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比卡因脂质体肋间神经阻滞对成人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布比卡因脂质体(LB)肋间神经阻滞(INB)对成人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拟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120例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266 mg LB 20 mL+氯化钠注射液10 mL,INB)和对照组(0.5%布比卡因30 mL,INB),每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胸腔镜手术治疗。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观察2组术后镇痛效果差异性,比较2组患者额外镇痛情况、不良反应及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术后12 h较术后4 h活动状态NRS评分呈明显上升趋势,术后48 h较术后12 h活动状态NRS评分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4、12、24和48 h的活动状态和静息状态NRS评分显著降低(P<0.05),术后24 h内追加镇痛率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按压次数显著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镇痛满意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LB结合INB用于成人胸腔镜手术能够发挥较为长效的术后镇痛效果,降低追加镇痛率和PCIA按压次数,不良反应较小,患者总体满意度高。 岳咚霖 马行军 蔡宁 刘家振关键词:肋间神经阻滞 胸腔镜手术 镇痛 瑞马唑仑对小儿术前镇静的半数有效剂量分析 2025年 目的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确定瑞马唑仑用于1~6岁患儿术前镇静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23年1-7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择期行全身麻醉下短小手术(手术时间≤1 h)的小儿患者。纳入标准为:年龄1~6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健康状况分级Ⅰ-Ⅱ级,术前父母分离焦虑量表(PSAS)评分≥3分。术前静脉注射瑞马唑仑并对镇静效果进行评估,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确定其ED50,首例初始剂量设置为0.10 mg/kg,剂量梯度设置为0.02 mg/kg,当患儿镇静评分≥2分、术前PSAS评分<3分且麻醉诱导时面罩接受程度评分为4分时认定镇静成功(阳性,纳入阳性组),后一例患儿在前一例患儿用药量的基础上减少0.02 mg/kg,当任何一个指标评分达不到设定标准时则认定镇静失败(阴性,纳入阴性组),后一例患儿在前一例患儿用药量基础上增加0.02 mg/kg,当连续有7个阳性、阴性拐点交替显现后结束研究。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Probit)法确定瑞马唑仑术前镇静剂量的ED50、ED95及95%可信区间(CI)。记录患儿手术结束后的麻醉苏醒时间及麻醉期间气道痉挛、呼吸抑制、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患儿23例,其中阳性组13例,阴性组10例。所有患儿镇静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患儿术前父母分离焦虑程度降低,麻醉诱导时面罩接受程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静评分及麻醉清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马唑仑用于1~6岁患儿术前镇静的ED50为0.051 mg/kg(95%CI 0.033~0.065 mg/kg),ED95为0.077 mg/kg(95%CI 0.064~0.161 mg/kg)。所有患儿麻醉期间均未出现气道痉挛、呼吸抑制、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瑞马唑仑静脉注射用于1~6岁患儿术前镇静的ED50为0.051 mg/kg(95%CI 0.033~0.065 mg/kg),� 吴美潮 杨芳芳 代晨旭 马行军 蔡宁关键词:患儿 剂量-效应关系 超声引导下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复合肩胛上神经阻滞对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患者镇痛效果及血流动力学影响 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复合肩胛上神经阻滞对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患者的镇痛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7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进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下肩胛上神经阻滞进行麻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采用右美托咪定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镇痛及镇静效果、术后恢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6、12 h,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amasay及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恶心呕吐、咽喉疼痛、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复合肩胛上神经阻滞进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的镇痛效果较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低,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马行军 钮勇 吴美潮 李真 代晨旭 凡小庆关键词:超声引导 肩胛上神经阻滞 血流动力学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应用镇痛指数指导多模式镇痛方案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中应用镇痛指数(PTi)指导多模式镇痛的麻醉效果,分析其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阜阳市人民医院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髋关节置换术,按术中采用镇痛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术中予以常规镇痛方案,试验组(50例)术中予以PTi指导下的多模式镇痛方案,比较两组麻醉镇痛效果、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炎性因子、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髋关节功能及镇痛药物应用情况。结果试验组麻醉镇痛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6.00%(48/50)比82.00%(4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P<0.05)。试验组手术开始、手术开始30 min、手术结束时平均动脉压、心率(HR)波动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1、3 d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24、48、72 h静息、活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6周Harris问卷总分高于对照组[(85.93±3.22)分比(75.19±4.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丙泊酚、舒芬太尼用量及术后追加镇痛药物次数少于对照组[(430.61±20.09)mg比(475.58±23.17)mg、(33.24±8.11)μg比(42.90±9.64)μg、(1.54±0.31)次比(2.07±0.4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0%(1/50)比14.00%(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手术中应用PTi指导下的多模式镇痛临床效果确切,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减轻术后炎性反应、疼痛程度,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岳咚霖 蔡宁 马行军 代晨旭 张伟关键词:老年人 瑞马唑仑与艾司氯胺酮用于小儿术前镇静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对比 被引量:11 2023年 目的通过对比瑞马唑仑与艾司氯胺酮用于小儿术前镇静的临床效果,明确瑞马唑仑用于小儿术前镇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3月择期全麻下行双侧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手术的1~4岁患儿61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瑞马唑仑组(R组)30例,艾司氯胺酮组(S组)31例。R组静脉应用瑞马唑仑0.2mg/kg进行术前镇静,S组静脉应用艾司氯胺酮0.5mg/kg进行术前镇静。记录两组患儿镇静后PSAS评分,生命体征(MAP、SpO2、HR),镇静评分,诱导时面罩接受程度评分,镇静起效时间、术后苏醒时间,诱导后MAP、HR,苏醒后Ramsay镇静评分,麻醉期间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麻醉苏醒期躁动(EA),术后不良反应(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术后第7天、第14天术后不良行为改变(NPOBCs)发生。结果两组患儿镇静后PSAS评分,镇静评分,诱导时面罩接受程度评分,诱导后MAP、HR,苏醒后Ramsay镇静评分,麻醉诱导丙泊酚用量,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术后第7d、第14d术后不良行为改变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对比,R组镇静起效时间略长,麻醉苏醒时间短,麻醉维持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多(P<0.05)。