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坤爱

作品数:19 被引量:80H指数:6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水稻
  • 7篇种质
  • 6篇稻种
  • 4篇栽培
  • 4篇种质资源
  • 3篇育种
  • 3篇杂交
  • 3篇栽培稻
  • 3篇粳稻
  • 3篇枯病
  • 2篇野生
  • 2篇野生稻
  • 2篇深水稻
  • 2篇纹枯病
  • 2篇粳型
  • 2篇抗性
  • 2篇化感
  • 2篇化感作用
  • 1篇稻瘟
  • 1篇稻瘟病

机构

  • 17篇广西农业科学...
  • 2篇广西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农业大学
  • 1篇延安大学

作者

  • 19篇黎坤爱
  • 18篇梁耀懋
  • 12篇陆岗
  • 6篇李丹婷
  • 3篇王象坤
  • 3篇赵艳红
  • 3篇何聪
  • 2篇朱汝财
  • 2篇梁云涛
  • 2篇卢玉娥
  • 2篇农保选
  • 2篇秦学毅
  • 2篇彭懿紫
  • 1篇李文信
  • 1篇庞雯
  • 1篇李清标
  • 1篇何海旺
  • 1篇宋文学
  • 1篇李维科
  • 1篇黄勇

传媒

  • 9篇西南农业学报
  • 3篇广西农业科学
  • 2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广西农业生物...
  • 1篇广西植保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第一届全国野...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 2篇1993
  • 1篇199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稻化感品种生理生化特性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以莴苣为受体,于3叶期、6叶期、8叶期和成熟期对15个水稻化感品种的化感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叶期水稻化感品种对莴苣根长和苗高的抑制效果最明显,化感作用表现最强;在6叶期,对具强化感作用水稻品种HG1和HG2不同部位取样测定,表明不同部位对莴苣根长和苗高的抑制效果不同,依次是:叶>茎>根。6叶期,对不同化感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以及受体稗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进行测定,表现为:水稻化感品种PAL活性与其抑制杂草效果密切相关;水稻化感物质可降低受体稗草体内SOD活性,水稻化感抑制作用越强,其受体稗草体内SOD活性越低。
赵艳红梁耀懋彭懿紫黎坤爱何海旺
关键词:水稻化感作用生育期酶活性
广西稻种系统分类研究──Ⅱ广西稻种酯酶同工酶分析被引量:9
1994年
对1190份广西稻种作EST同工酶分析,共出现47种酶谱14条酶带,表明其遗传多样性。这在稻种分类和利用研究上有重要地位和意义。广西稻种主酶谱是15811A和1234α6810A;酶带中4α出现较多,而西南亚及其他地区品种中出现较多的13A及4A则出现较少;粳稻比籼稻更具酶的多样性,且有16个粳稻红米品种出现普遍野生稻特有的14A,显示出广西稻种的特色。分析结果表明,籼粳有明显的特征酶带,可兹区分为两个亚种;早稻与晚稻、粘稻与糯稻之间则无明显的特征带可兹区别,他们的分类地位应在籼粳亚种之下;光壳稻均具有粳稻特征带,应属粳亚种。品种类群谱型的聚类分析显示光壳稻与普通粳稻有一定距离,籼糯、陆籼和深水稻与早晚籼之间的距离较大,可利用其中的优良种质作杂交亲本以拓宽育种的遗传基础。
梁耀懋黎坤爱陆岗何聪黄宇红才宏伟王象坤
关键词:水稻酯酶
广西稻种系统分类研究Ⅳ.亚洲栽培稻分类系统的探讨
1996年
以前人特别是丁颖五级分类法为基础,运用形态指数法、同工酶分析、光温生态试验、亲和力测定等综合分析法,探讨亚洲栽培稻系统分类中的若干重要的、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及修改意见:(1)以形态学、生化学、生态学和亲和力综合分析结果为依据,把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粳两亚种是合理的;(2)把早中季稻群和晚季稻群改为钝感光稻群和感光稻群,既反映本质,又更具实用性;(3)深水稻应与水、陆稻具同等的分类地位。
