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红梅

作品数:30 被引量:152H指数:8
供职机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资助项目黑龙江农垦总局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 9篇文化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6篇基因
  • 6篇教学
  • 5篇生物化学
  • 5篇种子
  • 5篇大豆
  • 4篇鸭跖草
  • 4篇种子萌发
  • 4篇萌发
  • 3篇杂草
  • 3篇植物
  • 3篇籽粒
  • 3篇籽粒产量
  • 3篇绿豆
  • 3篇课程
  • 3篇激动素
  • 3篇教学改革
  • 3篇教学模式
  • 3篇鼓粒期
  • 2篇野生
  • 2篇野生大豆

机构

  • 28篇黑龙江八一农...
  • 4篇解放军军需大...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黑龙江省农垦...
  • 1篇鸡西市第一中...
  • 1篇黑龙江省八五...
  • 1篇宝泉岭农场
  • 1篇北大荒垦丰种...

作者

  • 30篇张红梅
  • 9篇方淑梅
  • 7篇肖莉杰
  • 6篇冯乃杰
  • 5篇王北艳
  • 5篇韩毅强
  • 5篇张慧丽
  • 4篇张盼盼
  • 4篇梁喜龙
  • 4篇王丽艳
  • 4篇郑殿峰
  • 4篇曲力涛
  • 4篇刘洋
  • 3篇费志宏
  • 3篇邓馨
  • 3篇陈文浩
  • 2篇刘涛
  • 2篇林志伟
  • 2篇张鸿雁
  • 2篇王桂华

