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允兰

作品数:33 被引量:155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历史地理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理学
  • 6篇历史地理
  • 5篇化学工程
  • 5篇电气工程
  • 5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超导
  • 6篇导体
  • 6篇超导体
  • 5篇BI
  • 3篇铜器
  • 3篇青铜
  • 3篇青铜器
  • 3篇光谱
  • 3篇红外
  • 3篇SR
  • 3篇PB
  • 3篇BI-SR-...
  • 3篇CA-CU-...
  • 2篇同位素
  • 2篇铜镜
  • 2篇配位
  • 2篇羧酸
  • 2篇相组织
  • 2篇沥青
  • 2篇结构特征

机构

  • 27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技大学
  • 2篇帝京大学
  • 2篇吉林省文物考...
  • 1篇安徽机电职业...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中国高等科学...
  • 1篇中国高等科学...
  • 1篇黄石市博物馆
  • 1篇河南省文物考...
  • 1篇江西省文物考...

作者

  • 29篇黄允兰
  • 10篇周贵恩
  • 7篇胡克良
  • 6篇卢江
  • 5篇贾云波
  • 4篇石磊
  • 3篇杨碚芳
  • 3篇彭子成
  • 3篇李小俊
  • 3篇蔡维理
  • 2篇张巽
  • 2篇范成高
  • 2篇李晓光
  • 2篇陈祖耀
  • 2篇王昌燧
  • 2篇李国锋
  • 2篇程庭柱
  • 2篇贾莹
  • 2篇钱逸泰
  • 1篇刘方新

