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菊

作品数:7 被引量:4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病理
  • 3篇细胞
  • 3篇细胞瘤
  • 2篇手术
  • 2篇组织化学
  • 2篇免疫
  • 2篇免疫组织
  • 2篇免疫组织化学
  • 2篇巨细胞
  • 2篇巨细胞瘤
  • 2篇骨巨细胞瘤
  • 2篇病理学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密度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手术切除
  • 1篇切除
  • 1篇染色
  • 1篇转移瘤

机构

  • 7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商洛市中心医...
  • 1篇陕西省安康市...

作者

  • 7篇李晓菊
  • 2篇张楠
  • 1篇吴永涛
  • 1篇同志超
  • 1篇李海燕
  • 1篇杨小彬
  • 1篇贺宝荣
  • 1篇王雯
  • 1篇杨帅
  • 1篇王丹
  • 1篇张楠
  • 1篇李瑶

传媒

  • 2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癌症进展
  • 1篇骨科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0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椎体成形椎弓钉固定联合微波消融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
2025年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椎弓钉固定联合微波消融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8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42例。对照组男25例,女13例,年龄(64.78±7.90)岁,病程(5.32±1.60)个月;观察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65.71±9.55)岁,病程(5.51±1.24)个月。对照组采取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取椎体成形及椎弓钉固定联合微波消融术治疗。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指标、随访结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25.69±16.48)min]、下床活动时间[(1.83±0.42)d]和住院时间[(11.33±2.70)d]均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271.87±31.56)ml]、骨水泥量[(4.55±1.13)ml]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1.18±0.34)分]和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1.07±0.53)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椎体成形及椎弓钉固定联合微波消融术用于治疗脊柱转移瘤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长期疼痛和功能状态,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黄云飞都金鹏杨小彬贺宝荣李晓菊张楠
关键词:脊柱转移瘤椎体成形术微波消融
H3.3G34W、p63及SATB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联合应用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H3.3G34W、p63及SATB2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的表达情况及其联合应用对GCTB的诊断作用和价值。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病理科2020年至2022年诊断的54例GCTB、83例非骨巨细胞瘤(non-giant cell tumor of bone,NGCTB)(包含1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6例软骨母细胞瘤和5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样本和病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H3.3G34W、p63及SATB2的表达情况。通过χ^(2)检验判断H3.3G34W、p63及SATB2的阳性率在各组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包括H3.3G34W、p63及SATB2的联合诊断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H3.3G34W、p63及SATB2在GCTB组中阳性率分别为81.5%、90.7%、92.6%;在NGCTB组中阳性率分别为2.4%、28.9%、62.7%。与NGCTB组相比,GCTB组患者年龄显著较大[(41.222±14.849)vs.(16.566±9.439);P<0.001],女性比男性患病率更高(51.9%vs.48.1%,P<0.001)。与NGCTB组相比,GCTB组中H3.3G34W(81.5%vs.2.4%,P<0.001);p63(90.7%vs.28.9%,P<0.001)和SATB2(92.6%vs.62.7%,P<0.001)的阳性率更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单因素预测模型,同时行ROC曲线分析,表明年龄(AUC=92.9%,P<0.001)、性别(AUC=64.5%,P=0.004)、H3.3G34W阳性率(AUC=89.5%,P<0.001)、p63阳性率(AUC=80.9%,P<0.001)、SATB2阳性率(AUC=65.0%,P=0.003)是GCTB诊断的独立预测因素。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混合预测模型,并行ROC曲线分析,发现混合模型展现出比单因素模型更好的预测价值(AUC=98.4%,P<0.001)。结论H3.3G34W、p63及SATB2是有效诊断GCTB的分子标记物,且三者联合应用更能提高GCTB的诊断预测效能。
张楠张楠同志超同志超李海燕王丹李晓菊李晓菊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P63
