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辅助技术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
- 2025年
- 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最有效的手段,通过矫正畸形、重建下肢力线和恢复关节间隙平衡,可以减轻关节疼痛并改善关节功能,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然而,临床研究发现,采用传统术式后仍有关节不稳等情况发生,患者满意度仅为80%~85%。随着5G技术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辅助手术应用于临床。国外在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术方面经验丰富,而国内的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术起步较晚,其疗效仅得到单中心病例研究或个例报道验证。该文通过查询国内外文献,对机器人辅助技术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其优势与不足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深入探讨该技术的应用价值与前景。
- 李宏伟王永华张虎雄丁建郭佳鑫
- 关键词:机器人辅助手术膝关节骨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差异性表达基因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退行性膝关节病变,主要表现为膝关节明显疼痛伴活动受限,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有炎症反应、软骨退变、骨赘生成、骨代谢异常等。既往众多研究发现介导KOA发生发展的基因各不相同,且基因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性与地域差异性。本文综述KOA患者差异性表达基因的研究进展,探讨KOA易感基因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的差异性表达,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从基因角度提供防治KOA的方法途径。
- 李宏伟王永华张虎雄郭佳鑫丁建
- 关键词:基因表达疾病遗传易感性种族差异
- 血同型半胱氨酸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肌少症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髋部骨折后肌少症的发生率逐渐上升,预计至2050年全球肌少症患病人数将达到5亿,其起病隐匿,将会给我国医疗系统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针对肌少症的防治已经刻不容缓。对于肌少症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现有研究显示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升高可以导致细胞发生氧化应激、促进蛋白质聚集和功能紊乱、刺激细胞凋亡、诱发炎症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肌少症的发生发展,现在Hcy作为肌少症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对此的研究日益增多。目前发现高Hcy血症与肌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具体机制尚未阐述明确。本文通过查询国内外文献,对Hcy在髋部骨折后肌少症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李宏伟王永华张虎雄
- 关键词:髋部骨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带线锚钉与克氏针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比较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比较带线锚钉与克氏针固定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3月~2019年3月手术治疗的80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采用开放复位锚钉内固定,另外40例采用开放复位克氏钉内固定。比较两组围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锚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克氏针组(P<0.05)。随访12个月以上,锚钉组开始主动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克氏针组(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活动时VAS评分显著减少,而肘关节伸屈ROM和Mayor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锚钉组VAS评分、肘伸屈ROM和Mayo评分均显著优于克氏针组(P<0.05)。影像方面,锚钉组骨折复位质量显著高于克氏针组(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结论]带线锚钉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疗效显著优于克氏针固定。
- 张虎雄李微杨物鹏新苏雅拉图
- 关键词:尺骨冠状突骨折带线锚钉内固定
- VSD技术在下肢开放性损伤中的应用
- 2012年
- 目的:评价在下肢开放性损伤中VSD技术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2年6月收治的55例下肢开放性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应用VSD技术治疗的方法。结果:VSD技术治疗下肢开放性损伤具有引流充分,感染率低,肉芽组织生长快,治疗时间短等特点,。结论:VSD技术能有效解决早期伤口覆盖的难题,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治疗方法。
- 张虎雄
- 关键词:VSD下肢
- 早期和延期关节镜修复急性膝关节脱位韧带损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早期和延期关节镜修复手术对急性膝关节脱位的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42例急性膝关节脱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法分为早期组和延期组。早期组在2~3周内行关节镜修复术,延期组在3周后行关节镜修复术。对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和关节稳定性进行随访。结果早期组双股部周径差优于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rgang评分和Larso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胫骨前后移动距离不高于5mm的比例为72.7%(16/22),延期组胫骨前后移动距离不高于5mm的比例为55.0%(11/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查体伸膝和屈膝检查结果和延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膝关节脱位可以通过早期手术在关节镜下修复和重建韧带,不会增加术后关节僵硬的风险。
