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海霞

作品数:24 被引量:187H指数:9
供职机构:淄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监测分析
  • 9篇病毒
  • 8篇流感
  • 7篇疫情
  • 7篇流感样病例
  • 5篇综合征
  • 5篇细胞
  • 5篇细胞融合
  • 5篇汉坦病毒
  • 4篇流行性
  • 4篇流行性感冒
  • 4篇膜糖蛋白
  • 4篇感冒
  • 4篇包膜糖蛋白
  • 4篇暴发疫情
  • 4篇病原学
  • 2篇新型布尼亚病...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减少
  • 2篇血小板减少综...

机构

  • 19篇淄博市疾病预...
  • 10篇山东省疾病预...
  • 7篇山东大学
  • 2篇沂源县疾病预...
  • 1篇潍坊医学院
  • 1篇教育部
  • 1篇潍坊市人民医...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淄博市张店区...

作者

  • 24篇曹海霞
  • 15篇王玲
  • 14篇张玲
  • 10篇崔峰
  • 5篇郑加玉
  • 4篇王志玉
  • 3篇温红玲
  • 3篇陶泽新
  • 3篇宋艳艳
  • 3篇赵丽
  • 2篇姚苹
  • 2篇郑晓民
  • 2篇王桂亭
  • 2篇刘晓丽
  • 2篇张艳
  • 2篇王显军
  • 2篇许洪芝
  • 2篇王志强
  • 2篇姜晓林
  • 2篇王涛

传媒

  • 8篇现代预防医学
  • 4篇山东大学学报...
  • 3篇国际病毒学杂...
  • 2篇预防医学论坛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年份

