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晓山

作品数:23 被引量:77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心脏
  • 8篇MIR
  • 7篇过表达
  • 6篇心脏发育
  • 6篇斑马
  • 6篇斑马鱼
  • 5篇早产
  • 5篇分化
  • 5篇产儿
  • 4篇早产儿
  • 4篇斑马鱼胚胎
  • 4篇P19细胞
  • 3篇增殖
  • 3篇细胞
  • 3篇细胞增殖
  • 3篇沉默
  • 2篇低出生体重
  • 2篇低出生体重儿
  • 2篇电图
  • 2篇心肌

机构

  • 23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作者

  • 23篇胡晓山
  • 18篇韩树萍
  • 16篇余章斌
  • 14篇朱金改
  • 14篇李萌萌
  • 13篇朱春
  • 10篇朱莎莎
  • 7篇刘雪华
  • 6篇陈小慧
  • 5篇彭宇竹
  • 3篇郭锡熔
  • 3篇刘蓓蓓
  • 2篇徐晶
  • 2篇张俊
  • 2篇孙小凡
  • 2篇卢俊杰
  • 1篇董小玥
  • 1篇秦大妮
  • 1篇范志刚
  • 1篇刘凤

传媒

  • 4篇中华实用儿科...
  • 3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循证儿科...
  • 1篇发育医学电子...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 1篇江苏省第十三...
  • 1篇第六届围产医...

