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山
- 作品数:87 被引量:1,766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 日本稻作生态农业发展途径与模式被引量:12
- 2011年
- 生态农业通过农业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平衡,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水稻是日本重要农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回顾和总结日本稻作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与模式,尤其是在稻鸭(鱼)共作等有机农业生态模式、农业耕作技术和水稻多功能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为我国水稻生态种植生产提供参考和建议。
- 刘星辰杨振山
- 关键词:水稻生态农业
- 科技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进展和展望被引量:8
- 2022年
-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以来,为发挥好科技支撑作用,国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资源、生态和环境等领域的科技计划,有效支撑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决策支持等方面的科技需求。本文在梳理过去十年国际及发达国家生态环境领域科技研发布局情况,以及我国相关领域科技研发计划和推进情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的主要研发内容及取得的阶段进展,并基于现状与期望分析,辨识有关领域科技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提出关于下一步科技发展方向的建议,以期为党的二十大之后科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方向提供参考。
- 杨林生邓浩宇廖晓勇廖晓勇李言鹏赵东升葛全胜
- 关键词:生态环境
- 郑州市2001~2007年城市扩张过程中城市用地景观特征分析被引量:40
- 2010年
- 城市用地景观对理解城市扩张过程中土地利用的内部特征及其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1年Landsat7和2007年Spot4影像,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提取郑州市土地覆被变化信息;并利用景观指数中的平均斑块面积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平均分维指数和平均连接度指数对土地利用景观沿主要方向进行梯度分析。揭示了城市扩张与土地利用的景观变化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主要经济发展区已成为城市空间扩张的推动力,在提高平均地块面积和地块连通性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在距市中心10km范围内紧凑度提高,整体上松散式和紧凑式扩张并存。
- 杨振山蔡建明文辉
- 关键词:遥感解译土地利用景观指数
- 青藏高原近120年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动态分析
- 2025年
- 作为全球最大的重要生态脆弱区,青藏高原的土地正受到日益频繁的人为干扰而发生剧烈转型。本研究运用1900年代至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从隐性转型、显性转型和功能转型3个维度分析青藏高原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①耕地主要分布在河湟谷地和“一江两河”地区,其面积在1900年代至1980年代持续增加、在1990—2020年不断减少;林地集中分布在青海东部和雅鲁藏布大峡谷以南山地地区,其范围在1900年代至1980年代不断收缩、在1990—2020年持续扩大;草地在1900年代至1980年代覆盖青藏高原大部分土地但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在1990—2020年分布于青藏高原全域但面积在1990—2005年减小、2005—2020年增大。②土地利用结构在1900年代至1950年代整体维持于自然过程主导的动态平衡状态,1950年代至1980年代耕地、林地、草地相互转化强烈,2015—2020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再次处于平衡状态。③1990—2020年土地利用隐性转型程度增强,高程度转型区县集中在广大牧区。1900年代至1980年代青藏高原土地利用数量转型的高程度区县由“一江两河”地区、河湟谷地转向藏东南林区,土地利用结构转型的高程度区县由分散转向集聚,逐渐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团块,土地利用多样性转型的高程度区县由藏东南、日喀则和青海东部向藏东南和河湟谷地收缩。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程度在1900年代到2020年先加强后保持稳定。本研究深化了青藏高原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变规律认知,拓展了高原人地关系研究领域,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的精准保护与可持续建设提供了关键科学支撑。
- 杨定宋金平杨振山陈东军
-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青藏高原
- 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解析北京城市空间经济发展模式被引量:40
- 2009年
- 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是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基本内容之一。利用其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根据1949-2004年企业登记就业数据在邮政区尺度上对北京市1949年以来城市空间经济发展进行了探讨。基于空间邻近矩阵和不同距离矩阵的Global Moran'sI和Local Moran'sI都表明解放后市区并没有明显的经济集聚,50多年来空间经济发展模式几乎都是以市区为核心集聚式发展;尽管郊区一些重要乡镇呈现出发展势头,但几乎没有和周边地区形成互动关系,而是和市中心或其它地区保持较强的联系。分析还表明,北京地区经济的空间相互作用在计划经济时代大体在60km以内,市场经济时代(1983-2002年)提高到75km。北京经济空间模式经历了以下6个阶段:①1957-1982年,中心集中发展;②1983-1987年,沿京津廊道空间组织;③1988-1992年,北部为主的城市中心发展;④1993-1997年,城市中心集中扩张模式;⑤1998-2002年,城市中心填充发展;⑥2002-2004年,出现了城市空心化结构态势,空间经济组织面临新一轮重组。
- 杨振山蔡建明高晓路
- 中国生态脆弱区的差异及绿色发展途径分析被引量:8
