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福元

作品数:272 被引量:8,528H指数:5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医药卫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7篇期刊文章
  • 74篇会议论文
  • 9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9篇天文地球
  • 5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0篇同位素
  • 77篇花岗岩
  • 58篇岩石
  • 51篇锆石
  • 30篇岩石圈
  • 29篇地幔
  • 27篇岩浆
  • 24篇年代学
  • 24篇中生代
  • 19篇淡色花岗岩
  • 19篇成矿
  • 18篇U-PB年龄
  • 16篇岩石圈地幔
  • 16篇HF同位素
  • 15篇地质
  • 15篇太古宙
  • 15篇变质
  • 13篇岩体
  • 13篇稀有
  • 12篇包体

机构

  • 204篇中国科学院
  • 75篇吉林大学
  • 39篇中国科学院大...
  • 24篇西北大学
  • 19篇长春科技大学
  • 16篇长春地质学院
  • 16篇南京大学
  • 9篇浙江大学
  • 9篇中山大学
  • 8篇中国科学技术...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7篇中国地质科学...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成都理工大学
  • 5篇釜山大学
  • 5篇天津地质矿产...
  • 5篇台湾大学
  • 5篇香港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吉林省区域地...

作者

  • 272篇吴福元
  • 50篇葛文春
  • 49篇孙德有
  • 41篇杨进辉
  • 26篇谢烈文
  • 26篇刘小驰
  • 24篇杨岳衡
  • 19篇刘传周
  • 17篇张艳斌
  • 17篇林强
  • 16篇纪伟强
  • 12篇王汝成
  • 12篇柳小明
  • 11篇王佳敏
  • 11篇王建刚
  • 11篇张吉衡
  • 10篇李献华
  • 10篇储著银
  • 10篇刘志超
  • 10篇路孝平

传媒

  • 69篇岩石学报
  • 21篇科学通报
  • 15篇中国科学:地...
  • 7篇2012年全...
  • 6篇地学前缘
  • 6篇全国岩浆岩研...
  • 5篇地质学报
  • 5篇长春地质学院...
  • 4篇世界地质
  • 4篇地球化学
  • 4篇中国科学(D...
  • 4篇吉林地质
  • 4篇矿物岩石地球...
  • 4篇长春科技大学...
  • 4篇2008年全...
  • 4篇2014年中...
  • 3篇岩石矿物学杂...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高校地质学报

