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宁
- 作品数:38 被引量:185H指数:9
- 供职机构:阜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腰方肌阻滞QLB复合全身麻醉对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围术期麻醉药物用量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21年
- 手术切除是目前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其创伤较大,术后剧烈疼痛,可激活炎症反应并抑制细胞免疫功能,同时围术期麻醉药物的使用也会影响免疫功能,不利于术后恢复[1]。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为区域神经阻滞方式之一,被成功应用于腹部手术的术后镇痛中[2]。本研究拟探讨QLB复合全身麻醉对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围术期麻醉用量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官双双蔡宁李慧慧于江涛
- 关键词:肝切除免疫抑制
- 超声下两种颈内静脉置管法的比较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超声下比较两种路径颈内静脉置管方法的准确性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寻找更安全、可靠的颈内静脉穿刺路径。方法选择需行颈内静脉穿刺患者60例,随机分为传统中路法穿刺组(A组,n=30)与颈内静脉搏动点法穿刺组(B组,n=30)。观察颈总动脉直径(D1)、颈内静脉直径(D2)、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重叠覆盖率、穿刺路径距颈内静脉中心距离(D3)、穿刺路径距颈总动脉外侧距离(D4)及可能触及颈总动脉例数。结果与A组比较,B组D3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D4明显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搏动点法行颈内静脉穿刺更准确,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吴振武林松官双双蔡宁许卫兵
- 关键词:颈内静脉置管超声并发症
- 瑞马唑仑与艾司氯胺酮用于小儿术前镇静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对比被引量:11
- 2023年
- 目的通过对比瑞马唑仑与艾司氯胺酮用于小儿术前镇静的临床效果,明确瑞马唑仑用于小儿术前镇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3月择期全麻下行双侧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手术的1~4岁患儿61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瑞马唑仑组(R组)30例,艾司氯胺酮组(S组)31例。R组静脉应用瑞马唑仑0.2mg/kg进行术前镇静,S组静脉应用艾司氯胺酮0.5mg/kg进行术前镇静。记录两组患儿镇静后PSAS评分,生命体征(MAP、SpO2、HR),镇静评分,诱导时面罩接受程度评分,镇静起效时间、术后苏醒时间,诱导后MAP、HR,苏醒后Ramsay镇静评分,麻醉期间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麻醉苏醒期躁动(EA),术后不良反应(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术后第7天、第14天术后不良行为改变(NPOBCs)发生。结果两组患儿镇静后PSAS评分,镇静评分,诱导时面罩接受程度评分,诱导后MAP、HR,苏醒后Ramsay镇静评分,麻醉诱导丙泊酚用量,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术后第7d、第14d术后不良行为改变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对比,R组镇静起效时间略长,麻醉苏醒时间短,麻醉维持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多(P<0.05)。与镇静前对比,R组镇静后MAP、SpO2、HR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镇静后MAP、H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pO2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0.5mg/kg艾司氯胺酮相比,静脉注射0.2mg/kg瑞马唑仑用于1~4岁小儿术前镇静起效时间略长,苏醒时间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
- 吴美潮杨芳芳马行军蔡宁
- 关键词:儿童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老年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老年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所有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行收肌管阻滞,观察组患者采用0.75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0.25%罗哌卡因,对照组患者采用1.0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0.25%罗哌卡因,术中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毕行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阻滞前后血流动力学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情况和镇静程度;记录术后48 h内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按压次数、肌力恢复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 h,观察组患者的SpO_(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R、MAP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和48 h,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Ramsa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Ⅱ、Ⅲ级肌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内,两组患者PCIA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呼吸抑制和镇静过度等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恶心呕吐、低血压和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1.0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比较,0.75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0.25%罗哌卡因对患者SpO_(2)的影响更小,可缩短术后肌力恢复时间,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张伟蔡宁李元海王秋锋
-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罗哌卡因镇痛
- 布比卡因脂质体肋间神经阻滞对成人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布比卡因脂质体(LB)肋间神经阻滞(INB)对成人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拟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120例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266 mg LB 20 mL+氯化钠注射液10 mL,INB)和对照组(0.5%布比卡因30 mL,INB),每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胸腔镜手术治疗。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观察2组术后镇痛效果差异性,比较2组患者额外镇痛情况、不良反应及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术后12 h较术后4 h活动状态NRS评分呈明显上升趋势,术后48 h较术后12 h活动状态NRS评分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4、12、24和48 h的活动状态和静息状态NRS评分显著降低(P<0.05),术后24 h内追加镇痛率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按压次数显著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镇痛满意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LB结合INB用于成人胸腔镜手术能够发挥较为长效的术后镇痛效果,降低追加镇痛率和PCIA按压次数,不良反应较小,患者总体满意度高。
- 岳咚霖马行军蔡宁刘家振
- 关键词:肋间神经阻滞胸腔镜手术镇痛