年份

  • 2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导振幅整合脑电图评估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多导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在评估早产儿脑损伤(BIP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9月—2022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完成aEEG检查的早产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BIPI诊断标准,分为脑损害组和非脑损害组。收集早产儿的一般资料、生后并发症及aEEG检查时一般情况、疾病危重状况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脑损伤的相关因素。应用早产儿的aEEG评分系统评估早产儿脑发育,根据aEEG估测胎龄跟校正胎龄比较,结合多通道原始脑电图,分为aEEG正常组和aEEG异常组,分析脑损害的影响因素在aEEG正常组和异常组的分布。aEEG检查同时进行新生儿重症病例评分(NCIS),分析aEEG各参数的连续性、周期性、下边界振幅、带宽及总分和校正总分,aEEG复查前后比较。结果共计175例早产儿纳入研究,脑损伤组92例,非脑损伤组83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提示,aEEG异常、校正胎龄、生后并发休克、脑膜炎及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早产儿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按照aEEG评分系统结合多导联原始脑电图,aEEG正常组81例,异常组94例。母亲妊娠高血压疾病、小儿生后并发休克、缺氧缺血性脑病、检查时的日龄、校正胎龄、危重状态在两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2例aEEG复查病例的比较,NCIS、aEEG的连续性、周期性、下边界振幅、带宽级总分及校正总分,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胎龄、生后并发休克、缺氧缺血性脑病,既是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也是aEEG异常的影响因素,多导aEEG可帮助评估早产儿脑损伤。
卢俊杰孙小凡胡晓山吴琦朱金改陈小慧
关键词:早产儿脑损伤评分系统影响因素
极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败血症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500 g)的临床资料,分析败血症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结果共369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败血症138例,包括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84例、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54例。EOS患儿病原菌以粪肠球菌(24%)、链球菌类(21%)为主,LOS患儿病原菌以葡萄球菌类(41%)、肠杆菌类(29%)为主。EOS及LOS的发生率均随着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的升高而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高是EOS的保护因素(OR=0.996,95%CI:0.993~0.998,P<0.05),阴道分娩是EOS的危险因素(OR=2.781,95%CI:1.190~6.500,P<0.05);肠外营养时间长是LOS的危险因素(OR=1.129,95%CI:1.067~1.194,P<0.05)。结论粪肠球菌是极低出生体重儿EOS最常见的病原菌,而LOS的病原菌以葡萄球菌类最为常见。出生体重高可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EOS发生的风险,而阴道分娩可能增加EOS的发生风险;肠外营养时间长可能增加LOS的发生危险。
胡晓山朱金改姜承耀陈小慧余章斌韩树萍
关键词:病原菌极低出生体重儿
振幅整合脑电图评分系统在窒息新生儿中的应用评价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对窒息新生儿进行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分,分析aEEG与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严重度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HIE及严重度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7月-2020年12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住院的胎龄35周以上并在生后12 h内进行床旁脑功能监测的窒息新生儿88例,分为正常组10例,轻度HIE组30例,中度HIE组32例,重度HIE组16例,分析发生重度HIE的高危因素。获取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图形并分析aEEG图形的4个参数:连续性(Co)、周期性(Cy)、下边界振幅(LB)和带宽(B)分别进行评分,相加得总分(T),观察每个参数与HIE严重度之间的相关性。HIE患者亚低温治疗后复查脑功能,再次比较各组aEEG得分情况。55例患儿完成头颅MRI检查,比较HIE各组间MRI严重度的差异。结果重度HIE组的胎龄、生后第1次血气分析pH值与HIE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104,F=3.725,P<0.05);正常组剖宫产率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P=0.031);aEEG的Co、Cy、LB、B和T分值越低,HIE越严重,均与HIE严重度显著相关(r=-0.531、-0.529、-0.423、-0.468、-0.487,P<0.001);HIE患者亚低温治疗后,各组aEEG总评分均增加,但重度HIE组aEEG总得分与轻、中度HIE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F=5.972,P>0.05)。MRI严重度在HIE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结论对窒息新生儿进行脑功能监测,aEEG评分系统能早期诊断和预测HIE病情轻重程度,亚低温治疗能改善HIE患者脑功能。
卢俊杰朱金改张俊胡晓山陈小慧
关键词:振幅整合脑电图评分系统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
胎龄≤32周早产儿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与早期母乳喂养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讨胎龄≤32周早产儿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与早期母乳喂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胎龄≤32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中重度BPD将早产儿分为中重度BPD组37例和对照组183例,比较2组早产儿的临床特征、母乳喂养量和亲母母乳(MOM)喂养率,并分析母乳喂养与早产儿发生中重度BPD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重度BPD组出生体质量<1500 g、出生胎龄<28周、分娩方式为阴道分娩、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7分、机械通气时间≥7 d者占比均高于对照组,静脉营养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BPD组出生后0~7 d母乳摄入量、MOM摄入量、MOM喂养率和出生后8~14 d母乳摄入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后0~7 d母乳喂养量高是早产儿发生中重度BPD的独立保护因素(OR=0.865,95%CI:0.767~0.976,P<0.05),胎龄<28周(OR=5.238,95%CI:1.158~23.686,P<0.05)、机械通气时间≥7 d(OR=22.386,95%CI:6.769~74.030,P<0.05)是早产儿发生中重度BP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出生后早期母乳喂养可显著降低胎龄≤32周早产儿发生中重度BPD的风险,临床应积极推行早期母乳喂养措施。
李金洋石秦川胡晓山刘蓓蓓
关键词: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母乳喂养机械通气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6
2023年