- 新苏雅拉图高峰高晓宇张虎雄杨存虎沈杰威
- 关键词:脱位膝关节关节镜检查修复外科手术
-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血清Vaspin、Runx2、Osterix水平表达意义研究
- 2025年
- 探究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血清Vaspin、Runx2、Osterix水平的表达意义,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有力支撑。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剖析相关血清标志物有助于揭示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7月的在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另招募鄂尔多斯地区40例骨量减少老年男性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行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第12周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所有受试者清晨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 Vaspin、Runx2、Osterix 水平(ELISA法),观察组患者于术后第12周复查时再次检测血清Vaspin、Runx2、Osterix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HIP BMD、血清Vaspin、Runx2及Osterix水平远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Vaspin与HIP BMD、Runx2、Osterix均呈正相关。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越好,血清Vaspin、Runx2和Osterix水平越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HIP BMD较骨量减少患者明显减低,提示骨密度越低,发生骨折风险越高。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血清Vaspin、Runx2与Osterix表达水平较骨量减少患者明显减低,且三者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vaspin可能影响成骨细胞活性,参与骨质疏松发展。血清Vaspin、Runx2与Osterix浓度随骨折愈合程度增加,高浓度血清Vaspin可能促进骨折愈合。
- 丁建张虎雄李宏伟郭佳鑫王永华
- 关键词:VASPIN股骨粗隆间骨折骨质疏松骨折愈合
- 3D打印淫羊藿苷/脱钙骨基质修复兔股骨髁骨缺损被引量:4
- 2020年
- 背景:淫羊藿苷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成骨分化,具有良好的促成骨性能。脱钙骨基质具备良好的骨传导与骨诱导能力,可以单独或联合其他材料广泛用于骨修复中。目的:观察3D打印淫羊藿苷/脱钙骨基质材料的缓释性能、细胞相容性与体内成骨性能。方法: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淫羊藿苷/脱钙骨基质材料与脱钙骨基质材料,检测淫羊藿苷/脱钙骨基质材料的体外缓释性能。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两种材料表面,以单独培养的细胞为对照,于设定的时间点进行活/死染色、MTT、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骨钙素含量检测。取新西兰大白兔30只,建立股骨髁骨缺损模型后分3组处理: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一组植入脱钙骨基质与同种异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另一组植入淫羊藿苷/脱钙骨基质材料与同种异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术后4,12周进行Micro-CT、组织学与力学性能检测。结果与结论:①3D打印淫羊藿苷/脱钙骨基质材料具有缓释性能,在28d时淫羊藿苷释放量达总量的(54.9±7.9)%;②活/死染色显示,接种1 d后两组材料表面的细胞数量较少,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至7 d时细胞形态良好,并且淫羊藿苷/脱钙骨基质材料表面的细胞更加均匀、数量更多;③MTT检测显示,淫羊藿苷/脱钙骨基质组培养7,10,14 d的细胞增殖快于其余两组(P <0.05);④淫羊藿苷/脱钙骨基质组培养7,10,14 d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骨钙素含量均高于其余两组(P <0.05);⑤术后12周Micro-CT显示,植入材料两组均可见大量的骨小梁,其中淫羊藿苷/脱钙骨基质组骨小梁数量更多、骨小梁厚度增加、骨小梁分离度更小;⑥术后12周组织学显示,植入材料两组可见大量骨组织形成,其中淫羊藿苷/脱钙骨基质组新生骨量最多;⑦淫羊藿苷/脱钙骨基质组抗压强度高于其余两组(P <0.05);⑧结果表明,3
- 张虎雄李微杨物鹏新苏雅拉图
- 关键词:骨缺损淫羊藿苷脱钙骨基质
- 早期和延期关节镜修复急性膝关节脱位韧带损伤的疗效分析
- 新苏雅拉图高晓宇杨存虎张虎雄高
- 1.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属于应用医学领域。
2.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
膝关节脱位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严重创伤,同时由高能量损伤引起的急性膝关节脱位还会合并血管、神经损伤、韧带损伤,截肢率高达10%。以往主要以保守治疗...
- 关键词:
- 关键词:关节镜手术治疗
- 比较手法复位与手术切开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与手术切开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142例,将其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手法复位组(复位组,66例)和手术内固定组(内固定组,76例)。复位组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内固定组采用手术内固定,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愈合时间及效果。结果复位组较内固定组优良率更高(95.45%比93.42%,χ2=3.745,P<0.05);愈合时间更短(44.2±15.6)d比(60.6±22.0)d,t=5.098,P<0.05);并发症发生率更低(3.03%比7.89%,χ2=13.160,P<0.05)。结论对肱骨外科颈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其疗效优于手术切开内固定,且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
- 张虎雄
- 关键词: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法复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