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丹江
- 作品数:13 被引量:56H指数:5
-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继发于CTD的TP序贯维持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继发于结缔组织疾病(CTD)血小板减少症(TP)序贯维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6例继发于CTD的重症TP患者,给予利妥昔单抗100mg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4周;动态观察血常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CD3+、CD19+CD20+淋巴细胞数,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lgM、IgA)水平。治疗有效患者序贯给予每6个月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100mg行维持治疗,通过长期随访评价维持治疗有效性。结果治疗后7例(43.75%)达完全缓解(CR),4例(25.00%)达有效(R),总有效率为68.75%,5例(31.25%)无效(NR)。患者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及CD3+淋巴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19+CD20+淋巴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并达到清除水平。11例治疗有效患者接受了维持治疗,CR的7例患者均未复发,4例R患者中有2例在维持治疗期间获得CR,1例维持R,1例复发。4例发生轻度输液反应,1例发生肺炎,抗感染治疗后治愈。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继发于CTD的TP安全有效,而对治疗有效的患者序贯维持治疗能有效减少复发。
- 王吉刚周凡刘彦琴刘景华白颖徐宪平董援利孟广晗佟丹江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结缔组织疾病利妥昔单抗
- miR-146a在慢性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miR-146a在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血液科收治的ITP患者35例,选取同期健康者3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研究对象miR-146a在PBMC和血清中表达量的差异;比较2组血小板计数(PLT)、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的差异;并对ITP患者PBMC中miR-146a的表达量与血清中miR-146a的表达量、PLT、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ITP组PBMC中miR-146a的表达量和血清中miR-146a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071±0.004)%∶(0.089±0.008)%,(1.549±0.412)%∶(4.485±0.396)%,均P<0.01]。ITP组外周血中的PLT和Treg显著低于对照组,而IFN-γ、TNF-α、IL-2、Th22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ITP患者PBMC中miR-146a的表达量与血清中miR-146a的表达量、PLT、Treg呈正相关,与IFN-γ、TNF-α、IL-2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ITP患者PBMC中miR-146a的表达量降低,IFN-γ、TNF-α、IL-2、Th22升高。ITP患者PBMC中miR-146a表达与血清中miR-146a的表达量、PLT、Treg呈正相关,与IFN-γ、TNF-α、IL-2呈负相关。
- 佟丹江周凡刘彦琴白颖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MIR-146A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免疫抑制剂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约50%~75%的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美罗华(利妥昔单抗)是一种人鼠嵌合的抗CD20单克隆抗体,国外文献报道其治疗SLE脑病安全有效,但所用剂量较大。近来我们采用小剂量美罗华治疗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获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刘彦琴马丛丛白颖佟丹江孟广晗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利妥昔单抗肌酐
- 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
- 吴泽来周凡刘彦琴王吉刚刘景华佟丹江孟广晗张美玉李敏燕
- 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5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
- 吴泽来周凡刘彦琴王吉刚刘景华佟丹江孟广晗张美玉李敏燕
- 叶酸预防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并发黏膜损害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3年
- 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已成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巩固强化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方案之一(hyperCVAD的B方案)。HD-MTX的最主要毒副作用是消化道黏膜损伤,因此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感染概率,造成患者依从性差,阻碍化疗的顺利进行。我们从2005年开始在HD-MTX化疗前给患者预防性口服叶酸片,明显降低了患者发生消化道黏膜损伤的概率及程度,现报告如下。
- 白颖刘彦琴佟丹江
- 关键词:口腔黏膜甲氨蝶呤叶酸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20
- 2016年
- 目的分析总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36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21%患者为Ⅲ~Ⅳ期;34.56%患者有B症状;ECOG评分2~4分者占27.21%;IPI中高危者(3~5分)占27.94%;脾肿大者14例,乙型肝炎(乙肝)病史22例,肝肿大者5例。结外起病占44.12%。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的占42.65%。结外器官受累占63.97%,其中胃肠道受累占29.41%。72例患者有贫血,多数患者血小板、白细胞、淋巴细胞均有所降低。结论 DLBCL以中年男性多见,发病年龄多为中老年人,患者的消化系统容易受累,血液指标多有改变,肝肾功能常降低。
- 佟丹江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流行病学
- 伴有TET2基因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应用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疗效观察
- 吴泽来周凡刘彦琴王吉刚刘景华董援利徐宪平佟丹江孟广晗张美玉李敏燕
- 血浆疗法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初发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通过研究初发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临床资料,提高对TTP,的认识,并初步评价血浆疗法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初发获得性TTP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观察血浆疗法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反应及转归。结果6例获得性TTP患者中,4例有诱发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异常、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初诊时仅1例表现为典型“五联”征,5例表现为“三联”征;5例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升高,6例均检出破碎红细胞,其中1例同时检出小球形红细胞;6例初诊时乳酸脱氢酶均升高,4例总胆红素升高,但仅1例肌酐升高。6例患者均接受了血浆疗法(血浆置换和/或血浆输注)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mg每周1次,连用4次)的治疗。结果6例患者均达完全缓解,中位随访12月(6~18月),6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TTP早期诊断依赖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血浆疗法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治疗初发获得性TTP.
- 王吉刚周凡刘彦琴刘景华白颖张海婷孟广晗佟丹江李敏燕
-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疗法利妥昔单抗
- 血浆疗法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初发获得性TTP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血浆疗法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初发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初发获得性TTP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观察血浆疗法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反应及转归。结果本组6例获得性TTP患者中,4例有诱发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异常、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初诊时仅1例表现为典型"五联"征,5例表现为"三联"征;5例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升高,6例均检出破碎红细胞,其中,1例同时检出小球形红细胞;6例初诊时乳酸脱氢酶均升高,4例总胆红素升高,但仅1例肌酐升高。6例患者均接受了血浆疗法(血浆置换或/和血浆输注)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 mg每周1次,连用4次)治疗,结果 6例患者均达CR,中位随访12(6~18)个月,6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TTP早期诊断依赖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血浆疗法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治疗初发获得性TTP。
- 王吉刚周凡刘彦琴刘景华白颖张海婷孟广晗佟丹江李敏燕
-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