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贺少龙

作品数:23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白血
  • 9篇白血病
  • 8篇急性
  • 7篇细胞
  • 6篇髓系
  • 6篇骨髓
  • 5篇地西他滨
  • 5篇疗效
  • 4篇多发
  • 4篇多发性
  • 4篇多发性骨髓瘤
  • 4篇造血
  • 4篇造血干
  • 4篇造血干细胞
  • 4篇髓系白血病
  • 4篇急性髓系
  • 4篇急性髓系白血...
  • 4篇骨髓瘤
  • 4篇干细胞
  • 3篇难治

机构

  • 11篇山西医学科学...
  • 9篇山西医科大学
  • 4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23篇贺少龙
  • 15篇田卫伟
  • 15篇马梁明
  • 11篇王涛
  • 9篇高志林
  • 8篇朱秋娟
  • 7篇任瑞瑞
  • 6篇赵洁
  • 5篇牛燕燕
  • 4篇乔振华
  • 3篇许莲蓉
  • 2篇朱秋娟
  • 2篇杨慧
  • 2篇朱镭
  • 2篇杨林花
  • 2篇杨波
  • 2篇魏俊妮
  • 1篇程红霞
  • 1篇鹿育晋
  • 1篇王涛

传媒

  • 5篇白血病.淋巴...
  • 4篇中国实验血液...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国际移植与血...
  • 1篇中国临床新医...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髓系/自然杀伤细胞祖细胞急性白血病一例被引量:1
2009年
髓系/自然杀伤细胞祖细胞(M/NKP)急性白血病是1997年Suzuki等首次报道的一类独立病种,其特征为髓系和NK细胞抗原的共表达,病程进展迅速,预后差,该病发病率极低,文献报道病例有限,伴皮肤浸润的病例国内尚无报道,我院最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贺少龙许莲蓉乔振华杨林花朱镭杨波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祖细胞髓系细胞抗原病程进展皮肤浸润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在虚弱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的挑战与管理策略
2025年
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疗法已成为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虚弱患者由于生理功能衰退、合并症多及免疫微环境的改变等,可能面临更高的治疗风险及更差的预后。本综述旨在探讨虚弱的评估工具,总结虚弱患者的临床疗效数据,分析虚弱对疗效的影响机制,并提出基于虚弱患者的管理策略,以期优化治疗结局。
杨慧贺少龙田卫伟
关键词:虚弱恶性血液病
HLA配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观察与处理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缘间配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处理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血液科行allo-HSCT的30例受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与同期条件相匹...
马梁明王涛朱秋娟任瑞瑞谢云霞贺少龙
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30天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探讨血液病住院患者合并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CRO)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分析30 d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液内科住院的77例血液病合并CRO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感染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77例血液病合并CRO感染的患者中,感染30 d内死亡29例,存活48例,病死率达37.66%。在这些患者中共检出93株病原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最高(25.81%,24/93),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8.28%,17/93)。肺部是CRO感染最常见的部位。检出病原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高度耐药,对亚胺培南耐药最低抑菌浓度(MIC)≥16μg/ml的占64.52%(60/9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确诊CRO感染时白蛋白浓度<25 g/L(P=0.048)、血肌酐浓度≥120μmol/L(P=0.023)、年龄校正查尔森共病指数(ACCI)(P=0.037)以及原发病的治疗方法(支持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化疗、HSCT)(P=0.048)与感染后30 d全因死亡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确诊CRO感染时白蛋白浓度<25 g/L(P=0.014,OR=6.171)、血肌酐浓度≥120μmol/L(P=0.009,OR=10.867)是血液病患者合并CRO感染30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液病合并CRO感染的患者病死率高,检出病原菌对亚胺培南高度耐药,确诊感染时白蛋白浓度<25 g/L和血肌酐浓度≥120μmol/L是患者感染后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新月侯辰蕊赵洁贺少龙卢馨怡郭晓烨王瑞雪马梁明魏俊妮田卫伟
关键词:血液病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
地西他滨联合CAG预激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CAG预激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8例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年龄22~82岁,男性5例、女性3例,给予地西他滨联合CAG预激方案化疗,地西他滨15~20 m...
贡蓉马梁明贺少龙高志料王涛朱秋娟田卫伟
关键词:地西他滨急性髓系白血病毒性反应
文献传递
DNTreg细胞的研究新进展被引量:1
2010年
DNTreg细胞(又称apT淋巴细胞受体+CD3+CD4-CD8-双阴性调节性T淋巴细胞)具有通过对效应性T淋巴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从而抑制免疫应答的能力。DNTreg细胞与特异性抗原接触后增强其调节活性,DNTreg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后可通过Fas和Fas配体之问的交互作用介导其杀伤效应,还可通过其对抗原提呈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抗原肽复合物的识别作用介导。近年来发现其可以通过免疫调节或直接杀伤的途径作用于肿瘤细胞。对DNTreg细胞功能特性、分子表达方式及其激活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探索临床新的治疗手段。
贺少龙许莲蓉
关键词:免疫抑制肿瘤