- 2020年
-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持续退化,迫切需要展开生态恢复工程等应对措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以往的研究,更倾向于对某一类型生态脆弱区或某一生态脆弱行政区域进行研究。文章旨在从更宏观的角度,基于统计年鉴结果和相关研究报道,梳理和分析主要退化问题和区域绿色发展的需求。在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择以中国21个涉及生态脆弱的行政区域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环境状况、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生态修复的效率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然后,将21个行政区域划分为北方林草农牧交错区、西南石漠化区、西北混合交错区、南方红壤区和青藏高原复合侵蚀区,通过研究5个典型区域的生态脆弱差异和绿色发展情况,明确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绿色发展的合适路径。结果表明,由于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土地利用规划不协调、地质地形差异大、植被稀疏等原因,造成不同地区的生态脆弱差异性明显,主要表现为南方水蚀和水土流失严重、北方土地沙化和草地退化严重。生态系统的退化阻碍了生态脆弱区实现绿色发展,一方面,植被覆盖率低限制了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另一方面,投资能力弱使得环境治理的实施力度大大降低。因此,必须结合不同行政区域的生态脆弱情况,提出合适的绿色发展途径。
- 杨振山张富荣王洪
- 关键词:生态脆弱行政区域
- 中国城市开发区研究综述及展望被引量:7
- 2015年
- 城市开发区是中国开展区域开发的主要手段和空间载体,历经三十多年发展,辉煌与问题并存,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分析了中国城市开发区核心研究内容的演化,从城市开发区的自身发展要素(区位布局、发展规律、用地和空间结构、政策体制、产业发展)、区域效应、城市互动和城市功能开发四大方面,系统归纳梳理已有理论成果。研究认为,有必要将相关研究成果适时地引入规划和实践领域,进一步开拓和深化相关研究,尤其是城市和开发区的互动关系及机理、开发区综合区域效应、开发区问题、开发区城市化等方面的研究,并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中西部地区、特殊地区、地方级开发区和区域开发区体系等方面,为未来我国各地城市开发区建设提供具有前瞻性的理论依据。
- 丁悦蔡建明杨振山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可持续性评估模拟——以京津冀为例被引量:12
- 2021年
- 构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可持续性动态评估模型,以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为例,评价与模拟2005—2035年各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资源禀赋和发展路径依赖,不同城市在子系统中的可持续性表现各异,各城市子系统间的可持续性也存在复杂、多样的交互关系;(2)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综合可持续性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以历史轨迹和当前的区域发展目标来看,未来地区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将大幅提高,但北京与其他城市的综合可持续性之间的断层客观存在,且将长期维持。
- 杨振山杨航孙东琪
-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城市京津冀
- 北京城区交通时间可达性测度及其空间特征分析被引量:99
- 2012年
-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运营与发展的基本环节,也是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与内容。北京市长期实行"环状+发射状"的城市路网格局,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时间可达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城市核心区与主要干道的交通设施负载量巨增,严重制约了城市的通勤效率,加重了人民的生活负担。为应对挑战,实现交通设施跨越式发展,北京市自2008年以来加快了轨道交通建设步伐,以改善城市的通勤能力。本文采用一般道路设施与轨道交通(矢删数据)结合的方法对北京城区进行了时间可达性的综合度量和其空间特征的分析。通过可达性与道路密度双重指标的运用进行区域综合分区,本文进一步揭示了北京市城区内的空间可达性特征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两者在南北城区内的空间表征差异。在综合分区的基础上,分析2008年以来各个区域土地利用效益与区位因素的相互关系,甄别土地利用效益区位因素的区域差异性,从而对不同分区的城市建设、城市发展规划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支撑。
- 邓羽蔡建明杨振山王昊
- 关键词:可达性
- 北京市备案停车场供需空间格局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北京市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停车位供给严重不足,这不仅导致了违章停车、时间浪费和交通效率低下,还衍生了环境污染和交通安全等问题。为充分了解北京市中心城区备案停车场在不同区域供给与需求对比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缓解北京市停车困难提供决策参考,本文通过对备案停车场进行地理编码,以备案停车场停车位和分街道居住人口平均拥有车辆数作为参照指标,运用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北京市备案停车场在不同区域居住停车供需对比状况。结果表明,北京市中心城区大部分地区备案停车场供给难以满足停车需求,中心城区每百人备案停车位小于5的街道占比约为41.5%、面积占比约为72.3%,人口占比约为41.7%,停车可达性远低于中心城区每百人汽车拥有量。空间分布上,备案停车可达性核心地区好于外围地区,常住人口停车需求供给不足,最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四环和南五环之间、五环附近和外围地区、西北三环附近和二环城市中轴线上(除东华门街道区域外)。传统的金融街、CBD居住停车可达性和供需比较好,而中关村地区可达性优势并不明显。因此,未来应增加核心地区和老旧小区居住备案停车场的供给,对核心地区应通过调整停车收费标准影响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大违章停车的惩处力度,减少交通拥堵。
- 胡瑞山杨振山张婉莹
- 关键词:停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