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坚

作品数:5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建筑科学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4篇隧道
  • 3篇地铁
  • 2篇隧道工
  • 2篇隧道工程
  • 2篇公路
  • 2篇公路隧道
  • 2篇沉降
  • 1篇地表沉降
  • 1篇地铁暗挖
  • 1篇地铁车站
  • 1篇地铁车站施工
  • 1篇冻结法
  • 1篇施工工艺
  • 1篇特长公路
  • 1篇特长公路隧道
  • 1篇通风
  • 1篇通风计算
  • 1篇注浆
  • 1篇桩基
  • 1篇桩基础

机构

  • 5篇长安大学
  • 1篇中交第一公路...

作者

  • 5篇张坚
  • 1篇李宁军
  • 1篇谢永利
  • 1篇王余富
  • 1篇周慧
  • 1篇甘露

传媒

  • 1篇现代隧道技术
  • 1篇公路交通科技
  • 1篇长安大学学报...
  • 1篇南昌工程学院...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06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公路隧道通风计算中交通量的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通过对公路隧道通风计算中的风量平衡以及风压平衡方程的分析,针对交通量以及交通组成的不断变化,提出了交通量的可行性线性解的计算方法,可为公路隧道通风计算中风机的选型及风机的配置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也可为隧道建成后的风机控制提供参考。
张坚李宁军谢永利王余富
关键词:公路隧道通风交通量
西安地铁联络通道冻结法施工工艺及数值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西安地铁某联络通道首次采用水平冻结法加固地层,矿山暗挖法进行施工。以该工程为背景,分析了冻结法施工原理、施工工艺,并对是否进行冻结加固两种方案进行模拟,建立简化计算模型。将两者引起的地表沉降以及地层位移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冻结法施工可明显降低地表沉降和地层位移,其中地表沉降值减少了约73%,位于联络通道处的地层位移值减少了约90%;在施工过程中联络通道喇叭口处以及断面不连续处容易出现应力集中;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采用冻结法加固地层后能满足施工设计要求。
黄齐兵张坚曹宁全周慧
关键词:冻结法联络通道施工工艺
特长公路隧道纵向通风风机工况模拟及控制
本文依托“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技术研究”课题,完善了公路隧道网络通风理论,建立了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通风系统网络模型,确定了网络模型的边界条件,利用课题组研编的计算和模拟程序对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进行了需风量计...
张坚
关键词:特长公路隧道风机控制
文献传递
地铁车站施工近接既有桥梁桩基础变形及地表沉降规律分析被引量:21
2018年
以北京地铁6号线开挖地铁车站时近距离穿越桥梁桩基础为依托。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数值模型对车站施工穿越桩基础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分析了桩基础水平位移、竖向位移以及地表沉降的变化和分布规律。提出对桥桩进行地面预注浆的加固方案,并建立注浆加固强度分别为100,150,200,250 MPa和300 MPa的工况,分析其加固效果。结果表明:车站主体开挖是影响桩基础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的主要施工阶段;车站竣工后,远、近侧桩竖向位移方向相反,远侧桩水平位移沿桩身呈现出两端小,中间大的规律,近侧桩则呈两端大,中间小,远、近侧桩的竖向位移沿桩身分布较为均匀;地表沉降槽在各施工阶段均以车站中线对称分布,其中拱部施工阶段引起的地表沉降值最大,约占总沉降量的48.9%;当注浆加固到100,150 MPa后,桩的最终水平位移分别减小了21.4%,28.4%,但注浆强度达到200 MPa以后对桩水平位移的进一步控制不显著,建议增加加固措施;桩的最终竖向位移随注浆强度的提高依次减小了57.7%,81.1%,92.6%,99.5%,93.7%,加固效果明显,建议注浆加固强度控制在200~250 MPa为宜。
张坚甘露甘露杨辉候航
关键词:隧道工程地铁车站桩基础
地铁暗挖下穿富水黄土建筑沉降特性及规律被引量:8
2018年
为了研究富水黄土地区暗挖地铁下穿既有建筑时地表和建筑的沉降特性及规律,确保其施工安全,基于西安地铁3号线长通(长乐公园站—通化门站)暗挖区间,采用MIDAS/GTS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浅埋暗挖下穿建筑进行动态模拟,得到有无超前注浆时的建筑沉降曲线、工后沉降分布曲线以及工后地表沉降云图,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下穿过程中建筑的竖向位移、沉降差值随开挖的变化规律以及施工后地表的变形分布。研究结果表明:2种工况下建筑的沉降均主要受其下方左洞开挖的影响,左线下台阶开挖后沉降速率达到最大值,当建筑下部土体全部挖空后沉降达到最大值,施工完成后建筑的沉降以左线为中心呈对称分布;未注浆时建筑的最大沉降发生在基础底部,为119.5mm,差异沉降值为120.5mm,采用超前注浆时最大沉降和差异沉降分别减小了74.7%和75.6%;地表沉降范围为施工区域的2.5~3.0倍,整体呈斜W形分布,左侧变形稍大;未注浆加固时其沉降槽较深,达到了112.3mm,注浆后其最大值仅为15.1mm;与模拟数据相比,现场监测值略大,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其实际地质条件更复杂,且沉降受地表各种荷载及施工爆破的影响,依托工程实测累计沉降为16mm,可满足控制要求,现场实测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吻合较好,可为黄土地区类似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一定参考。
张坚马恩临徐硕硕谢远钟宇健
关键词:隧道工程沉降控制超前注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