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璨
- 作品数:22 被引量:163H指数:8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人才流动的空间特征、驱动因素及其对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启示——基于高校毕业生的分析被引量:21
- 2022年
-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的畅通流动。人才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对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聚焦高校毕业生这一重要区域人才资源,基于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刻画长三角高校毕业生流动的空间格局,使用地理探测器探索城市创新等因素对毕业生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高校毕业生流动基本遵循随距离衰减和等级跃迁规律,区域内就业占比高达79.72%。江苏、浙江、安徽呈现出差异化的省内流动空间形态。(2)位于“Z”型发达地带和沿海的城市毕业生粘滞率较高,上海和与其紧邻的苏州、嘉兴、南通形成“高—高”区。(3)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创新因素对毕业生流动的驱动力较强,但按省域来看,驱动作用在江苏最强,浙江次之,而在安徽并不显著。风险探测显示,创新因素的驱动存在阈值效应。研究揭示了高校毕业生的流动格局及与城市创新的关系,为推动区域人才一体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
- 崔璨于程媛王强
-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长三角一体化
- “人才争夺战”背景下人才流动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以中国“一流大学”毕业生为例被引量:79
- 2021年
- 自2017年以来,“人才争夺战”如火如荼,城市步入以人才为核心要素的高维竞争阶段。作为人才争夺战的主要目标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承载者,本文聚焦中国“一流大学”毕业生,基于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运用Cartogram地图呈现了毕业生的空间流动特征,并梳理政府人才政策文件构建了人才政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有向迁移模型剖析毕业生流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就学地存在粘滞性,但区域差异显著,毕业生向一线城市集聚。②城市吸引力水平分异明显,部分城市通过发布人才政策以补充地方经济、舒适性吸引力的不足。③经济维度要素与城市舒适性均能有效吸引毕业生流入,较高房价收入比会引发“挤出效应”。人才政策中,落户政策对毕业生流入起激励作用。
- 王一凡崔璨王强宁越敏杨振山
-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人才争夺战
- 高校毕业生城市间就业流动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1
- 2023年
-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城市间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动日益引起广泛关注。文章基于2022年全国8个城市78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就业流动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探究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跨城市就业流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发现如下:就学地对毕业生有一定黏滞作用,一线和二线城市仍是毕业生就业时的首选,且毕业生就业流动半径与就学地城市等级呈正相关;个人因素(性别和人力资本水平)、家庭因素(户籍和父母收入水平)、生源地和就学地因素、各城市出台的人才政策(落户及住房政策)均会对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产生影响。
- 劳昕张逸秀崔璨
- 关键词:影响因素
- 多维距离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回流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 2025年
- 基于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调查数据,本文对多维距离分析框架进行拓展,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了高校毕业生回流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较高等级生源地城市或者较低等级就学地城市的毕业生更倾向于回流;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家庭资本水平越低的毕业生越不倾向于回流;生源地与就学地之间的地理距离和制度距离对毕业生回流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经济距离、信息距离和技术距离对毕业生回流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随着经济距离与信息距离的增加,与本科毕业生和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硕士毕业生与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回流的概率降低;随着经济距离的增加和技术距离的降低,与农业户口毕业生相比,非农户口毕业生回流的概率降低。本文研究结论为合理引导毕业生回流就业,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启示。
- 张逸秀崔璨劳昕刘皓妍
-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 人力资本的空间迁移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高校毕业生为例被引量:21
- 2021年
