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康传
- 作品数:46 被引量:503H指数:13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历史地理更多>>
- 带房屋出让国有建设用地的可能性及其路径设计研究
- 2021年
-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缺与土地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并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防止土地闲置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从节约集约用地角度出发,采用案例分析和规范性分析方法,以国有建设用地出让相关的政策文件及法律法规为基本准则,以“净地出让”的内涵剖析为切入点,探讨带房屋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从土地征收到保留房屋与土地构成的不动产单元登记的完整路径,为实现土地资源与国有资产高效利用提供相关的思路借鉴。
- 李萱杨庆媛苏康传
- 关键词:土地管理不动产登记建设用地使用权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发展阶段判析——基于重庆市300份农户调查问卷
- 对重庆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发展阶段进行判别分析,有助于从宏观层面认识重庆市不同区域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发展程度、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已成为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和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基于重庆...
- 苏康传杨庆媛宁涛郭西南
- 关键词:集体建设用地
- 文献传递
- 中国耕地差异化休耕模式及技术措施探讨被引量:28
- 2020年
- 耕地休耕模式是实行耕地休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差异化的休耕模式对中国全面实施耕地休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系统分析法及案例分析法等,结合中国耕地休耕主要试点区实地调研资料及数据,总结、提炼差异化耕地休耕模式。结果表明:中国耕地休耕模式设计应充分考虑制度主体、制度客体及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模式内涵、模式适用区域、典型案例区及主要休耕技术措施等进行设计。中国耕地差异化休耕模式主要有地下水漏斗区节水保水型休耕模式、土地污染区清洁去污型休耕模式、生态严重退化区生态修复型休耕模式、耕作过度集约化区耕地地力保护型休耕模式及耕地撂荒严重区的"流转+休耕"模式。差异化休耕模式涉及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休耕时长安排、培肥技术、休耕地翻耕技术及休耕试验示范技术等。当前中国休耕时长安排主要有季节性休耕、长期休耕及短期休耕3类;休耕培肥技术主要有少耕肥豆轮作、免耕过腹还田、免耕净种绿肥、免耕肥草间套种、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腐熟农家肥)及上述多种方式混合形成的技术措施;休耕地翻耕技术主要有深松浅翻、深翻晒垡、旋耕保墒等;休耕试验示范技术主要包括休耕绿肥品种筛选试验、休耕时长试验、土壤指标测定试验、休耕对比示范等,并以甘肃省环县为案例对休耕模式技术措施进行分析,可为中国全面开展耕地休耕提供案例参考和技术支撑。
- 苏康传杨庆媛张忠训毕国华
- 关键词:土地利用农业耕地
- 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的理论探索被引量:2
- 2024年
- 乡村生活空间是承载乡村居民日常生活行为的场所空间。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现代化进程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原村民、新村民及旅居村民等多元主体对乡村空间的需求由“空间功能全面化”向“空间高品质化”转变,对乡村生活空间的理论认识提出了新要求。为更好地服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本文提出“乡村生活空间系统”概念,从地理学对空间的认识、“空间的生产”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思想3个方面厘清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的思想缘起,解构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的内涵与外延、要素与结构、功能与价值、演化趋势与风险预判,提出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研究需从学理辨析、演化驱动、运行机制和优化调控4个方面展开。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的研究是乡村地理学需重点关注的领域,未来应重点研究要素关系、演变及驱动、运行机制创新等内容,并针对不同特点的乡村开展实证分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乡村生活空间系统优化重构奠定理论基础,为提升乡村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案例参考。
- 杨庆媛严燕严燕苏康传
- 关键词:人地关系
- 农村宅基地流转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重庆市300户农户调查
- 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本文从农户视角分析宅基地流转的原因,探寻农村宅基地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Logistic分析法。研究结果: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务工距离、社会保障水平、宅基地距城镇...
