(2例)、大细胞癌(1例)。所有病例NSE和CK阳性表达,分别有34例(97.1%)和21例(60.0%)表达Synaptophysin和chromogranin A,腋下淋巴结转移率为25.0%(5/20例),除1例因发生肺和骨转移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健在,随访时间2~76个月(平均32.1个月)。结论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是一少见的独立病种,病理形态复杂,其生物学行为特性还需大样本较长期的随访观察。
- 李琼王虹包芸陈忠清杜尊国胡锡琪唐峰
- 关键词: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免疫组化
- 53例涎腺腺样囊性癌MMP-2和MMP-9表达与神经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18
- 2001年
- 目的 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MMP 2和MMP 9表达情况 ,评估其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神经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 5 3例涎腺腺样囊性癌 ,以抗MMP 2和MMP 9单克隆抗体用Envision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半定量分析。结果 MMP 2和MMP 9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6 7.92 %和79.2 5 % ;有神经浸润的腺样囊性癌其MMP 2和MMP 9的表达水平远高于无浸润者 (P <0 .0 5 ,P <0 .0 5 ) ;随着MMP 2和MMP 9的表达水平增高 ,淋巴结转移率也增高 (P <0 .0 5 ,P <0 .0 5 )。结论 提示MMP 2和MMP
- 唐峰王虹赵为之李薇李琼庄丽
- 关键词:金属蛋白酶涎腺腺样囊性癌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神经浸润
- FHIT蛋白在乳腺癌进展过程中的表达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探讨FHIT基因蛋白 (Fhit)表达情况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6 1例乳腺浸润癌 ,4 3例导管内癌及上皮不典型增生 ,37例导管上皮增生和 4 2例正常乳腺上皮Fhit表达水平。结果 90 .5 %正常乳腺上皮Fhit表达为强阳性 ,有 4 9.2 %乳腺癌Fhit表达阴性或明显降低 ,另有 32 .8%中度降低 (P <0 .0 0 1) ;在乳腺上皮增生发展为癌的过程中 ,Fhit表达水平逐渐降低 (P <0 .0 5 ) ;有异常 p5 3蛋白表达的乳腺癌 ,其Fhit低表达率明显高于无异常p5 3蛋白表达者 (P <0 .0 5 )。结论 实验结果提示Fhit表达降低可能对乳腺癌的演化和进展具有一定重要作用 ,Fhit低表达可能与 p5
- 唐峰顾栋桦王虹赵为之李薇李琼许祖德朱虹光胡锡琪
- 关键词:FHIT蛋白乳腺癌免疫组化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亚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0
- 2010年
- 目的 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对其进行分型,探讨各哑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28例浸润性导管癌ER、PR、HER2和CK5/6的表达,参考文献报道的免疫分型方法 对其分型,并对HER2过表达型9例进行FISH检测.结果 ER、PR、HER2和CKS/6在本组128例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86/128)、45%(58/128)、27%(34/128)和27%(34/128),并将128例分为5种免疫哑型,管腔A型55%(70/128),管腔B型20%(25/128),HER2过表达型7%(9/128),基底细胞样型10%(13/128),无法分类型8%(11/128).FISH检测HER2过表达型9例均为HER2基因扩增.各分子亚型间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管腔A型预后最好,基底细胞型预后较差.多因素分析,乳腺癌临床分期和免疫分型是独立的预后因素.月经状态在乳腺癌各免疫亚型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检测ER、PR、HER2和CK5/6的表达可以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成具有不同生物学行为的5个免疫亚型,对于评估预后,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 林敏陈忠清包芸李琼杜尊国许祖德唐峰
- 关键词:免疫表型分型无病生存
- 胆囊癌中骨桥蛋白和CD44v6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了解胆囊癌组织中骨桥蛋白和CD44v6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胆囊组织,10例胆囊腺瘤和38例胆囊癌组织中骨桥蛋白和CD44v6的表达水平,并分析骨桥蛋白和CD44v6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在胆囊癌组织中,骨桥蛋白和CD44v6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胆囊组织和胆囊腺瘤组织的表达水平(P<0.05),在有转移的胆囊癌中骨桥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的胆囊癌组织(P<0.01)。胆囊癌组织中骨桥蛋白的表达与CD44v6的表达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骨桥蛋白-CD44v6轴在胆囊癌的转移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 马保金宗华杰项建斌蔡端唐峰李琼
- 关键词:胆囊癌肿瘤转移骨桥蛋白CD44V6免疫组织化学
- 乳腺癌术前短期化疗对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术前短期化疗对肿瘤细胞中P-糖蛋白(P-gp)以及相关因子表达的调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2—2007年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均经紫杉醇和表阿霉素治疗后行改良根治术。对手术标本进行HE染色,比较患者化疗前、后肿瘤大小、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gp及相关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C-erb B-2、CD147、Ki67)表达。结果:化疗后,40例患者中10例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4例有大片肿瘤组织坏死,肿瘤间质胶原纤维弥漫增生,肿瘤细胞密度减少,散在分布。化疗前、后P-gp阳性率分别为35.0%和60.0%(P>0.05),EGFR阳性率分别为42.5%和80.0%(P<0.01);化疗后C-erb B-2、CD147、Ki67阳性率均较化疗前明显下降。EGFR、P-gp和C-erb B-2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细胞核分级无关;化疗前P-gp表达与EGFR、C-erb B-2和CD147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乳腺癌术前短期化疗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诱导EGFR表达增强,但并不引起CD147等会导致肿瘤转移的下游因子表达,提示在肿瘤进展中肿瘤细胞的原发性耐药与其侵袭力可能并无关联。
- 包芸李琼唐峰
- 关键词:乳腺癌P-糖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化疗
- 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的组织病理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分析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mucocele-like lesion,MLL)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对8例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化学AB和PAS染色,SP法进行AE1/AE3、P63、c-erbB-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8例MLL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9岁,7例临床可触及肿块,均位于单侧乳房,平均大小2.6 cm。病变大体上呈多囊性,切面呈黏稠胶冻样。组织学上均可见大小不一、扩张的多囊性改变,囊内充满黏液。囊肿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囊肿外层可见肌上皮细胞。被覆上皮可有乳头状增生(2例)及不典型增生(1例)。较多囊肿内黏液穿破囊肿壁进入间质形成无内衬上皮的黏液湖。囊肿内或间质黏液湖中可见数量不一的细钙化,部分病例囊肿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囊内及间质内黏液湖特染AB及PAS染色均呈阳性。囊肿内衬上皮及黏液湖中腺管上皮AE1/AE3阳性,其外侧可见数量不一的P63阳性的肌上皮细胞。c-erbB-2染色均阴性。结论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是一种独立的良性乳腺增生性瘤样病变,需与黏液腺癌等进行鉴别,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 包芸王虹李琼
- 关键词:乳腺黏液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