传媒

  • 7篇黑龙江八一农...
  • 2篇黑龙江畜牧兽...
  • 2篇吉林农业大学...
  • 2篇畜牧与饲料科...
  • 2篇教师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吉林农业科学
  • 1篇现代化农业
  • 1篇大豆科学
  • 1篇土壤肥料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农药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黑龙江水产
  • 1篇辽东学院学报...
  • 1篇农业开发与装...
  • 1篇中国科教创新...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3
  • 3篇2011
  • 3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4
  • 1篇2003
  • 4篇2002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现代化农业的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融合式教学改革
2025年
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新农科复合型人才,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知识在新农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及解决现代化大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中具有重要核心理论地位。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知识点联系紧密,相互交叉,又都是农业类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融合式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可行性。通过将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知识点适当地关联和融合,同时与农业生产实际相关联设置案例库,在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综合理解的同时,认识到植物生理生化理论知识是农业生产实践的根基,对于激发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开创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方淑梅张红梅刘权戴凌燕刘涛王庆燕梁喜龙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融合式教学现代化农业
玉米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及褐化控制研究被引量:14
2011年
玉米成熟胚组织培养过程中发生褐化可影响愈伤组织的诱导、生长和组培过程的进行。实验研究探讨3种防褐剂硝酸银(AgNO3)、活性炭和PVP及培养条件对玉米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过程中褐化控制的作用。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AgNO3能明显减轻褐化,其中愈伤组织诱导时10.0 mg/LAgNO3控制外植体褐化的效果最佳;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时7.0 mg/LAgNO3控制较为适宜。2.0 g/L活性炭能有效抑制外植体的褐化,高于此浓度会抑制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培养初期在含2.0 g/L活性炭的培养基中培养7 d,不仅能有效控制褐化,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愈伤组织的生长。愈伤组织诱导时1.0 g/LPVP能在有效控制外植体褐化的同时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暗培养能显著减轻褐化的发生,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
肖莉杰王丽艳闵丽方淑梅韩毅强张红梅
关键词:玉米成熟胚防褐剂
蛋白质与酶工程教学模式探讨被引量:2
2008年
探讨了在新型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完善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蛋白质与酶工程的教学模式。
肖莉杰韩毅强张红梅王北艳
关键词:教学模式
乙酸对鸭跖草种子萌发的影响被引量:3
2002年
mol/L时,萌发抑制率为68.4%;0.020 mol/L时,萌发抑制率为87%;0.025 mol/L时,萌发抑制率为100%。乙酸对鸭跖草种子萌发后胚根、胚芽都有抑制作用。随着乙酸浓度的增加,胚根长度、胚芽长度、ɑ-淀粉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
张红梅张慧丽曲力涛
关键词:鸭跖草乙酸萌发率抑制率除草种子萌发
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4年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已逐步了解植物寄主与病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植物抗病的分子机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抗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和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张红梅张艳华王伟
关键词:植物抗病基因基因工程分子机理
野生大豆GsRNF12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被引量:3
2013年
采用RT-PCR的方法,根据栽培大豆的RNF12基因全长设计特异引物,从野生大豆克隆到GsRNF12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的723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41个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野大豆GsRNF12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大豆、苜蓿同源性>80%,并构建了GsRNF12基因的表达载体。
张红梅白云魏贤斌邓馨肖莉杰费志宏方淑梅韩毅强王北艳
关键词:野生大豆植物表达载体
扁茎黄芪离体快繁及多倍体诱导被引量:18
2009年
以扁茎黄芪的干燥成熟种子为外植体,研究其离体快繁技术,并在无菌繁殖条件下探索了秋水仙碱溶液不同浓度和时间处理对扁茎黄芪的诱变效应。快繁研究结果显示,扁茎黄芪的发芽培养基为MS,继代增殖最适培养基为MS+6-BA3.0mg/L+NAA0.5mg/L,平均增殖系数达到4.5,平均苗高达3.5cm;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2MS+NAA0.05mg/L,生根数为4-6条,生根率达到100%。采用浸泡法将扁茎黄芪的茎尖在0.1%,0.3%和0.5%不同秋水仙碱溶液浓度下分别处理1,2,3和4d,并对诱导处理后获得的再生植株进行染色体鉴定,得出以0.3%秋水仙碱溶液浸泡3d为诱导多倍体的最佳处理组合,诱导率达40%。
王丽艳荆瑞勇肖莉杰方淑梅张红梅王北艳殷奎德
关键词:离体培养多倍体
野生大豆GsRNF12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性研究
2013年
采用RT—PCR的方法,根据栽培大豆的RNF12基因全长设计特异引物,从野生大豆克隆到GsRNF12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含723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40个氨基酸,GsRNF12蛋白在178~220氨基酸处有典型的C4HC3结构域,属于C3HC4锌指蛋白家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野生大豆GsRNF12基因的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大豆GsRNF12基因对高盐、干旱、低温、ABA、SA胁迫处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应答响应;GsRNF12基因在根、茎、叶的表达有差异性,其中在根中表达量最大。
张红梅董俊彤白云邓馨肖莉杰费志宏方淑梅韩毅强王北艳
关键词:野大豆基因表达逆境胁迫
蓝墨云班课在基因组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2019年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正在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蓝墨云班课为平台进行的教学模式,即利用手机的学习功能进行移动信息化教学。蓝墨云班课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将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为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对基因组学双语教学课程中应用蓝墨云班课进行教学实践的优势进行研究,得出了基于蓝墨云班课的移动信息化双语教学方法可以在高校中推广应用的结论。
张冰冰王桂华刘昕旸余丽芸佟春玉张红梅侯喜林杨威
关键词:双语教学基因组学
黄绿木霉菌等菌株混合发酵生产纤维素酶的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以黄绿木霉菌株、黑曲霉及绿色木霉菌株为实验材料,研究三种不同菌株之间相互混合产纤维素酶能力的变化。在150mL三角瓶的装液量为40mL、165—170r/min、28℃条件下,不同混合菌株发酵培养的产酶情况有较大差异,黄绿木霉菌与曲霉菌混合培养4d产CMC—Na酶的能力最强,三种菌株混合后发酵6d产滤纸纤维素酶能力最强,而黄绿木霉菌单独发酵6d产β-葡萄糖苷酶能最强。
林志伟浦子钢孙冬梅张红梅
关键词:纤维素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