年份

  • 8篇2025
  • 8篇2024
  • 6篇2023
  • 11篇2022
  • 7篇2021
  • 3篇2020
  • 7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 9篇2014
  • 3篇2013
  • 10篇2012
  • 5篇2011
  • 7篇2010
  • 11篇2009
  • 22篇2008
  • 18篇2007
  • 17篇2006
2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中生代变形的关键时限及其对构造的制约——以胶辽地区为例被引量:96
2004年
胶辽地块是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的重要组成,处于北倾的大别-苏鲁构造带的上盘。过去近十年来提出的几个关于东北亚构造演化的重要构造模型涉及到了胶辽地块。本文主要利用我们在辽东半岛南部地区获得的SHRIMP U-Pb锆石定年结果,结合华北克拉通东部野外地质调查的野外第一手资料、我们获得的渤海湾盆地中的中生代构造资料以及其它研究人员的SHRIMP定年资料,系统建立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中生代的构造变形过程,并讨论相关构造模型或构造问题。最近SHRIMP定年研究发现,胶辽地块中古元古代地质体经历了~160 Ma的重熔事件。CL和BSE图象显示,在辽南新太古宙地块附近丹东花岗岩体的两个样品LJ023和LJ030中发现一些167~157Ma的自形岩浆锆石和围绕年龄大约为2100 Ma核部锆石的岩浆型锆石环带。这次重熔事件很可能为华北克拉通的下地壳原地重熔。丹东岩体呈NE走向排列,经历了强烈的近水平韧性剪切变形和随后NNE走向的褶皱变形。本文以丹东地区为例,准确确定了这些变形的年龄。根据辽东半岛东西向剪切带中白云母K-Ar和^(40)Ar/^(39)Ar年龄,第一幕变形界定在195~193 Ma之间。根据野外侵入体与变形叶理之间的关系,丹东花岗岩遭受的第二幕变形发生于153~145Ma之间。第三幕变形,也即为NNE向走滑作用。
李三忠刘建忠赵国春吴福元韩宗珠杨中柱
关键词:中生代SHRIMP辽东半岛
青藏高原始新世岩浆大爆发的精细过程及气候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广泛发育新生代岩浆活动,其中以拉萨地块早始新世岩浆活动最为剧烈(峰期为~50 Ma),包括林子宗群火山岩和冈底斯岩基同期侵入岩。具有成因联系的火山岩和侵入岩的研究,不但能揭示火山喷发的规模和形式,还能揭示岩浆储库...
纪伟强陈厚彬张少华吴福元
关键词:青藏高原岩浆过程
翁波穹隆锂辉石伟晶岩的发现及对喜马拉雅西段锂成矿作用的指示意义
2025年
近年来,喜马拉雅稀有金属勘查与研究工作已取得许多突破,然而已发现的锂矿和锂矿化点集中于喜马拉雅东段与中段,对喜马拉雅西段锂等稀有金属的资源潜力尚不清楚。本文报道了喜马拉雅西段翁波穹隆中新发现的锂辉石伟晶岩,其中的稀有金属矿物包括锂辉石、透锂长石、锂蓝闪石、锂霞石、绿柱石、锡石、铌钽铁矿,全岩Li含量范围是1426×10^(-6)~27300×10^(-6),换算为Li 2O最高含量达5.88%,同时Rb(71.9×10^(-6)~1542×10^(-6))、Cs(64.9×10^(-6)~302×10^(-6))、Be(51.4×10^(-6)~195×10^(-6))和Sn(60.1×10^(-6)~196×10^(-6))等稀有金属含量也较高。翁波锂辉石伟晶岩具有极低的K 2O/Na 2O(0.06~1.49)、Nb/Ta(1.82~3.84)和Zr/Hf比值(2.65~9.43)以及低的总稀土含量(∑REE=0.13×10^(-6)~3.59×10^(-6)),较高的Rb/Sr比值(3.31~70.53),表明其经历了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锡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锂辉石伟晶岩的形成时代为16~15Ma。结合矿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时代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本文认为翁波锂辉石伟晶岩的形成与喜马拉雅新生代平行造山带的伸展过程密切相关,并经历了岩浆结晶作用、熔流体相互作用与热液交代作用多阶段演化过程。翁波穹隆锂辉石伟晶岩是喜马拉雅西段特提斯喜马拉雅穹隆中首次发现的锂矿化点,也是目前在我国境内喜马拉雅造山带最西部的锂矿化点。这一发现展现了该区具有良好的稀有金属成矿潜力,极大地延伸了喜马拉雅锂成矿带的范围,反映出喜马拉雅造山带不同区域锂成矿机制的差异,表明南北向裂谷及特提斯喜马拉雅穹隆中的淡色花岗岩演化及稀有金属成矿作用值得多加关注,为今后喜马拉雅锂资源提供了新的勘查方向。
邢璐遥刘小驰李雪震赵向英胡方泱杨浩吴福元
关键词:稀有金属淡色花岗岩藏南拆离系
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初步研究