梁耀懋黎坤爱陆岗
关键词:亚洲栽培稻水稻
栽野稻杂交F_1的进化遗传被引量:3
1997年
用籼粳稻分别与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杂交,观察杂交F1籼粳性状的表现情况。据此分析认为,普通野生稻存在某些形质的籼粳分化现象,但分化是局部的,就总体来说,普野仍属非籼非粳的“中性型”;从籼或粳与普野杂交有较高的杂交结实率和相似的亲缘关系看,籼稻和粳稻的起源应是平行的,粳稻并非从籼稻而来,籼粳稻可能分别直接来源于不同地理生态型的普通野生稻。
梁耀懋陆岗黎坤爱梁云涛
关键词:栽培稻普通野生稻水稻
广西稻种系统分类研究——Ⅲ、广西稻种的光温生态特性及分类被引量:2
1993年
利用纬度相近而海拔差异大的两个试点,辅以短日照处理作光温反应试验,基本弄清了广西稻种的感光性、感温性和短日高温生育性及光温反应型,据此可在籼粳两亚种之下划分为钝感光和感光两大生态群,以取代按种植季节区分早中晚稻的方法,使分类更确切和便于比较应用。广西稻种的光温反应型有18种之多,富有遗传多样性和蕴藏有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种质可供利用。广西籼稻和水稻的感光性和感温性分别强于粳稻和陆稻,而其短日高温生育性则反然。广西存在早粳,广西的深水稻和夹根稻均属感光生态群。
梁耀懋陆岗何聪黎坤爱王象坤
关键词:光温反应型稻种
水稻偏粳型广谱性强恢复系种质GR38的创新和评价被引量:5
2006年
用无育性恢复力的意大利粳稻巴利拉,与具有广亲和性的我国改良籼稻广中矮杂交,创新出偏粳型广谱性强恢复系种质GR38。与亲本及现有4类恢复基因型仅能恢复部分不育细胞质的情况不同,GR38对几乎所有主要不育细胞质均具强恢复力。SSR标记分析发现,GR38的一个恢复基因位于第1染色体长臂中部,与已报道的恢复基因位点均有所不同,推测GR38至少携带一个新恢复基因。GR38具有很强的产量配合力,与许多不育系配制的籼粳杂交稻组合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和产量潜力,可以直接用于生产。GR38的育成,将地理远缘的粳稻基因导入到恢复系中,创造了地理远缘粳稻/广亲和籼稻的杂交选育途径,打破了常用的籼恢/籼恢单一途径,以及恢复基因源局限于IR24及其衍生系的状况,拓宽了恢复基因源和遗传基础,有助于杂交稻育种的新突破。
梁耀懋黎坤爱陆岗农保选李丹婷赵艳红
关键词:新种质
广西栽培稻种质资源抗白叶枯病研究被引量:1
1991年
广西栽培稻种质资源人工接种白叶枯病菌抗性鉴定,供试7946份材料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病情3级61份,占0.77%;5级516份,占6.49%;7级1788份,占22.50%;9级5581份,占70.24%。分析不同品种的抗性与品种原产地及其所属的粘糯、籼粳、水陆和造別类型有一定相关性。
孙恢鸿农秀美黄福新陈永惠李清标梁耀懋卢玉娥黎坤爱
关键词:水稻种质资源白叶枯病抗病性
深水稻种质资源耐淹性及抗稻纹枯病特性研究被引量:18
2004年
对广西及来源于IRRI的部分南亚国家的深水稻种质进行了分类研究并经耐淹性试验分析和抗稻纹枯病特性鉴定,认为深水稻应属于籼亚种一类有别于普通水稻、陆稻的特异生态种群。极有可能蕴藏其他稻类缺乏的抗稻纹枯病新抗源基因。其耐无氧呼吸能力因种质来源地域而有别。
陆岗梁耀懋黎坤爱李丹婷
关键词:耐淹性稻纹枯病抗源
水稻种质资源苗期耐旱性鉴定初报被引量:6
1998年
用人工干旱和极限干旱后复水两种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对464份栽培稻种质资源进行苗期耐旱性鉴定。经两年重复试验,筛选出(5)6013、红早糯、双桂1号、南京11/(5)6145、黄谷等31份耐旱性强的种质材料,可供耐旱性育种或干旱地区生产应用。
陆岗蔡庆生梁耀懋黎坤爱梁云涛
关键词:水稻耐旱性苗期品种资源
广西稻种的系统分类研究 Ⅰ、六项形质综合鉴别籼粳稻的研究被引量:9
1993年
用六项形质综合评分法可将广西稻种区分为籼粳两亚种。其中有籼粳形质交错的品种,但不足以成为独立于籼粳之外的类型;交错现象随不同形质和品种类型而异,可能是在演化过程中进化不完全或不同步的结果,对稻种进化演变、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等研究及耐寒抗逆种质选育有价值。研究还证明,广西存在陆籼和早粳;广西深水稻属籼亚种,分类地位应与水、陆稻并列;广西光壳稻属粳亚种,虽有一定特殊性,但不足以成为一独立生态型。
梁耀懋黎坤爱何聪莫豪葵庞雯黄勇王象坤
关键词:水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