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小伟
-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常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14年常德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了解常德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评价人群麻疹疫苗免疫状况,为制定免疫策略和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随机抽取的常德市健康人群共1100人血清进行麻疹Ig G抗体检测。结果 2014年常德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5.82%,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GMC)为843.48毫国际单位/毫升(m IU/m L)。不同年龄组间麻疹抗体阳性率、GM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61.17,F=18.57;P均〈0.05)。男女性别麻疹抗体阳性率、GM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妇与新生儿麻疹抗体阳性率、GM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常德市麻疹抗体水平总体较高,为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建议对初、高中、大中专院校学生、育龄妇女、以及20~34岁成人等重点人群开展麻疹类疫苗接种,提高并维持全人群较高的麻疹抗体水平。
- 蒋小伟熊衍广何卫军聂俊雄
- 关键词:麻疹抗体水平
- 常德市甲型H1N1流感感染状况血清学调查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掌握常德市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甲型H1N1流感动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共抽取225人进行血清学调查。结果 2010年1月、4月、8月共采集血清标本675份,血清抗体滴度阳性为208份,阳性率为30.81%,三次血清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P>0.05)。三次调查城市人群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农村;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不同,第一次调查6岁~组阳性率最高位46.81%,第二、三次调查,均为16岁~组最高,分别为57.78%、40.00%,60岁以上人群每次调查感染率均较低。接种过季节性流感疫苗及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人群其甲流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未接种人群。结论常德市2010年甲流病毒未发生变异,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甲型H1N1流感的免疫屏障,能有效遏制甲型H1N1流感爆发流行。
- 熊慧娟华伟湘蒋小伟曾凡权汪栋
-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病毒
- 2009年常德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分析2009年常德市手足口病(HFMD)疫情的特点,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2009年常德市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实验室监测分析。结果 2009年常德市共报告HFMD病例4 785例,发病率为83.63/10万,其中重症病例12例,无死亡病例。发病时间主要在3-7月份,发病年龄以0-5岁儿童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71:1);疫情以散发为主,局部地区高发。病原学检测提示,2009年全市以柯萨奇病毒(CoxA16)为主(47.37%),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占22.41%,其他肠道病毒占31.03%。疱疹液中肠道病毒检出率(87.50%)最高,其次为肛拭子(60.78%)。结论手足口病的发生存在明显季节、地区、性别、年龄差异,5岁以内婴幼儿是常德市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重点,开展广泛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对控制手足口病疫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刘素念蒋小伟郭志忠谢朝梅
- 关键词:手足口病EV71流行病学
- 2006-2016年常德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了解常德市2006-2016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常德市2006-2016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6年常德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7 162例,平均年报告发病率为11.32/10万,发病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季节分布呈双峰特点,主高峰为4~7月,次高峰为11月至次年1月;高发年龄为3~14岁,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75:1;病例数最多的职业为学生,占总病例数的56.65%;全市各区县年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81.42,P<0.001)。结论适时调整免疫策略,落实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强化腮腺炎疫苗接种,通过落实综合性措施达到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目的。
- 蒋小伟辜宏胜何卫军聂俊雄
-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
- 常德市2004~2008年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分析常德市2004~2008年狂犬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常德市2004~2008年狂犬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常德市2004~2008年共报告狂犬病11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38/10万;死亡116例,病死率100%;常年散发,夏、秋季(占46.55%)较多;农民和学生(占88.79%)为主要发病人群;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2.2:1),35~74岁年龄组发病较多(占73.28%);暴露后患者接受狂犬疫苗注射占8.62%(10/116),全程免疫仅有5例,占4.31%(5/116),无一例及时注射抗狂犬病毒免疫血清或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结论加强犬类动物的管理,提高犬只免疫率,从源头上控制狂犬病毒的传播;将农民、学生和儿童作为狂犬病防制的重点人群,普及群众的狂犬病防治知识,规范暴露后人群的伤口处理,提高免疫率和免疫成功率,降低发病率。
- 蒋小伟曾凡权华伟湘熊伯华
- 关键词:狂犬病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