大兴安岭位于兴安一蒙古造山带的西部,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区内大面积的中生代火山岩,也是亚洲大陆东部中生代火成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兴安岭横跨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北缘两个构造域;同时,该区向东与辽西地区相邻,南...
张吉衡高山吴福元葛文春
关键词: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
文献传递
喜马拉雅造山带亚东地区锂辉石伟晶岩的识别及其地质特征分析
2025年
本研究聚焦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亚东地区首次发现的锂辉石伟晶岩原位露头,通过详细的野外考察、室内岩相学观察、全岩主微量分析以及同位素定年等方法,对该伟晶岩进行了系统研究。锂辉石伟晶岩脉近水平产出于告乌岩体北部的曲清塘附近,海拔在3650~3931m之间,出露宽度不等,大多锂辉石颜色以无色透明、灰白色为主,具有较好的柱状晶型,粒度整体变化较大,且未出现明显内部分带结构;矿物组成包括钠长石、正长石、石英、白云母以及锂辉石、透锂长石、绿柱石、锡石、铌钽铁矿等锂-铍-铌-钽-锡稀有金属矿物,其中锂辉石分布较不均匀,含量在2%~25%之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锂辉石伟晶岩具有高硅强过铝富碱、贫钙铁镁磷的特点,并表现出富集Rb、Cs、Ta、Hf,亏损Sr、Th、Eu、Ti等元素的特征,其中稀有金属元素Li、Rb、Cs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6017×10^(-6)、2517×10^(-6)和819×10^(-6);稀土元素呈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具明显负Eu异常的四分组效应,均表明亚东地区岩浆分异演化程度高。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亚东锂辉石伟晶岩独居石^(208)Pb/^(232)Th年龄可分为21Ma和18~17Ma两个阶段,在^(207)Pb/^(206)Pb-238 U/^(206)Pb的Tera-Wasserburg谐和图中获得锡石的下交点年龄为18~16Ma;不含锂辉石伟晶岩样品获得的独居石^(208)Pb/^(232)Th年龄均在22~21Ma之间。亚东地区锂辉石产状多样,存在粗大长柱状锂辉石与针状锂辉石。成矿伟晶岩的产出明显受藏南拆离系的控制,呈NW-SE向展布,与亚东剪切带延伸方向一致,沿亚东剪切带间断式出露,其形成过程与藏南拆离系的活动周期相一致,产出特征与琼嘉岗(普士拉)锂辉石伟晶岩和嘎波锂辉石伟晶岩等具有相似性,进一步反映了喜马拉雅带的锂成矿作用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亚东锂辉石伟晶岩的发现为喜马拉雅稀有金属成矿研究与锂资源勘
赵向英刘小驰邢璐遥李雪震赵俊兴胡方泱吴福元
关键词:喜马拉雅造山带藏南拆离系
花岗岩体系的失水熔融及其意义被引量:5
1993年
Q-Ab-Or-An-H_2O 系的相平衡关系表明,花岗岩体系的熔融作用遵循矿物相消失所制约的固-液相平衡规律.然而,天然花岗岩开放体系的熔融作用,其初熔液相成分、矿物相消失顺序、液相成分随熔融程度的变化以及残余固相的成分变化等,均与花岗岩封闭体系截然不同.天然花岗闪长岩块状样品的熔融实验表明,初熔液相并不相当于花岗闪长岩体系的低熔点成分,而是 SiO_2含量很低的玄武质液相.同时随着熔融程度的增加,液相成分向着安山质、英安质、流纹质演化,残余固相趋向于超酸性.这一实验结果对岩浆起源以及地壳深部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结构的研究可能有新的启示.
林强吴福元马瑞
关键词:花岗岩
吉林南部太古宙TTG岩类的深熔作用及深熔熔体的分凝聚集被引量:5
1998年
研究表明,吉林南部太古宙TTG岩类中的部分岩石发生了深熔作用。深熔作用发生于TTG岩类遭受高角闪相变质作用条件下,其温度为660~670℃,压力为0.6GPa左右。同时南北向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促进了TTG岩类的深熔作用,并为深熔熔体就位提供了主要空间。深熔岩浆分凝聚集结晶形成了淡色块状花岗岩类。发生深熔作用的TTG岩石和淡色块状花岗岩类中均有两个世代的矿物组合,第一世代矿物代表TTG岩石原有的矿物。
孙德有林强吴福元葛文春
关键词:太古宙花岗岩类深熔作用
大陆岩石圈地幔形成与演化研究的新进展被引量:8
2002年