  • 3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4—2023年淄博市手足口病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5年
目的 分析2014—2023年淄博市手足口病病原学变化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策略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23年淄博市手足口病病例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原学变化及流行特征。结果 2014—2023年淄博市共报告手足口病35 374例,年均发病率为83.04/10万,发病高峰集中在5—8月,呈现隔年高发的特点,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Z=-107.942,P<0.001)。报告重症病例35例,其中EV-A71感染占71.43%,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占8.57%。2014—2023年淄博市手足口病病原检测阳性率为71.49%,优势病原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交替出现,EV-A71和CV-A16呈现下降趋势、其他肠道病毒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均P<0.001),2022年后CV-A6逐渐呈优势流行株。1~3岁年龄组患者手足口病阳性率最高为73.46%(1 226/1 669)。散发病例和聚集疫情优势毒株为其他肠道病毒,占比分别为61.11%(1 463/2 394)、46.68%(316/677)。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发病形式的病原学优势毒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2014—2023年淄博市手足口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病原谱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他肠道病毒逐渐成为优势毒株,应加强对CV-A6、CV-A10等其他肠道病毒的监测。
张玲孙涛孙晓明曹海霞朱海宁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病原学
2013-2016年淄博市流感监测分析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分析2013-2016年度淄博市流感的流行特征。方法从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2013-2016年度淄博市流感样病例监测资料、病原学监测资料及暴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淄博市2013-2016年度共报告流感样病例(ILI)21 182例,流感样病例百分比(ILI%)为2.44%。3个年度ILI%分别为2.30%、2.38%、2.64%。合计检测ILI标本4 459份,其中流感病毒阳性510份,阳性率为11.44%。ILI、ILI%与流感病毒阳性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r=0.522,P<0.001;r=0.386,P<0.001),发病高峰为每年冬春季。不同监测年度,ILI年龄组构成不同(X^2=260.813,P<0.001),流感病毒亚型构成亦不同。共报告流感暴发疫情23起,其中10起(43.48%)由甲型H3N2引起,小学报告的疫情最多,为10起(43.48%)。结论 2013-2016年度淄博市流感活动平稳并仍处于低活跃态势。ILI、ILI%与流感病毒阳性率三者高峰基本吻合,证实了淄博市流感监测系统在流感流行趋势预测和暴发疫情预警中的实际作用。
曹海霞张玲王玲杨淑霞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流感样病例
2006-2015年淄博市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32
2017年
目的分析淄博市2006-2015年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淄博市2006-2015年的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淄博市2006-2015年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报告116起,占全部传染病事件总数的63.74%。报告病例2 470例,罹患率为3.79%。涉及病种为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分别占学校传染病事件的56.90%和43.10%。发生高峰为3-6月和11-12月及次年1月。托幼机构和农村中小学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重点场所。首例病例发病时间到接到报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6 d,事件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8d,报告及时性与事件控制效果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15,P<0.001。结论学校是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托幼机构和农村中小学是防控的重点。及早报告,有利于及时控制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张玲曹海霞王玲
关键词:公共卫生突发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
汉坦病毒包膜糖蛋白细胞融合活性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8年
曹海霞王志玉
关键词: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包膜糖蛋白细胞融合抗原位点致病病毒
汉坦病毒GM04-38株包膜糖蛋白上融合肽的初步确定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初步确定汉坦病毒GM04-38株包膜糖蛋白上潜在的融合肽区域。方法采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将潜在融合肽区域的十个关键氨基酸突变成性质相左的氨基酸,转染Vero E6细胞后,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糖蛋白表达,采用Giemsa染色法观察细胞融合现象。结果在Vero E6细胞中成功表达出糖蛋白,IFA显示关键氨基酸突变前后细胞中均有荧光信号,呈胞浆分布,但细胞融合现象在突变后消失。结论潜在融合肽区域的十个氨基酸突变均对细胞融合产生明显的影响,提示该段区域很可能是病毒的融合肽。
曹海霞陶泽新郑晓民刘晓丽王桂亭许洪芝温红玲宋艳艳赵丽姚苹王志玉
关键词:汉坦病毒包膜糖蛋白细胞融合融合肽
淄博市1983—202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宿主动物监测分析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分析1983—2021年淄博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流行特征,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83—2021年全市出血热疫情和宿主动物监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3—2021年全市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17679例,死亡95例,病死率0.54%。年发病率介于0.27/10万~76.51/10万之间。39年间共出现3个流行周期。病例主要分布在淄博市南部山区的农村地区,沂源县、淄川区和博山区,报告病例数占全市57.81%。每年发病呈明显的春季和秋冬季两个高峰。男女性别比2.08:1,2011—2021年60岁以上年龄组构成比28.62%。2006—2021年全市平均鼠密度为2.67%,平均鼠带毒率为4.92%,2006—2018年发病率与鼠带毒率之间呈线性相关性(r=0.68)。病原学监测显示褐家鼠携带汉城型汉坦病毒,黑线姬鼠携带汉滩型汉坦病毒。结论39年间淄博市出血热总体呈现下降态势,病例呈现高度散发,局部聚集的特点,秋冬季发病高峰上升,高年龄组发病增长趋势明显,发病率与鼠带毒率密切相关,应持续开展疫情和宿主动物监测,落实各项综合防控措施。
王玲郑加玉曹海霞孙涛张玲张云霄王志强姜晓林崔峰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GM04-38株包膜糖蛋白上融合肽的初步确定
目的: 已有计算机程序的分析预测结果显示汉坦病毒的G2糖蛋白可能是其融合蛋白,而且属于Ⅱ类融合蛋白,而内在的结构区(aa763~785)很可能是介导膜融合的关键部位--融合肽。另外,已有实验证据支持汉坦病毒的融合肽位于糖...
曹海霞
关键词:汉坦病毒包膜糖蛋白细胞融合融合肽
文献传递
淄博市2015-2019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和病原学监测分析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分析淄博市2015-2019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和病原学监测结果,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淄博市2015-2019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采集2016-2019年部分临床诊断猩红热/咽峡炎病例和猩红热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培养分离GAS,应用PCR扩增emm基因,确定基因型别,进行药敏实验。结果2015-2019年共报告猩红热病例1975例,年均发病率8.44/10万,每年有春夏季(4-6月)和秋冬季(11-1月)2个发病高峰,分别占报告病例总数的40.76%和28.10%,以3~8岁年龄组为主,占85.22%,职业分布以幼托儿童和小学生为主,分别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9.24%和28.86%。采集猩红热病例标本374份,GAS阳性率为19.25%,采集咽峡炎病例标本60份,未检出阳性菌株,采集猩红热病例密切接触者标本491份,GAS阳性率为11.41%。对2017年间分离到的21株GAS菌株进行emm基因检测,共检测出2个基因型,分别为emm1型(12株)、emm12型(9株)。对21株GAS进行耐药性检测,菌株对对左氧沙星、青霉素、美罗培南、利奈唑胺、氯霉素、万古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敏感性均为100%。结论淄博市2015-2019年间猩红热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以托幼儿童和小学低年龄组儿童为主要发病群体,猩红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带菌率较高,近年来主要优势基因型别未发生改变,青霉素仍是首选药物。应加强猩红热病原学监测,提高聚集性疫情报告敏感性。
王玲曹海霞孙涛马明远崔峰房明张玲任睿
关键词:猩红热病原学监测
汉坦病毒GM04-38株包膜糖蛋白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构建汉坦病毒GM04-38株包膜糖蛋白G1、G2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在Vero E6细胞中进行表达,观察细胞融合现象。方法采用PCR和基因克隆技术,将GM04-38株G1、G2基因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pCAGGS/MCS,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后,将表达载体pCAGGS-G1、pCAGGS-G2共转染Vero E6细胞,酸性MEM处理后观察细胞融合现象的产生,并以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观察糖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Vero E6细胞中成功表达出糖蛋白G1、G2,IFA显示荧光信号分布在细胞浆中。二者的共表达可产生良好的生物学活性,在偏酸性条件下引起Vero E6细胞发生融合,而转染pCAGGS-NP的细胞没有融合现象发生。共表达也未出现明显的促进效应。结论成功构建了糖蛋白G1、G2的表达载体,并在Vero E6细胞中呈有效表达,二者的共表达可在偏酸性条件下引起Vero E6细胞发生融合。
王炳花陶泽新王丽娟曹海霞王志玉
关键词:汉坦病毒包膜糖蛋白细胞融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清中新型布尼亚病毒RNA的检测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RNA PCR扩增引物进行优化,提高患者血清中SFTSV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自行设计(L1、M1、S1)并参考文献报道(L2、M2、S2)选用引物12对,分成6组,巢式PCR方法分别扩增22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确诊病例和20例正常人血清中SFTSV RNA的L、M和S片段,基因克隆后进行DNA测序,计算不同引物扩增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并进行比较,研究病毒检出率与血清采集时间的关系。结果不同引物RT-PCR扩增SFTS患者血清中SFTSV RNA的L、M和S片段的灵敏度不同。从生物学意义上看,S片段灵敏度最高,其次是L片段,未扩出M片段。血清中病毒RNA检出率,7 d内为64.3%,7~14 d为37.5%,应用确切概率法分析,P>0.05(=0.37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人血清中未扩增出SFTSV RNA任何片断,所有引物检测的特异度均100%。结论 PCR检测SFTS患者血清中SFTSV RNA时,可优先选择S1引物。
迟媛媛翟慎勇温红玲崔峰宋艳艳王玲杜俊曹海霞王谦张寿锋于学杰赵丽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巢式PCR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