- 宁涛杨庆媛苏康传
- 关键词:农户调查农村宅基地流转自愿原则
-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及其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研究被引量:6
- 2021年
- 开发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优化开发区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配置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统计分析及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探究长江经济带省级以上开发区及其产业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探析技术密集型产业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江经济带开发区空间布局1992~2012年由分散"多点状"结构变为"T字型"结构,2012~2017年稳定为"网格状结构";开发区空间分布呈稳定的"西南-东北"方向,分布中心偏移特征为"东北向-正西向-东北向",2002~2012年偏移幅度最大,2012~2017年偏移幅度最小,地理空间总体呈扩张态势;开发区空间相关性总体上波动起伏,高-高集聚区域先增大再缩小;开发区产业中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绝对优势,其中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其与电子通信产业共同呈现明显的"一核多极"空间分布特征,四大行业中另外2个行业与开发区空间布局特征相一致;三大类型产业中,总体呈现为上下波动的集聚特征,只有1992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分散特征;城市经济环境对于开发区产业发展有正向联系,而政府引用外资存在一定的反向联系,政策因素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 王文鑫杨庆媛苏康传苏康传张忠训
- 关键词:开发区主导产业空间格局演变长江经济带
- 中国农村宅基地资产化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5
- 2022年
- 研究目的:梳理宅基地资产化研究热点及进展,并剖析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计量法和文献归纳法。研究结果:(1)宅基地资产化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其研究历程可分为初步探索阶段(2004—2010年)、问题聚焦阶段(2011—2017年)和加速发展阶段(2018—2021年),在政策导向作用下,三个阶段的研究侧重点各异。(2)宅基地资产化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内容集中在宅基地资产化内涵、宅基地功能价值、资产化模式、驱动机理与障碍因素、资产化对策与路径等方面,研究呈现出逐渐丰富多元的发展趋势,形成了“内涵阐释—价值测算—模式比较—驱动机理—障碍识别—实践路径”的研究脉络和主题。(3)当前研究关于宅基地资产化的概念认知体系、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内容较为薄弱,亟待深化和拓展。研究结论:农村宅基地资产化研究内容密切关注和服务于国家土地制度改革和重大战略需求,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态势,研究成果对推动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未来研究需加强宅基地资产化内涵的辨识和理论研究,形成统一的概念认知体系;因地制宜构建不同地域宅基地功能价值测算体系,系统分析农村宅基地资产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和路径,为宅基地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 杨庆媛陈鸿基苏康传苏康传毕国华
- 山区农村宅基地结构与功能演变及其驱动力研究--云南省宣威市苏家营村的实证
- 通过对山区不同阶段农村宅基地结构与功能演变的研究可以揭示山区农村人地关系的变化过程。本文在构建山区农村宅基地结构与功能演变及其驱动力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参与式农村制图法,结合GIS及高清遥感影像获...
- 苏康传杨庆媛张忠训
-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驱动力
- 山区返乡农户生计特征及可持续性研究——基于重庆市奉节县农户调查数据
- 2025年
- 乡村回流人口是建设农业强国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文章利用重庆市奉节县的农户调查数据,针对山区农户生计的特殊性,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基础上引入“空间资本”,深入研究返乡农户的生计策略、资源配置及结果特征,并探讨了其生计可持续能力的类型差异。结果表明:(1)返乡农户的生计类型选择呈现明显的非农化倾向,优先序为:非农业型>非农业主导型>纯农业型>兼业型>农业主导型。(2)返乡农户的生计策略更具灵活性与多样性,其生计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全村均值。(3)不同生计类型的返乡农户在资本组合与禀赋上差异显著,其中纯农业型与农业主导型的物质、人力、金融资本积累高于全村同类型农户,而兼业型农户的空间资本更具优势。(4)基于“生计资本禀赋”与“生计多样性指数”2个维度,可将返乡农户划分为更新型、进取型、失落型、自主型四类,其中更新型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自主型次之,进取型具有发展潜力,失落型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 杨庆媛黄雅苏康传苏康传李瑶刘家欣
- 关键词:可持续生计
-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被引量:86
- 2019年
-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是提高非物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法、Moran′s I指数分析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较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主体。传统音乐、传统手工技艺、曲艺、传统舞蹈是重庆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的主要类型;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俗是市级项目的主要类型。②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体上呈南多北少、总体分散和"中心-外围-两翼"递减的分布格局。③基于结构类型和空间特征,提出中心外围区、两翼地区"基础+发展+提高"不同组合;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相结合、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相结合、社区参与旅游等开发模式。
- 江娟丽江娟丽杨庆媛张忠训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