与镇静前对比,R组镇静后MAP、SpO2、HR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镇静后MAP、H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pO2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0.5mg/kg艾司氯胺酮相比,静脉注射0.2mg/kg瑞马唑仑用于1~4岁小儿术前镇静起效时间略长,苏醒时间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 吴美潮 杨芳芳 马行军 蔡宁关键词:儿童 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骨折固定术患儿苏醒期躁动的预防效果 2025年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骨折固定术患儿苏醒期躁动的预防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选择阜阳市人民医院2023年3月至2024年8月择期行肱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的患儿82例,年龄3~6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简单随机法将患儿分为艾司氯胺酮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1例。E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3 mg/kg,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两组患儿全麻诱导和术中麻醉维持方法相同,术毕停药并将患儿转运至麻醉恢复室。主要观察指标: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采用苏醒期躁动评估量表进行评价。次要观察指标:麻醉诱导时面罩接受程度,苏醒期丙泊酚使用情况,患儿苏醒时及术后2、6 h时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量表(CHEOPS评分)评分,苏醒期补救镇痛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E组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降低[38%(15/39)比15%(6/40)],苏醒期丙泊酚使用率降低,麻醉诱导时面罩接受程度较高,各时点CHEOPS评分和苏醒期补救镇痛率降低(P<0.05)。2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应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可降低骨折固定术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风险,提高患儿恢复质量,且安全性高。 杨芳芳 吴美潮 赵亮 王秋锋 代晨旭 马行军 蔡宁关键词:氯胺酮 儿童 骨折固定术 老年膝关节置换患者最优麻醉方案选择及对膝关节功能、术后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讨老年膝关节置换患者最优麻醉方案选择及对膝关节功能、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因膝关节骨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接受择期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老年患者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采用收肌管阻滞(ACB)+膝关节囊后间隙(IPACK)阻滞镇痛,30例]和对照组(采用股神经阻滞镇痛,38例),记录术后2、12、24、48、72 h两组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疼痛数字分级法(NRS)评分,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于术后24、48及72 h对患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于麻醉诱导前(T0)、术毕后1 d(T1)、术后3 d(T2)、术后7 d(T3)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定其认知功能,比较两组术后镇痛补救率,观察并记录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结果研究组术后2、12、24 h静息、活动状态下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术后24、48、72 h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T0、T3 MMSE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T1、T2 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术后镇痛补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最优麻醉方案ACB+IPACK能有效降低老年膝关节置换患者NRS评分,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和认知功能,减少镇痛补救次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可有效缩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 李真 蔡宁 马行军 陈慧娟 官双双 唐朝亮关键词:膝关节置换 膝关节功能 术后疼痛 两种不同入路髂筋膜间隙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镇痛效果 被引量:11 2022年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垂直和水平腹股沟入路行髂筋膜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镇痛效果。方法选取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6例,分为垂直组与水平组,垂直组44例采用垂直腹股沟入路,水平组42例采用水平腹股沟入路。随后记录并比较术后不同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静脉自控镇痛(PCIA)中舒芬太尼总使用剂量、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术后24 h麻醉满意度评分。结果垂直组术后4、8、12、24 h VAS均显著低于水平组(P<0.001),且垂直组术后PCIA中总舒芬太尼使用量显著低于水平组(P<0.05)。而垂直组术后24 h患者麻醉满意度明显高于水平组(P<0.001)。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水平腹股沟入路,超声引导下的垂直腹股沟入路行髂筋膜阻滞可提供更好的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且有助于减少术后舒芬太尼使用量,提高患者麻醉满意度,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马行军 陈慧娟 王小锋 蔡宁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 竖脊肌平面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腰椎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 2025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腰椎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87例老年腰椎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4)和研究组(n=43)。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ESPB复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的手术及麻醉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疼痛评分、睡眠质量、镇痛泵使用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丙泊酚用量、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插管时、插管后及拔管时,研究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麻醉诱导前和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不同时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按压次数及药物消耗量少于对照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腰椎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ESPB复合全身麻醉能有效提高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术后镇痛,提高睡眠质量,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杨康 马行军 官双双 蔡宁关键词:腰椎手术 老年 全身麻醉 超声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困难气道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分析超声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困难气道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行全麻气管插管改良腭咽成形术的8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为困难气道分为困难喉镜组(26例)和非困难喉镜组(54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及常规测量数据、超声测量数据、上下唇咬合实验、改良Mallampanti气道分级预测困难喉镜暴露情况。结果非困难喉镜组正中位舌骨到皮肤距离、前联合到皮肤距离短于困难喉镜组,颏舌骨肌长度长于困难喉镜组(P<0.05)。困难喉镜组改良Mallampanti气道分级Ⅲ级患者占比(57.69%,15/26)高于非困难喉镜组(24.07%,13/54)(P<0.05)。结论超声和改良Mallampanti气道分级均可有效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困难气道进行评估,其中超声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困难气道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联合改良Mallampanti气道分级可提高预测困难气道的准确性。 邓海波 梁东锋 马行军 蔡宁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超声 困难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