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后骨盆恶性骨肿瘤患者病理分析及病灶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后病理确诊为骨盆恶性骨肿瘤患者的病理类型以及病灶特点。方法收集136例经病理确诊为骨盆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WHO 2013版骨肿瘤分型标准以及骨盆分区对136例患者的病灶特点以及病理类型进行分类分析总结。结果本组患者浆细胞瘤发病率最高(30.1%),其次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1.3%)、软骨肉瘤(16.2%)、骨肉瘤(9.6%);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以及儿童,平均年龄为(24.6±14.9)岁,好发年龄段位为2~28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为2.25∶1);尤文肉瘤也是青少年好发的骨盆恶性骨肿瘤之一,年龄为2~39岁,相比骨肉瘤年龄跨度更大。136例患者中41例患者单区发病,Ⅲ区发病例数最多为20例,发病率最高(48.8%),其次为Ⅰ区、Ⅳ区、Ⅱ区,单区发病中软骨肉瘤病例数为16例,发病率最高(39.0%);53例患者为多区发病,Ⅰ+Ⅱ+Ⅳ区发病例数17例,发病率最高(32.1%),其次为Ⅰ+Ⅳ、Ⅰ+Ⅱ、Ⅱ+Ⅲ、Ⅰ+Ⅱ+Ⅲ+Ⅳ区,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例数为15例,发病率最高(28.3%)。结论根据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活检分析得出骨盆恶性骨肿瘤中浆细胞瘤发病率最高,其次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软骨肉瘤、骨肉瘤;各个年龄段都有发病,总体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其中骨肉瘤以及尤文肉瘤好发于青少年;骨盆恶性骨肿瘤患者单发病灶中以Ⅲ区相对好发,且软骨肉瘤在单区病灶中发病率最高;多区病灶中Ⅰ+Ⅱ+Ⅳ区相对好发,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最高。
李晓菊张楠李瑶
关键词:病理类型病灶
MyD88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学特征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研究方法,选择骨巨细胞瘤患者101例作为研究对象,取所有患者的瘤组织标本与瘤旁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检测MyD88表达情况,记录MVD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yD88在瘤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 9%,在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 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瘤组织中,MyD88阳性表达与临床分级、分化情况、淋巴结转移、肺转移、肝转移都有显著相关性(P <0. 05)。瘤组织中的CD31-MVD与CD34-MVD值都显著高于瘤旁组织(P <0. 05)。在瘤组织中,直线相关分析显示MyD88的阳性表达率与CD31-MVD、CD34-MVD值都呈显著正相关性(P <0. 05)。结论 MyD88在骨巨细胞瘤中呈现高表达状况,与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有一定相关性,与MVD有显著相关性。
刘文博李晓菊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MYD88微血管密度
人体卵巢浆液性癌中HSP70、PCNA的检测及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SCHO的生物学特性及HSP70、PCNA在其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技术,检测单克隆抗体HSP70、PCNA在10例卵巢良性、14例交界性及30例恶性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进行分析.结...
李晓菊
关键词:HSP70PCNA免疫组织化学
文献传递
儿童肩关节瘤样钙化症一例并文献回顾
2022年
瘤样钙化症(tumoral calcinosis),又称为肿瘤样钙化沉着症、钙化胶原溶解病、钙化性内皮瘤等,是一种以大关节附近软组织内或肌腱周围钙盐瘤样沉积为特征的肿瘤样良性病变,病因不明[1]。国内外有关瘤样钙化症的报道较少,尤其是有关儿童的瘤样钙化更罕见。手术切除是该疾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本文将我院经手术切除和病理学证实的1例肩关节瘤样钙化症病例报道如下,并进行相关文献回顾。
苏菲吴永涛李晓菊杨帅颉强
关键词:病例报道肩关节病理学手术切除儿童
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分析
2020年
目的探讨与分析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选择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80例,所有患者行X线、CT与MRI检查,同时行病理学检查与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在80例患者中,病灶位于长骨32例,股骨28例,胫骨15例,肱骨3例,桡骨2例;所有病灶均成不同程度的膨胀性骨质破坏,CT比X线平片更清楚地显示骨质破坏的程度、范围及边界情况,MRI显示病灶均呈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理学HE染色显示肿瘤大体呈黄色、棕红色、灰色不规则团块状,免疫组化显示所有患者病理组织CD68与Vementin表达阳性,S-100、P63与CD34都表达阴性。结论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理上表现为CD68与Vementin表达阳性,其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王雯张建巧李晓菊
关键词: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组织病理学X线MRI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