研究大陆岩石圈地幔形成与演化的主要途径是利用岩石 地球化学探针研究幔源橄榄岩的年龄、组成及其演化 .目前多将岩石圈地幔划分为大洋型和克拉通型 ,并认识到 ,岩石圈地幔的矿物相、成分、年龄在垂向上具有分层性 ;根据研究资料 ,目前已提出了以熔体抽取为岩石圈地幔形成的主要方式 ,并通过交代、拆沉等过程使岩石圈地幔遭受改造 .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的成分主体上是饱满的 ,与其上的太古代地壳并不协调 ,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岩石圈拆沉和地幔置换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来解释岩石圈地幔成分的这种特点 .人们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然而 ,若要形成较为合理的解释 ,还需应用新技术 (如 ,Re/Os同位素技术 )做进一步的工作 .
任向文吴福元
关键词:大陆岩石圈地幔
大洋岛弧的前世今生被引量:23
2019年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板块的边界是地质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因而它们是当今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依据应力性质的不同,地球上板块的边界类型有扩张的洋中脊、汇聚的俯冲带和调节板块运动差异的转换断层三种。就汇聚型板块边界而言,它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洋-洋俯冲的大洋或洋内岛弧带(Intra-oceanic arc)、洋-陆俯冲的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带和陆-陆接触的大陆碰撞带三种。相对而言,大洋岛弧的研究程度最低。传统认为最典型的大洋岛弧——日本诸岛,已不再被认为是洋-洋俯冲的产物,因为已有研究显示它是从亚洲大陆裂解的碎块。根据目前的调查,现今的大洋岛弧主要集中在西太平洋地区,以太平洋与菲律宾板块间的Izu-Bonin-Mariana弧和太平洋-澳大利亚间的西南太平洋岛弧为代表。大洋岛弧研究的最重要问题是,洋洋之间如何产生了俯冲。目前多倾向于认为:大洋中的转换断层可使不同时代的大洋岩石圈相互接触,在这种情况下,较老的岩石圈由于冷却时间较长而密度相对较大,因而可下沉而俯冲到较年轻的岩石圈之下。这一模型也被誉为蛇绿岩形成的初始俯冲定律(Subduction Initial Rule,简称SIR)。但存在的问题是,目前全球还没发现有转换断层转变为俯冲带的实例。更何况,全球大洋中发育如此众多的转换断层,但为何只在西太平洋发育大洋岛弧?本文通过对资料的总结还发现,这些大洋岛弧基本都是从亚洲或者澳大利亚大陆东部边缘裂解的碎块,只是后期的弧后扩张作用使裂解的碎块发生强烈的改造,形成具有类似大洋岩石圈的特点。目前提出的洋-洋自发形成俯冲带的模型并没有理论基础,也没有实际地质事实的支持。但在加勒比海、斯科舍海和阿留申地区,大洋岛弧的出现与洋底高原诱发的俯冲带跃迁或俯冲极性反转有关。因此,板块构造理论中的
吴福元王建刚王建刚刘传周张畅刘通
关键词:弧后扩张蛇绿岩
缅甸翡翠形成时代和成因的锆石U-Pb年龄与Hf同位素制约被引量:15
2008年
缅甸翡翠(硬玉岩)以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出露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附近的构造位置著称.长期以来,由于研究区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加上经常出现局部的军事冲突,该地翡翠成因及其动力学意义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利用激光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配有激光器的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仪(LA-MC-ICPMS)对市场筛选收集到的一块缅甸翡翠玉器中的锆石进行了微量元素组成、U-Pb年龄和Hf同位素的原位测试.该锆石的CL图像显示典型的变质锆石特点,且其内部含有硬玉和绿辉石等矿物包裹体.对其中16颗锆石进行的75次激光原位U-Pb测定获得的年龄为(158±2)Ma.尽管这些锆石的重稀土元素(HREE)明显富集,表现出与其他类型锆石相同的特点,但它没有明显的Eu异常而与其他岩浆锆石有所不同.锆石176Hf/177Hf比值变化范围为0.282976~0.283122,其平均值为(0.283066±7),相对应的εHf(t)为(13.8±0.3)(n=75).上述新的证据显示,缅甸宝石级翡翠主体形成于晚侏罗世,是大洋板块俯冲情形下释放出的流体与地幔楔相互作用的产物,与印度和欧亚板块的陆-陆碰撞无关.
丘志力吴福元杨树锋朱敏孙金凤杨萍
关键词:HF同位素U-PB年龄锆石缅甸翡翠
共2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