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加强对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的认识。   方法:报告1例伴有早幼粒细胞形态样的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及其治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患者经骨髓形态学检查及免疫表型诊断为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经...
贺少龙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病理细胞学免疫表型
文献传递
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及安全性
2025年
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山西白求恩医院2017年1月至2023年11月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方案治疗的37例RRMM患者, 分析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37例RRMM患者中位年龄[M(Q1, Q3)]62(56, 68)岁, 既往中位治疗线数为2(1, 3.5)线, 12例(32.4%)伴髓外病变, 12例(32.4%)乳酸脱氢酶(LDH)≥245 U/L, 11例(29.7%)既往接受三线及以上治疗。完成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的27例患者中, 8例(29.6%)伴高危细胞遗传学改变。从诊断到使用达雷妥尤单抗中位时间为23.1(5.9, 52.0)个月。37例RRMM患者治疗后总缓解率(ORR)为75.7%(28/37), 其中无髓外病变和有髓外病变患者ORR分别为88.0%(22/25)和50.0%(6/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中位随访时间为12.3(4.6, 22.7)个月, 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7.8个月(95%CI:2.0~13.7个月), 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22.4个月(95%CI:17.5~29.5个月)。无髓外病变和有髓外病变患者中位PFS时间分别为11.8、4.2个月, 中位OS时间分别为23.5、8.3个月, 二者PFS、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DH≥245 U/L和<245 U/L患者中位PFS时间分别为6.5、11.9个月, 中位OS时间分别为30.2、12.1个月, 二者PFS、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4%(12/37), 其中最常见的为输注相关不良反应(29.7%, 11/37), 均为1~2级;≥3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5%(5/37), 其中以血小板减少最常见(8.1%, 3/37)。结论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方案治疗RRMM患者的ORR高, 不良反应可耐受。
艾尚怡贺少龙王涛朱秋娟高志林赵洁田卫伟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复发难治
丙戊酸钠联合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联合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山西大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2例MDS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1例)和试验组(21例),对照组接受地西他滨治疗,剂量20 mg·m-2·d-1,2 h完成静脉滴注,连续治疗5 d,4周为1个疗程;试验组在使用地西他滨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丙戊酸钠0.2 g/次,3次/d,1周后加量至0.4 g/次,3次/d.两组均至少进行4个疗程的治疗.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疾病明显进展时停用,治疗后每4周复查一次骨髓涂片,评价疗效.并分别于治疗前后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患者骨髓细胞中ASXL1、DNMT3A、TET2的表达情况.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体治疗反应率分别为76.2%(16/21)和57.1%(1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总缓解率分别为47.6%(10/21)和38.1%(8/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有轻微的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2.9%(9/21)和38.1%(8/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ET2 mRNA、DNMT3A mRNA含量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SXL1 mRNA含量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试验组患者的ASXL1 mRNA含量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戊酸钠联合地西他滨治疗MDS效果良好,不良反应轻微,且对MDS相关基因TET2、DNMT3A以及ASXL1的表达均有影响.
贡蓉贺少龙乔振华王涛鹿育晋白波边思成高志林朱秋娟马梁明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丙戊酸钠地西他滨表观遗传学
治疗相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通过对96例原发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以及19例治疗相关APL(t-APL)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进行分析,以提升对t-APL的认识,提出安全有效的t-APL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4年由山西大医院和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6例原发性APL和19例治疗t-APL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对所有患者通过电话、医院登记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结束后,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比较2组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分子学缓解率、5年总生存率。结果t-APL占APL的17%,t-APL组与原发性APL组的CR率分别为89%和91%,分子学缓解分别为74%和78%,2组中各有7例(7%)和2例(11%)复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0%和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PL发生占一定比例,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亚砷酸(ATO)与化疗结合治疗后,其CR率、分子学缓解率与原发性AP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原发性APL,说明t-APL和原发性APL有相似治疗反应,但t-APL患者面临的死亡风险更高。
贡蓉贺少龙王涛田卫伟高志林马梁明郑转珍江波乔振华
关键词:肿瘤继发原发性白血病早幼粒细胞急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