目的分析出生胎龄<37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早识别、早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14例出生胎龄<37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FI分为FI组与喂养耐受组,分析FI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FI组128例(15.7%),喂养耐受组686例(84.3%);其中,<32周早产儿FI 70例(30.3%),32~<34周28例(20.4%),≥34周30例(6.7%);<1500g早产儿FI 56例(32.6%),1500~<2500g 64例(12.7%),≥2500g 8例(5.8%)。出生胎龄、体重越小,FI的发生率越高(χ^(2)=66.593、50.621,P<0.001)。FI的临床表现以胃潴留(85.9%)、腹胀(66.4%)、呕吐(43.8%)为主,其中超/极早产儿FI临床表现以胃潴留、腹胀为主,晚期早产儿FI临床表现以腹胀、呕吐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组平均出生胎龄、平均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喂养耐受组(t=8.028、8.588,P<0.001);FI组早产儿窒息、宫内感染、生后24h内接受有创呼吸支持、生后24h内接受无创CPAP呼吸支持、呼吸暂停、小于胎龄儿、脐带异常比例明显高于喂养耐受组(χ^(2)值分别为16.676、24.771、7.961、83.757、86.275、3.878、5.25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后24h内接受无创CPAP呼吸支持(OR=3.269,95%CI:1.821~5.868)、呼吸暂停(OR=3.405,95%CI:2.106~5.505)是早产儿发生F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早产儿FI的发生率随着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的增加而降低,临床表现也因出生胎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生后24h内接受无创CPAP呼吸支持及呼吸暂停是早产儿发生FI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尽早干预,改善喂养耐受性。
孙兴胡晓山刘凤刘蓓蓓
关键词:早产喂养不耐受
miR-20b过表达对P19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的影响
朱莎莎刘雪华余章斌朱春李萌萌韩树萍胡晓山朱金改彭宇竹
基于CiteSpace的母乳喂养质量改进领域研究现状及前沿趋势分析
2025年
目的探究母乳喂养质量改进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其热点、前沿及发展趋势。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文献来源,检索并筛选1999年1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聚焦母乳喂养质量改进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2.R4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发文量、国家、机构、作者、文献共被引以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文献387篇,自1999—2024年母乳喂养质量改进领域发文量呈稳定上升趋势。发文量排前3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及印度,分别发表199篇、49篇、36篇,且英国的中介中心性最高,为0.74。发文数量最多的机构为哈佛大学,共发表文献20篇,且其中介中心性为所有机构中最高,达0.11。文献来源量最多的期刊为Breastfeeding Medicine,共收录相关文献27篇,影响因子为2.7,占比7.0%。现阶段母乳喂养质量改进领域国家、机构及作者合作网络密度较低,研究热点主要围绕preterm infants、low birth weight infants等方面;未来研究趋势则集中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growth及kangaroo mother care方面。结论现阶段母乳喂养质量改进领域的研究普遍缺少合作,美国在该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我国研究者可参考可视化分析所示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加强国际合作交流,重点关注母乳喂养质量改进策略,结合本国国情制订适宜质量改进措施和完善体系。
吴庭玥李书书胡晓山钱苗陈小慧韩树萍
关键词:母乳喂养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CITESPACE
miR-19b沉默对P19细胞分化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通过沉默微小RNA-19b(miR-19b)研究miR-19b对P19细胞分化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转染miR-19b沉默质粒与空载质粒进入P19细胞建立起稳定的细胞系;线粒体功能分析用以检测细胞凋亡;诱导分化P19细胞,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miR-19b沉默后细胞分化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结果:Target Scan 5.1软件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共同证实,Wnt1为miR-19b在P19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靶点(P<0.05);测定第0、4、6、8、10、12天c Tn T、NKX2.5、GATA4等基因的核酸表达量显示,心肌分化相关标志基因逐渐增高,miR-19b沉默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于分化第10天检测线粒体功能,发现miR-19b沉默组线粒体DNA拷贝数的相对含量高于对照组,其活性氧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ATP水平也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miR-19b沉默可抑制细胞凋亡,抑制心肌细胞分化。
刘雪华朱莎莎余章斌朱春李萌萌韩树萍胡晓山朱金改彭宇竹
关键词:P19细胞线粒体分化
系统评价国内外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被引量:25
2014年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外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发生率。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维普数据库,获取国内外围产儿CHD发生率的文献,检索文献起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4年3月31日。2名系统评价员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数据分析采用Stata 10.0软件。结果纳入9个出生缺陷数据库和10项基于医院/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文献进行系统评价,8个国外出生缺陷数据库围产儿统计开始胎龄为20周,中国出生缺陷数据库围产儿统计开始胎龄为28周;10项基于医院/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文献中,印度与尼日利亚的研究围产儿统计开始胎龄为28周,其余研究围产儿开始胎龄为20周。按不同洲进行Meta分析,大洋洲和亚洲围产儿CHD发生率最高,分别为10.0‰(95%CI:7.0‰~12.0‰)和10.0‰(95%CI:4.0‰~16.0‰);非洲最低,为2.0‰(95%CI:2.0‰~5.0‰);平均为9.0‰(95%CI:5.0‰~12.0‰)。按不同经济区进行Meta分析,高收入经济区围产儿CHD的发生率最高,为10.0‰(95%CI:9.0‰~12.0‰);低收入经济区发生率最低,为2.0‰(95%CI:2.0‰~5.0‰)。按围产儿统计开始胎龄进行Meta分析,28周时围产儿CHD发生率为2.0‰(95%CI:1.0‰~4.0‰);20周时围产儿CHD发生率为10.0‰(95%CI:5.0‰~15.0‰)。结论国内外围产儿CHD汇总发生率为9.0‰(95%CI:5.0‰~12.0‰),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围产儿CHD的发生率呈正相关。以统计开始胎龄为20周较28周围产儿CHD发生率高5倍。
余章斌韩树萍陈小慧孙小凡董小玥胡晓山郭锡熔
关键词:围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
胎龄≤34周的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分析胎龄≤34周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315例胎龄≤34周早产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EUGR分为发育迟缓组与发育正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结果迟缓组的出生体重(<1500 g)、出生时胎龄(<28周)、出生头围(≤33 cm)、体重下降时间(>6 d)、母体妊娠高血压构成比以及最低体重、出院时体重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迟缓组的第一次母乳喂养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微量喂养持续时间、败血症构成比、呼吸窘迫综合征构成比、喂养不耐受构成比均高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1500 g(OR=1.719,95%CI:1.115~2.652)、出生时胎龄<28周(OR=1.587,95%CI:1.052~2.396)、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17 d(OR=1.835,95%CI:1.144~2.943)是早产儿发生EUG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胎龄≤34周早产儿EUGR的影响因素为出生体质量、出生时胎龄以及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应尽早采取营养支持,降低EUGR风险。
胡晓山张俊李萌萌余章斌
关键词:早产儿营养支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