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颅咽管瘤不同手术入路效果及其术后死亡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儿童颅咽管瘤不同手术入路效果及其术后死亡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颅咽管癌患儿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三组,A组(翼点入路)、B组(纵裂-终板入路)、C组(额底-纵裂入路)。对比三组肿瘤切除情况、术后主要并发症、术后死亡率及分析颅咽管瘤患儿术后死亡危险因素。结果三组切除程度、钠代谢紊乱、尿崩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术后死亡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死亡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热、严重下丘脑损伤、电解质紊乱、肿瘤切除程度是影响儿童颅咽管瘤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翼点入路、纵裂-终板入路、额底-纵裂入路3种入路手术效果相当,术后高热、严重下丘脑损伤、电解质紊乱情况及肿瘤切除程度是儿童颅咽管瘤术后死亡的高危因素。
- 吕强齐林李涛董留建
- 关键词:儿童颅咽管瘤术后生存率手术入路
-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治疗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展开探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与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于术后展开自行锻炼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接受康复训练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与评价。结果: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对照组有效率为64.3%,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3.7%,2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展开精细化的康复训练治疗,可促其骨折的愈合,极大程度上改善患者术后的膝关节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董留建齐林冯书彬吕强芦山李涛程子嵌
-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膝关节功能康复治疗
- 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 2025年
- 目的 探究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SCIWORA)的MRI影像特征与ASIA分级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4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52例SCIWORA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脊髓损伤协会(ASIA)的分级标准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ASIA D、E级) 22例和预后不良组(ASIAA、B、C级) 30例。比较两组患儿的MRI影像特征,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危险因素。结果 52例患儿受伤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四肢肌力异常、感觉消失、尿潴留、排便费力等,受伤到出现症状的时间为30 min~48 h。所有患儿入院前或入院时行CT检查均未见骨折或脱位等表现,入院后24 h内行脊髓MRI检查显示:25例患儿在T1加权像上可见低信号区,主要位于脊髓实质内;45例患儿在T2加权像上可见脊髓信号异常,表现为局部或弥漫性的高信号区。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伤至入院时间较长、肌张力异常、脊髓损伤节段数目较多、脊髓内MRI高信号、脊髓损伤MRI范围较大、脊髓肿胀、脊髓内出血等因素与SCIWORA患儿预后不良有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仍然是导致SCIWORA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SCIWORA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肢体肌力下降、排便困难及尿潴留等症状。受伤至入院的时间、肌张力异常的程度、脊髓损伤涉及的节段数量、MRI上显示的脊髓内高信号区域、脊髓损伤范围、脊髓肿胀及脊髓内出血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识别并重视上述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对于改善患儿预后至关重要。
- 董留建吕强李涛裴航冯强王朝林冯书彬
- 关键词: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影像学特征预后影响因素
- 小儿脊髓脊膜膨出合并脊髓栓系术后膀胱功能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通过评估脊髓脊膜膨出合并脊髓栓系患儿手术前后的膀胱功能,探讨脊髓栓系对膀胱功能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3年-2007年郑州市儿童医院收治15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女91例。通过手术前后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以及辅助检查,对手术前后大小便功能改善情况、手术前后尿动力学参数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术前57例小便功能障碍患儿术后3年33例得到改善;②术前发现单侧肾脏集合系统分离的5例患儿中,有2例于术后3个月复查即见肾脏集合系统分离改善,术后半年及1-3年随访,肾脏集合系统分离明显改善;③术后残余尿量(PVR)和漏尿点压(DLPP)显著低于术前,膀胱顺应性(BC)和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MCC)显著高于术前,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尿道闭合压(MCP)和功能性尿道长度(SFL)在术前和术后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神经源性膀胱28例患儿,术后1年随访共有20例患儿膀胱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脊髓病变的严重程度,手术是否完全得到松解以及早期手术,术后长期功能锻炼都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手术治疗对预后起较为重要的影响。
- 芦山吕强冯书彬董留建程子嵌齐林
- 关键词: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栓系综合征外科手术
- 基于SEER数据库构建预测儿童髓母细胞瘤生存率的列线图及外部验证
- 2025年
