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雨
- 作品数:20 被引量:23H指数:2
- 供职机构: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宁夏医科大学校级科研项目银川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超声内镜引导下圈套切除术治疗食管平滑肌瘤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内镜下圈套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肌层平滑肌瘤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超声内镜小探头检查明确的23例食管黏膜肌层平滑肌瘤行圈套切除术治疗,记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23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均完整切除,术中基底部渗血2例,经氩等离子凝固术后出血停止,无穿孔发生,术后复查胃镜所有病例创面愈合良好,无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病理均提示为起源于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瘤,与超声内镜诊断结果一致。19例患者术后1年行胃镜检查,无复发及残留,无食管狭窄,所有患者无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不适。结论经超声内镜检查初步确诊的食管黏膜肌层平滑肌瘤行内镜下圈套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
- 阮继刚贠雅玲张飞雄苗雨孟祥坤刘萍
- 关键词:超声内镜食管平滑肌瘤
- 一种胃结石碎石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胃结石碎石装置,包括圈丝,所述的圈丝对折后,其对折端形成有一碎石圈,圈丝外侧活动套设有引导管,引导管与碎石圈相邻设置,圈丝两自由端从引导管贯穿后可拆卸的连接有调节部件,调节部件用于操纵圈丝在引导管内移...
- 苏荣侯瑞瑞孟祥坤苗雨
- 171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10年随访研究
- 2024年
- 目的随访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患者10年病例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并进行生存分析,探讨影响PBC的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于2015年7月1日回顾性收集2008年至2013年首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及心脑血管病医院门、急诊及住院PBC患者共171例,以此为研究对象并建立档案。自2015年7月后随访患者历次就诊信息及预后,观察结束时间为2023年7月31日。观察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相关影像学资料及消化内镜检查结果。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Kaplan-Meier法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元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171例患者平均年龄(57.71±11.79)岁,男女比例1∶4.9。初次就诊时仅有38.01%患者处于PBC的早期阶段,39.76%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PBC患者死亡平均年龄为(61.69±10.96)岁,主要死亡原因为上消化道出血(32.9%)、腹腔感染(23.6%)、重症肺炎(20.7%)。PBC患者平均生存时间64.26个月,1年生存率81.87%、3年生存率为51.46%、5年生存率为39.77%、10年生存率为20.7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延迟诊断(HR 68.035)、熊去氧胆酸应答不佳或失应答(HR 8.081)、血清钙离子(HR 0.629)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延迟诊断(HR 83.302)、乏力(HR 2.668)、联合其他免疫抑制药物(HR 1.733)、血小板<125×109/L(HR 0.997)、体重可以维持(HR 0.189)是影响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熊去氧胆酸应答不佳或失应答(HR 4.204)、乏力(HR 1.721)、血小板<125×109/L(HR 0.997)是影响患者影像学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BC多见于中年女性,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40%的患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消化道出血、腹腔感染、重症肺炎是首要死亡原因。存在延迟诊断、熊去氧胆酸应答不佳或者失应答、血清钙离子≤2.0 mmol/L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独
- 苏荣苗雨孟祥坤张晓旭尹华刘昊林晚黄莹张旭杨少奇
- 关键词:预后影响因素
- 蛋白芯片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谱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应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分布情况及其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806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血清中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尿素酶(Ure)和空泡细胞毒素(VacA),对其中357例患者进一步行胃镜检查,证实其患有不同程度的胃十二指肠疾病。结果 806例患者利用蛋白芯片技术对Hp检测,无感染者40.57%,感染者59.43%,感染者中I型占7.32%;357例进行胃镜检查,I型Hp感染者主要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7.88%)、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4.29%)、胃癌(12.50%),与其他胃十二指肠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I型、中间型、其它型Hp感染者,在各种胃十二指肠疾病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Hp感染的胃十二指肠疾病中,胃溃疡占51.52%,与其它胃十二指肠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蛋白芯片技术检测Hp感染分型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病情况有关系,有助于指导临床判断Hp感染者是否需根除Hp治疗。
- 孟祥坤冯丽丹苗雨翟惠虹
- 关键词:蛋白芯片幽门螺杆菌胃十二指肠疾病
- 一种胃结石碎石器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胃结石碎石器,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胃结石碎石器,包括:碎石手柄,尼龙线以及一次性圈套器外套管;尼龙线对折插入所述一次性圈套器外套管,尼龙线对折后形成的圈状部伸出至一次性圈套器外套管...