传媒

  • 5篇人工晶体学报
  • 4篇文物保护与考...
  • 3篇科学通报
  • 2篇考古
  • 2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低温与超导
  • 1篇硅酸盐学报
  • 1篇核技术
  • 1篇光学学报
  • 1篇化学研究与应...
  • 1篇发光学报
  • 1篇应用化学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光散射学报
  • 1篇第八届全国磁...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05
  • 2篇2002
  • 2篇2001
  • 3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4
  • 1篇1993
  • 4篇1992
  • 6篇1991
  • 1篇1989
  • 1篇1987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烧结后冷却方式对Bi-Pb-Sr-Ca-Cu-O材料中110K相形成与性质的影响
1991年
对名义组分为Bi_(1.82)Pb_(0.37)Sr_(2)Ca_(2)Cu_(3.03)的样品于煅烧(800℃/15h)及两次烧结(858℃/90h和858℃/65h)后,采取了下面四种不同的冷却方式处理:(1)液氮淬火,(2)随炉冷却,(3)以1℃/min速率降至720℃后,在空气中淬火,(4)以0.3℃/rain降至720℃后,于空气中淬火。
杨碚芳王晓洋王瑞平黄允兰曾兴林卢江付娟陈琦蔡维理阮耀钟
合成Bi-Pb-Sr-Ca-Cu-O体系中110K相的一种简便方法
1991年
在Bi-Sr-Ca-Cu-O体系中合成单一的2223相比较困难。为了提高2223相的比率,我们采取Bi_(1.7)Pb_(0.4)Sr_(1.6)Ca_(2.4)Cu_(3.6)O_(y)的名义组分,经过810℃/36h的煅烧(中间研磨一次),对煅烧料进行研磨和压片,再经过848℃/24h的烧结,然后在空气中淬火到室温,由XRD实验证实得到的样品几乎为单一的2223相。
杨碚芳黄允兰邓华付娟阮辉钟
Bi_(3)SbSr_(4)Ca_(4)O_(y)单晶体生长及其研究
1991年
在具有132K高T_(o)的Bi-Pb-Sb-Sr-Ca-Cu-O体系中,采用助熔剂缓冷法制备了质量优良的Bi_(3)SbSr_(4)Ca_(4)O_(y)单晶。用透射电镜电子衍射和X射线衍射方法获得其晶胞参数为a=21.75A,b=5.866A,c=19.58A,β=101.8°,与和高T有关的Bi_(3)SbSr_(4)Ca_(4)Pb_(1-x)Cu_(4)O_(y)相之间有着很大的结构相关性。
姚连增程庭柱范成高雷远涛卢江杨丽黄允兰周贵恩张浴恒
掺Sn对Bi-Pb-Sr-Ca-Cu-O系超导电性和物相的影响
1991年
Bi_(1.68)Pb_(0.32)Sr_(1.75)Ca_(1.76)Cu_(2.05-x)Sn_(x)O_(y)(0≤x≤1.0)样品经两次烧结固相反应方法制备。烧结后的冷却方式分为随炉冷却与空气淬火两种。x=0的淬火样品为T_(oo)≈107K的2223单相。
杨碚芳张道远曾兴林王晓洋黄允兰付娟蔡维理阮辉钟
模拟“黑漆古”铜镜试验研究被引量:5
1987年
前言古铜镜是我国宝贵文物之一,其精湛的工艺技术为世界所罕见。已发现不少距今二千多年的古铜镜表面有一层富锡"黑漆古",具有良好的抗蚀性能,至今仍乌黑发亮,很难发现锈蚀的痕迹。有时,铜镜局部碎了,则从断口处发生腐蚀,腐蚀物在原来不受腐蚀的表面下形成腐蚀瘤。富锡"黑漆古"的形成,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由于浇注过程中发生反偏析,锡从内部析出来的;另一种是外加的锡。关于"黑漆古"形成的机理,我们认为,通过模拟试验来验证是最有说服力的。
陈玉云黄允兰杨永宁陈皓
关键词:古铜镜抗蚀性能金相组织线扫描显微硬度
桐油预聚物改性沥青被引量:7
2002年
将桐油用无水 Al Cl3引发聚合为低分子预聚物 ,预聚物再与沥青继续进行聚合反应以对其改性 .改性后的沥青针入指数和低温延度均有改善 .用红外、特性粘数 [η]及薄层色谱方法对预聚反应、聚合度及改性沥青进行了分析 .发现预聚物主要与沥青中的胶质、沥青质发生了反应 .反应物可以作为界面剂增加沥青中其它组分的相容性 .在沥青质上加成桐油预聚物后 ,可以克服其刚性强、互容性差的缺点 ,对稳定沥青的胶体结构、改善沥青的针入指数、低温延度有较好作用 .桐油预聚体在沥青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 3 %~
李国锋胡克良黄允兰杨海洋季明荣
关键词:沥青改性桐油预聚物共混
Fe-Ni-B系列超微粉的制备与特性
林碧霞黄允兰
关键词:超细粉含铁合金镍合金磁性
外延膜与衬底晶格匹配关系X射线衍射分析
现代电子器件是以薄膜为基础的,特别是集成的电子器件更是如此。研究膜与衬底间的晶格匹配关系是理解膜的物理性质,改进制膜工艺的一个基础工作。过去人们主要采用离子沟道(ion channeling)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
石磊周贵恩张裕恒贾云波黄允兰李晓光
关键词:晶格匹配外延膜射线衍射分析
文献传递
研磨引起的Bi_8SrCaO_(14)晶体到非晶的转变
1992年
Tsuneyuki Kanai等发现机械研磨能引起样品Bi-Pb-Sr-Ca-Cu-O超导临界温度T_c的降低和物相的改变,当研磨时间从两分钟逐渐增加时,在X射线粉末衍射图中对应于高T_c的2223相(T_c=107K)的峰的强度逐渐减弱,峰宽逐步增宽,最后到六十二分钟时变成非超导的相,从X射线粉末衍射图来看几乎为无定形相。
钱逸泰汪习清陈祖耀周贵恩徐晨黄允兰范成高
关键词:晶体研磨非晶
腐蚀青铜器中纯铜晶粒形成机理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1
1999年
本文以吴国青铜兵器的金相检测为基础,利用电子显微镜对样品中出现的纯铜晶粒进行检 测分析,从矿物转化及自然铜形成机理解释了纯铜晶粒的形成,讨论了可能形成纯铜晶粒的条件。 结果认为纯铜晶粒的析出并非是筒单的电解分解与电解析出,这个过程涉及到合金的矿化产生不 稳定的中间腐蚀产物向析出自然铜的稳定态转变,这种转化由原子在矿物质中的反应扩散完成。这 个过程相当漫长,非实验室条件所能摸拟。从矿物转化析出机理考虑,纯铜晶粒中的“李晶”结构可 解释为自然铜的双晶形态,与合金本身,加工工艺以及腐蚀产生的微小体积变化无关。
贾莹苏荣誉华觉明铃木稔黄允兰肖梦龙
关键词:自然铜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