- 目的 基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构建预测儿童髓母细胞瘤(MB)生存率的列线图。方法 收集SEER数据库中2000—2021年间确诊的临床信息完整的MB患儿(0~17岁)的资料,共854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影响MB患儿预后的独立因素,得出的预后独立因素用于构建列线图。采用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一致性指数(C-index)、预后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收集2017—2024年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MB的32例患儿作为外部验证组,再次利用ROC曲线,C-index指数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SEER数据库中选取的854例MB患儿中,男性531例,女性323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独立预后因素包括组织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是否放疗、是否化疗、是否伴有脑脊液播散或转移(P<0.05),将上述预后因素用于构建列线图,建模组中预测MB患儿3、5和10年生存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9、0.660和0.611,C-index指数为0.647(95%CI=0.629~0.666)。外部验证组1、3和5年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905、0.836和0.754。建立的列线图通过ROC曲线、C-index指数、预后校准曲线、DCA曲线的验证后证实其有良好的预测效果。结论 MB患儿组织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是否放疗、是否化疗、是否伴有脑脊液播散是影响患儿预后的独立因素,基于这些独立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和临床实用性。
- 徐义强禹金良李泽林郭华超李涛董留建冯书彬李大鹏
- 关键词:髓母细胞瘤SEER儿童
- 椎管内肿瘤术后脑脊液漏治疗方法的选择
- 2011年
-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术后脑脊液漏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椎管内肿瘤术后脑脊液漏可行局部加压包扎加体位调节及药物应用,持续蛛网膜下腔引流或皮下引流,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13例椎管内肿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中11例患者采取局部加压包扎,持续蛛网膜下腔的方法获得痊愈;2例患者因合并脑积水,高颅压症状,采取上述方法无效后,选择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10d漏口愈合。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合并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症状的椎管内肿瘤术后脑脊液漏的一种有效方法。
- 邓强王树凯段晓光董留建陈志功
- 关键词:脑脊液漏神经外科
- 矢状缝早闭患儿早期外科手术效果及预后探讨
- 2014年
- 目的:探讨小儿颅骨骨缝早闭的手术方式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名矢状缝早闭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名患儿术后无并发症,术后头颅前后径与横径比都得到改善,颅骨外形得到改善。结论:先天性骨缝早闭患儿早期手术治疗可以达到满意效果,人工硬膜材料填充再造骨缝安全可靠。
- 芦山吕强冯书彬董留建齐林
- 关键词:小儿外科手术
- 单、双侧开颅术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的效果比较
- 2016年
- 目的比较单、双侧开颅术治疗双侧额叶脑挫伤合并颅内血肿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合并颅内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入院顺序编号,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40例。A组单侧开颅术治疗,B组双侧开颅术治疗,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合并颅内出血患者的效果及血肿清除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输血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32±0.48)h、(400.26±200.17)ml、(24.12±5.11)d,与对照组相比,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输血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有效率为92.50%,B组为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开颅术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值得推广。
- 董留建齐林冯书彬吕强芦山李涛程子嵌
- 关键词:脑挫裂伤开颅术血肿
- 颅内14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体会
- 2011年
- 颅内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极其罕见的肿瘤,分为原发性颅内MM和转移性颅内MM。其恶性程度高,病程短,进展快,诊断困难,误诊率高,早期明确诊断和综合治疗可改善预后。
- 董留建王树凯
- 关键词:颅内黑色素瘤
- 一期颅骨成形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合并脑积水的婴幼儿枕后型脑膜脑膨出的效果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一期颅骨成形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合并脑积水的婴幼儿枕后型脑膜脑膨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分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22例(观察组)合并脑积水的婴幼儿枕后型脑膜脑膨出的临床资料,采用一期颅骨成形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另选取2010~2015年收治的23例合并脑积水的婴幼儿枕后型脑膜脑膨出为对照,仅行开颅成形术,未行脑积水脑室外引流术。结果两组术中及术后拔管时颅内压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癫痫发生率[13.64%(3/22)]与继发脑积水发生率[4.55%(1/2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4.78%(8/23)、39.13%(9/23);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Gesell儿童智力发育诊断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度神经发育障碍(DQ<40)发生率[9.10%(2/22)]明显低于对照组[39.13%(9/23);P<0.05]。结论对于婴幼儿合并脑积水的枕后型脑膜脑膨出,与单纯开颅成形术相比,采用一期开颅成形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可明显降低颅内压,减少术后癫痫、继发脑积水,改善患儿认知功能,提高患儿智力水平。
- 冯强齐林董留建王朝林冯书彬
- 关键词:脑膜脑膨出婴幼儿脑积水颅骨成形术脑室外引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