- 尹华阮继刚孟祥坤苗雨侯瑞瑞贠雅玲刘萍
- 维得利珠单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维得利珠单抗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1月1日—2024年12月1日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传统治疗失败后改用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VDZ)治疗的初治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收集其基线资料,记录VDZ治疗第3次和第6次后的营养和炎症指标缓解情况。计算第6次治疗后患者的临床、内镜缓解率和黏膜愈合率;记录用药期间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共纳入38例接受传统治疗失败后改用VDZ治疗的中重度UC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至少3次治疗,其中32例(84.2%)完成6次治疗并接受内镜复查。38例UC患者治疗前的改良Mayo评分为10(9,11)分,Mayo内镜评分均≥2分。38例UC患者经VDZ治疗3次后,血红蛋白(Hb)和白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值均<0.001),CRP、血小板计数和ESR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值<0.001或0.01)。完成6次治疗的32例患者经VDZ治疗3次后,Hb和白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值均<0.001),CRP、血小板计数和ESR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值<0.001或0.01);经VDZ治疗6次后,BMI、Hb和白蛋白水平均较治疗3次后显著增高(P值均<0.001),CRP较治疗3次后显著下降(P<0.01)。32例UC患者治疗后的改良Mayo评分和Mayo内镜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值均<0.001)。有27例患者实现了临床应答,临床应答率为84.4%,其中19例(59.4%)实现临床缓解;23例(71.9%)实现内镜应答,其中11例(34.4%)实现内镜下缓解(黏膜愈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4/38)。结论VDZ治疗中重度UC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海晴晴张丽娜苗雨杨嘉力张艳婷王芳杨少奇
- 关键词:炎性肠疾病疗效
- Runx3与Smad4在食管鳞癌中表达和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研究Runx3与Smad4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Runx3、Smad4蛋白在60例食管鳞癌组织,40例癌旁组织及40例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Runx3阳性表达率,Smad4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unx3和Smad4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TNM)相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及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Runx3和Smad4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760,P<0.05)。结论 Runx3和Smad4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低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预后有关,可能成为食管磷癌预后不良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 王金柴磊吴艳萍苗雨阮继刚
- 关键词:食管鳞癌RUNX3SMAD4免疫组织化学
- EGFR、VEGF和Ki67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通过检测EGFR、VEGF、Ki67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食管癌的诊治和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的104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其癌组织标本、癌旁组织标本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癌组织中EGFR、VEGF、Ki67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三种蛋白之间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食管癌组织标本中EGFR、VEGF、Ki67表达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标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EGFR表达阳性率与VEGF表达阳性率呈正相关(P<0.05),EGFR表达阳性率与Ki67表达阳性率呈正相关(P<0.05),VEGF表达阳性率与Ki67表达阳性率无相关性(P>0.05);食管癌患者EGFR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关(P<0.05);VEGF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Ki67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远处转移、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中EGFR、VEGF、Ki67蛋白呈高表达,其中EGFR、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呈正相关,可能参与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对于食管癌的诊治及预后评估具有临床参考意义。
- 刘昊黄莹江海峰苗雨阮继刚
-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食管癌
- 内镜下rAd-p53注射治疗中晚期胃癌和食管癌的临床效果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评价内镜下瘤体内注射重组人p53腺病毒治疗中晚期胃癌和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中晚期胃癌和食管癌患者行内镜下瘤体内注射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剂量为1×1012VP/次或2×1012VP/次,每周1次,4次1个疗程,治疗后选择完成1个疗程及以上,并符合基因治疗入选标准者25例。通过临床观察、胃镜检查、病理对照及短期随访(6个月~1年)评估其疗效。结果治疗后2~3个月,复查胃镜提示9例患者肿块不同程度的缩小(36%),其中4例患者肿块缩小程度大于50%;无变化11例(44%),增大5例(20%)。25例患者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16例可见肿瘤组织内大量的坏死物,炎性肉芽肿形成。20例病理标本进一步行免疫组化结果提示,15例标本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较治疗前下降。大部分患者病情稳定,症状好转,一般状况改善。除自限性发热外,未见出血等明显毒副反应。结论内镜下瘤体内注射rAd-p53治疗中晚期胃癌和食管癌不仅能控制基因治疗的靶向性,又能对基因药物疗效进行客观的评估,能较好地抑制局部肿瘤的发展,无明显毒副作用,是一种有前景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 阮继刚杨力张飞雄孟祥坤苗雨冯丽丹
- 关键词:胃癌内镜引导重组人P53腺病毒
- 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感染的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 2025年
- 目的分析比较革兰阴性菌(GNC)及革兰阳性菌(GPC)感染的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SBP)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腹水培养阳性的159例SB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腹水培养革兰染色结果分GNC组及GPC组,分析比较GNC和GPC所致SBP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差异。结果159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81珠,其中GPC 98珠(54.1%),GNC 81珠(44.7%),真菌2珠(1.2%);大肠埃希菌32珠(17.6%),为GNC占比最高的菌株,GPC占比有上升趋势。药敏分析显示,GNC中大肠杆菌对三代头孢耐药率约20%,而GPC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性强。GNC感染患者较GPC患者更易并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肝功能衰竭,且合并糖尿病比例较低(P<0.05)。GNC组患者的CTP、MELD、iMELD评分及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均显著高于GPC组,住院时间长且死亡率更高(P<0.05)。然而,两组患者在1年内SBP复发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P患者中以GNC感染为主,但GPC的构成比有增高的趋势,且合并糖尿病患者占比高于GNC,与GPC患者比较,GNC患者具有肝功能差、炎症反应重、住院时间长、死亡率高的特点。
- 杨嘉力白雪何芳张丽娜苗雨杨少奇
- 关键词:自发性腹膜炎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