- 电子喉镜及配套异物钳在三通喉罩麻醉下支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三通喉罩通气及电子喉镜检查在支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实施支气管异物取出的患者4例,年龄1~38岁。在快速诱导麻醉下实施三通喉罩插入。插入成功后,三通喉罩的标准端口连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从三通喉罩另一带有密封胶帽端口置入电子喉镜,经声门进入气管、支气管,实施气管异物取出术。结果 4例一次手术成功,无窒息、气管支气管壁损伤、气胸等并发症出现,无死亡病例。结论电子喉镜取支气管异物,具有明视、放大等特点。三通喉罩麻醉,成功地解决了手术和麻醉共用一个通道,呼吸管理困难的难题,使术者可以从容细致操作,提高了异物取出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 乔宇光蔡宁
- 关键词:电子喉镜喉罩气管异物
- 控制性降压对全膝关节置换术血液丢失及骨水泥渗透厚度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比较控制性降压和止血带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液丢失情况及骨水泥渗透厚度。方法 回顾性收集蚌埠医学院附属阜阳医院(阜阳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气静复合麻醉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68例。按照术中止血方式不同,分为控制性降压组和止血带组,控制性降压组61例,其中男17例,女44例;年龄55~80岁,平均(67.26±5.56)岁。止血带组107例,其中男28例,女79例;年龄55~80岁,平均(67.70±5.8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以及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红细胞压积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血液丢失方面数据、手术时长、胫骨假体周围骨水泥渗透厚度的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时长、显性失血量、胫骨假体周围骨水泥渗透厚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红蛋白下降量、红细胞压积下降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与术中使用止血带相比,使用控制性降压可降低患者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且不增加手术时长,不影响胫骨假体周围骨水泥渗透厚度。
- 李兴龙刘家伟程建军丁亚蔡宁于海洋王宏亮
-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控制性降压止血带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困难气管插管预测模型的构建
- 2023年
- 目的构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困难气管插管预测模型。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并存OSAHS的全麻手术患者324例为建模组,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并存OSAHS的全麻手术患者175例作为验证组。建模组根据是否发生困难气管插管将患者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使用R 4.2.1软件绘制风险列线图以及校准曲线;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预测准确性。结果BMI、气道矢状向和水平向最小横截面积、下颌距离是OSAHS患者困难气管插管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预测模型:Logit P=33.726+1.411×BMI评分-0.014×气道矢状向最小横截面积-0.013×气道水平向最小横截面积-0.312×下颌距离。建模组ROC曲线下面积0.846,约登指数0.585,灵敏度0.831,特异度0.755,准确度0.889(Hosmer-Lemeshow检验χ^(2)=9.24,P=0.322);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0.802,约登指数0.545,灵敏度0.636,特异度0.908,准确度0.893(Hosmer-Lemeshow检验χ^(2)=10.24,P=0.287)。结论基于BMI、气道矢状向和水平向最小横截面积、下颌距离构建的预测模型,对OSAHS患者困难气管插管风险的预测价值较高。
- 李俊青蔡宁梁东锋吴迪陈光洪袁浩
-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插管法气管内
- 瑞马唑仑对小儿术前镇静的半数有效剂量分析
- 2025年
- 目的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确定瑞马唑仑用于1~6岁患儿术前镇静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23年1-7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择期行全身麻醉下短小手术(手术时间≤1 h)的小儿患者。纳入标准为:年龄1~6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健康状况分级Ⅰ-Ⅱ级,术前父母分离焦虑量表(PSAS)评分≥3分。术前静脉注射瑞马唑仑并对镇静效果进行评估,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确定其ED50,首例初始剂量设置为0.10 mg/kg,剂量梯度设置为0.02 mg/kg,当患儿镇静评分≥2分、术前PSAS评分<3分且麻醉诱导时面罩接受程度评分为4分时认定镇静成功(阳性,纳入阳性组),后一例患儿在前一例患儿用药量的基础上减少0.02 mg/kg,当任何一个指标评分达不到设定标准时则认定镇静失败(阴性,纳入阴性组),后一例患儿在前一例患儿用药量基础上增加0.02 mg/kg,当连续有7个阳性、阴性拐点交替显现后结束研究。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Probit)法确定瑞马唑仑术前镇静剂量的ED50、ED95及95%可信区间(CI)。记录患儿手术结束后的麻醉苏醒时间及麻醉期间气道痉挛、呼吸抑制、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患儿23例,其中阳性组13例,阴性组10例。所有患儿镇静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患儿术前父母分离焦虑程度降低,麻醉诱导时面罩接受程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静评分及麻醉清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马唑仑用于1~6岁患儿术前镇静的ED50为0.051 mg/kg(95%CI 0.033~0.065 mg/kg),ED95为0.077 mg/kg(95%CI 0.064~0.161 mg/kg)。所有患儿麻醉期间均未出现气道痉挛、呼吸抑制、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瑞马唑仑静脉注射用于1~6岁患儿术前镇静的ED50为0.051 mg/kg(95%CI 0.033~0.065 mg/kg),�
- 吴美潮杨芳芳代晨旭马行军蔡宁
- 关键词:患儿剂量-效应关系
- 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在老年LC患者全麻气管插管中的麻醉效果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在老年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患者全麻气管插管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LC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麻醉诱导中,采用0.4μg/(kg·h)舒芬太尼的患者21例为A组;采用0.5μg/(kg·h)舒芬太尼的患者25例为B组;采用0.6μg/(kg·h)舒芬太尼的患者34例为C组,比较3组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麻醉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差异。结果麻醉诱导前,3组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A)水平、心率、平均动脉压、脑电双频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气管插管后1 min及气管插管后3 min,A组AD及NA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C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脑电双频指数均显著低于麻醉诱导前及A组和B组(P<0.05),B组气管插管后1 min及气管插管后3 min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脑电双频指数变化值显著低于A组(P<0.05),C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呼吸睁眼时间显著长于其他两组(P<0.05),C组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在老年LC患者全麻气管插管中,采取0.5μg/(kg·h)的舒芬太尼,可以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对于临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
- 孙朝亚李锐蔡宁
- 关键词: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舒芬太尼血流动力学麻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