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强
- 作品数:6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阿霉素诱导胃癌细胞凋亡中Notch1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应用阿霉素处理胃癌细胞,观察Notch1的激活及其转录,探讨Notch1在胃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于不同时间点,用阿霉素处理胃癌细胞,以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以Western—blot检测Notch1的激活,以RT—PCRfa法检测Notch1的转录情况。结果随着阿霉素处理时间的延长,BGC-823细胞的生存率逐渐降低,Notch1的激活及其转录均呈逐渐增强趋势,有时间依赖性。结论阿霉素干预胃癌细胞可抑制其增殖,Notch1激活及转录上调可能为其机制之一。
- 王政强赵炳超于红刚于皆平
- 关键词:胃癌细胞阿霉素NOTCH1
- Rothmund-Thomson综合征责任基因RECQL4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7年
- Rothmund-Thomson综合征(RTS)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早衰及骨肉瘤、皮肤癌易发倾向等特点,RECQL4基因突变是部分病因。RECQL4蛋白功能复杂多样,其与DNA复制、DNA损伤修复、染色体端粒维持以及基因组稳定性相关。RTS患者RECQL4突变导致其解螺旋酶活性缺失,并出现基因组不稳定,可能是其癌症易发的原因。在其他类型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中,RECQL4则表现为癌基因的特性,其可促进肿瘤的生长、存活、侵袭及转移,RECQL4高表达提示预后不佳。此外,RECQL4还与胃癌化疗耐药相关。RECQL4与肿瘤关系密切,在此作一综述。
- 王政强于红刚
- 关键词:肿瘤ROTHMUND-THOMSON综合征
- PTEN 调控 p66shc 表达影响结肠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
- 王政强
- PTEN调控p66shc表达影响结肠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
- 王政强
-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建立与验证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独立危险因素尝试建立肝硬化患者并发PVT风险的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能力。方法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95例肝硬化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建模集(n=207)和内部验证集(n=88);另收集同期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武汉市普仁医院、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三峡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病例作为外部验证集(n=92)。建模集按有无PVT分成PVT组(n=56)和非PVT组(n=151),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PVT的相关指标,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向前逐步回归法)筛选出PVT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根据获得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内部验证集和外部验证集用于模型预测能力验证,使用区分度(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区分肝硬化患者有无PVT的能力,使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预测风险与实际风险的一致性。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吸烟史、脾切除史、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治疗史、消化道出血史、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史、血红蛋白含量、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D-二聚体水平在PVT组与非PVT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史(P=0.020,OR=31.21,95%CI:1.71~569.40)、D-二聚体水平(P=0.003,OR=1.12,95%CI:1.04~1.20)、血红蛋白含量(P=0.039,OR=0.99,95%CI:0.97~1.00)、TIPS治疗史(P=0.011,OR=18.04,95%CI:1.92~169.90)、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史(P=0.001,OR=3.21,95%CI:1.59~6.50)均是肝硬化患者并发PVT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发现,内部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2(95%CI:0.709~0.895)(P<0.001),外部验证集的AUC为0.811(95%CI:0.722~0.900)(P<0.001),两者AUC均大于0.7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发现,内部验证集(χ^(2)=3.602,P=0.
- 刘小娇王政强马超郑世华陈时黄萍刘苑斌肖勇陈明锴
- 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列线图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肿瘤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肿瘤的临床价值,并探讨手术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间,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的74例结直肠肿瘤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总结ESD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随访结果,并对可能影响手术时间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SD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7.30%(72/74),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89.19%(66/74)。8例组织学非治愈性切除者中,2例病变浸润较深(SM2)追加开腹手术,其余6例病理结果提示腺瘤予严密随访。74例无一例发生术中急性出血,4例(5.41%,4/74)术后延迟出血,经内镜下止血成功,4例(5.41%,4/74)术中穿孔于内镜下成功闭合,术后无一例出现气腹并发症。随访15~35个月,无复发及异时病灶发生。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大小是影响ESD手术时间的主要因素(P=0.000)。结论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治疗结直肠肿瘤安全有效,手术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肿瘤大小。
- 刘青青史志猛于红刚吴露王政强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内镜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发症手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