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毕国华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重庆工商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篇宜居
  • 1篇宅基
  • 1篇宅基地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农户
  • 1篇农户尺度
  • 1篇丘陵
  • 1篇丘陵山区
  • 1篇人地关系
  • 1篇重心法
  • 1篇乡村
  • 1篇乡村生活
  • 1篇垃圾
  • 1篇垃圾分类
  • 1篇垃圾分类回收
  • 1篇回收
  • 1篇DEA模型

机构

  • 3篇重庆工商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作者

  • 3篇毕国华
  • 2篇杨庆媛
  • 2篇严燕
  • 1篇杨丽丽
  • 1篇韩宝
  • 1篇姜杰
  • 1篇苏康传
  • 1篇毕国华

传媒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农业与技术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的理论探索被引量:2
2024年
乡村生活空间是承载乡村居民日常生活行为的场所空间。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现代化进程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原村民、新村民及旅居村民等多元主体对乡村空间的需求由“空间功能全面化”向“空间高品质化”转变,对乡村生活空间的理论认识提出了新要求。为更好地服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本文提出“乡村生活空间系统”概念,从地理学对空间的认识、“空间的生产”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思想3个方面厘清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的思想缘起,解构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的内涵与外延、要素与结构、功能与价值、演化趋势与风险预判,提出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研究需从学理辨析、演化驱动、运行机制和优化调控4个方面展开。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的研究是乡村地理学需重点关注的领域,未来应重点研究要素关系、演变及驱动、运行机制创新等内容,并针对不同特点的乡村开展实证分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乡村生活空间系统优化重构奠定理论基础,为提升乡村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案例参考。
杨庆媛严燕严燕苏康传
关键词:人地关系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清运方案探索被引量:2
2013年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逐渐成为热点问题。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垃圾分类与处理的现状,参考逆向物流系统选址的思想,建立了重心法垃圾中转站优化选址模型。同时,通过DEA模型对比分析优化前后的垃圾中转站的相对效率。旨在探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垃圾清运方案,为城市垃圾分类回收与清运提供参考。
毕国华杨丽丽韩宝姜杰
关键词:垃圾分类重心法DEA模型
丘陵山区农户尺度宅基地空间重构被引量:2
2023年
宅基地空间重构是优化城乡土地利用格局、促进乡村地域系统全面振兴和乡村现代化治理的有效途径。为了揭示农村宅基地利用中的乡村主体特征和行为差异,引导不同利用需求的宅基地实现差异化重构,该研究以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结合农户宅基地的个体利用特征和发展需求,构建了村域农户尺度的宅基地空间重构分析框架,并以中国西南丘陵山区典型村域重庆市石柱县坪坝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总结丘陵山区农户宅基地空间重构的基本模式,探讨农户宅基地差异化利用对宅基地空间布局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规模来看,坪坝村有53.07%的宅基地分布在高适宜区,28.81%的宅基地零星分布在不适宜区。2)从数量来看,坪坝村有143个宅基地存在利用和发展障碍,占宅基地总数的48.97%,主要限制因素集中在宅基地集聚程度、用地标准、耕作半径和出行时间等方面。3)在布局适宜性评价基础之上,考虑农户对宅基地的差异化利用因素后,坪坝村需要重构的宅基地数量增加了1倍,规模增加了2倍。4)坪坝村宅基地重构类型可分为保留型、就地重建型、就近整合型、生产搬迁型和出行改善型5种类型,并存在搬迁模式、整合模式和置换模式3种重构模式。该研究综合宅基地的布局适宜性和重构迫切性,提出了农户尺度的宅基地空间重构方案,可为丘陵山区乡村国土空间优化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毕国华毕国华杨庆媛
关键词:土地利用宅基地丘陵山区农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