-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决定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资源,各地政府发起的人才争夺战日益白热化,中央政府也一再强调应当引导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人才社会性流动。基于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和一手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毕业生择校迁移与择业迁移模式并采用多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表明:(1)南京市高校毕业生中近84%来自东部和中部地区,而择业迁移进一步向东集聚。(2)毕业生整体迁移路径呈"东西非对称U型"格局,长三角城市群构成毕业生流动的核心区域;就业地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生源地且往往与生源地邻近。(3)个体的教育背景、家庭和社会网络和对就业机会的评估都会显著影响毕业生的流动类型选择。
- 钟雨齐王强崔璨王一凡
-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
- “拼爹”还是“拼搏”——家庭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城市间就业流动的影响被引量:2
- 2025年
- 基于2022年8个城市78所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流动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嵌套Logit模型分析家庭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城市间就业流动的影响以及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家庭资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家庭资本水平越高,毕业生越倾向于流向高等级城市;2)不同家庭资本水平的毕业生在就业流动过程中关注的因素不同:家庭资本水平较高的毕业生更关注城市经济因素和城市舒适度因素;3)在家庭资本影响毕业生就业流动的过程中,毕业生通过高等教育获得的人力资本(学历、学校类型、学生干部身份、学习成绩、证书、实习经历)发挥了显著的正向中介作用和一定的负向调节作用。
- 劳昕刘皓妍张逸秀崔璨
-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家庭资本中介效应
- 具身模仿对不同动态的中国书法审美的影响
- 美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常常有美的体验。在视觉审美领域,研究者们发现了动态性(Dynamism)对审美体验的影响,而艺术家们也会利用实际静态的东西来表现动态的视幻觉,实验研究发现是因为诱发了观看者对视...
- 崔璨
- 关键词:具身模仿审美中国书法
- 文献传递
- 实体企业“空心化”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及其解决路径
- 2014年
- 实业乃立国之本,实体企业是经济发展之根。目前我国产业"空心化"问题初现,主要表现就是实体企业的空心化。因此,我们必须直面实体企业"空心化"问题,只有切实有效地解决好企业的空心化问题,才能够防止产业的空心化对国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危害。因此,本文深入剖析实体企业"空心化"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为化解这一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路径,使实体企业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 崔璨
- 关键词:影响因素
- 中国流动人口的跨等级流动及其对流入城市住房选择的影响被引量:20
- 2022年
- 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住房问题是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和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关键。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揭示了流动人口的跨等级流动格局,并探讨了跨等级流动对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住房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1)流动人口以跨等级向上流动为主,其中向上跨三级、两级流动的比例较大;(2)不同流出地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住房选择存在显著差异,流出城市的人均GDP和平均房价越高,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获得住房产权的概率越大;(3)流入城市的平均房价越高,流动人口获得商品房的概率越低,随着流入城市人均GDP的增加,流动人口购买商品房的概率先增后降,而购买不完全产权房的概率则恰恰相反;(4)随着流动人口跨越城市等级的增加,其获得住房产权的概率降低,而租赁正规住房的可能性增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理解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住房选择的地理根源,对进一步优化面向流动人口的住房政策具有参考意义。
- 穆学英崔璨崔璨王洁晶
- 关键词:流动人口
- 大城市住房阶层及其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以南京为例被引量:3
- 2024年
- 中国城市房价快速攀升和住房市场分化背景下,住房资产既能反映家庭财富,也与住房拥有者的社会地位、后代教育和阶层认同等关联密切,住房差异成为城市社会阶层分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观测指标和评判依据。在借鉴与改进西方住房阶层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南京4015份居民调查问卷数据,以住房数量与价值为聚类指标,将样本群体划分为多房阶层、改善阶层、刚需阶层和无房阶层等四类。分别从住房条件、家庭结构、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和空间分布等方面分析、比较不同住房阶层差异化的社会属性与空间特征,提出单位制度、住房市场、宅地文化和空间作用的叠加,共同推动着中国大城市住房阶层的形成与分化。以地理思维将空间要素融入到传统住房阶层理论并开展实证探索,初步验证大城市住房阶层分化是客观存在且不断加剧的,它既是社会经济不平等的结果,也是社会空间不平衡的原因。住房阶层研究可以为观测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开辟一种微观视角和创新路径,也可以为缓解因住房差异导致的城市社会阶层固化风险等现实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 宋伟轩崔璨叶玲刘玮辰
- 关键词:社会空间居住分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