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吉安

作品数:18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电影
  • 5篇抗战电影
  • 4篇述论
  • 4篇抗战
  • 2篇电影史
  • 2篇叙事
  • 2篇媒介
  • 1篇电影机
  • 1篇电影机构
  • 1篇电影美学
  • 1篇新女性
  • 1篇新闻
  • 1篇新闻纪录片
  • 1篇徐静蕾
  • 1篇艺术
  • 1篇艺术成就
  • 1篇影像
  • 1篇早期电影
  • 1篇真人
  • 1篇真人秀

机构

  • 18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中国艺术研究...

作者

  • 18篇林吉安
  • 4篇史博公
  • 1篇刘洋
  • 1篇李一君
  • 1篇黄亚利

传媒

  • 4篇当代电影
  • 3篇新疆艺术学院...
  • 1篇电影文学
  • 1篇电影艺术
  • 1篇电影新作
  • 1篇民族艺术
  • 1篇电影评介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现代传播(中...
  • 1篇新世纪剧坛
  • 1篇东南传播

年份

  • 2篇2017
  • 4篇2016
  • 7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鬼子来了》与理性启蒙被引量:4
2015年
我国拍摄的抗战题材电影至少已有近500部,但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深度还停留在控诉侵略和赞颂反抗的层面上,而着力于民族反省、历史反思的影片仍十分罕见。若此,抗战电影便只有泄愤和娱乐的意义,而无法引领人们去思考:为什么一个泱泱大国竟被一个蕞尔小国践踏了14年之久?好在我们还有一部《鬼子来了》,它表面看似在揭示国民愚昧问题,但其实真正要促使观众去探询的,却是"为什么有些民众不爱国"和"怎样才能让民众爱国"这样的大问题。应当说,只有正视并解决了这些问题,我国才能真正走上民富国强的现代文明之路。
林吉安史博公
关键词:《鬼子来了》民众爱国
“电影抗战”的时代先声——早期抗战电影的价值和启示(1931—1937)被引量:4
2015年
中国电影在进入1930年代以前,总体上仅作为一种新奇娱乐而存在,社会影响力并不大。但在此后,其社会关注度却陡然提升,这主要是因为从1931年底开始相继上映了不少抗战电影。这些作品让观众感到了国难当头的危机,看到了家破人亡的悲剧,萌发了抗日救亡的情怀,堪称"电影抗战"的时代先声。
史博公林吉安
关键词:抗战电影社会关注度十九路军国防电影绥远抗战新闻纪录片
在地书写与主体性建构——试论台湾电影史学群体及其历史撰述被引量:2
2017年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台湾电影史学群体一直在"找寻一个自主的电影论述"。在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台湾电影史学研究经历了从初兴到繁盛的发展过程,其历史撰述也历经多次范式转变:从威权时代第一代电影史学者将台湾电影纳入"大中国"视野下进行所谓"正统"叙述,到后解严时代第二代电影史学者在本土意识的召唤下开始"在地化"书写,再到新世纪以来新生代电影史学者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对历史进行多元化重构。正是在这种不断重写的过程中,台湾电影史学研究日益走向深入,建构了特色鲜明的史学传统。
林吉安
关键词:主体性
人性观照下的抗战历史改写与反思 ——新时期大陆抗战题材电影论(1979~1989)
长达十四年(1931~1945)的抗日战争史,既是一部日本法西斯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救亡史;它不仅铭刻着国人无法磨灭的民族之痛,并且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历史资源。作为对抗战历史的银幕书写,“抗战题材电影”的创作...
林吉安
关键词:人道主义历史书写
文献传递
抗战电影的流变与症候
抗战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对中国电影艺术美学的建构与完善贡献卓著;另一方面,它在升华中国电影的文化境界方面亦堪称居功至伟。因此,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细加品评。一、早期抗战电影:呐喊、担当、倾诉(1...
史博公林吉安
关键词:抗战电影早期电影电影史
民国抗战电影述论(1931—1949)被引量:1
2015年
民国抗战电影是华语电影的瑰宝,也是民族文化的荣耀。在国难当头之际(1931—1937),它以"时代号角"的姿态发挥了警醒国人的作用;在国破家亡的当口(1937—1945),它以"电影抗战"的勇气担当了抵御外侮的责任;在国族复兴的岁月(1945—1949),它更以"秉笔直书"的情怀,倾诉了过往的离乱和现世的痛楚。可以说,抗战电影不仅以其强烈的使命感赋予了民国电影前所未有的深刻寓意,而且还以其非凡的艺术成就,为民国电影铸就了一块又一块足以彪炳史册的里程碑。
刘洋林吉安
关键词:民国抗战电影艺术成就
台湾抗战题材电影述论
2015年
台湾抗战电影是华语抗战电影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凝聚两岸共识与亲情的宝贵资源。这批作品角度多样、旨趣不一,既彰显了历史上台湾土著与大陆国军的抗日业绩,又折射了现实中台湾各个时期的社会氛围与价值取向。因此,台湾抗战电影也是深入了解宝岛今昔的一个可资凭藉的窗口。
林吉安黄亚利
关键词:抗战电影国族认同
乡土中国的媒介化建构——近年中国户外真人秀节目的乡土叙事及其都市隐喻被引量:1
2016年
乡土叙事是近年我国户外真人秀节目所关注的热点之一。在节目的叙事体系中,乡土被建构为一个矛盾重重的世界:它既是安详纯净的、现代文明的避难地;又是清贫落后的、令都市人避之不及的地方;它既与现代文明区别对立,又默默深藏着现代都市人的历史记忆;它既需要都市主流阶层的关怀和救助,又埋藏着都市所缺乏的、奇异而珍贵的人文宝藏。这些充满矛盾的表述构建起一幅都市视野下的"乡土中国"的景观,同时,也充分反映着当下都市主流群体在不断加剧的现代化过程中自负而焦虑、自诩优越而又怅然若失的精神境遇。
李一君林吉安
关键词:乡土叙事
身份焦虑与文化认同——论王童“历史三部曲”对台湾文化身份的呈现被引量:1
2012年
自日据时期以来,身份认同危机一直困扰着台湾民众,而作为有社会良知的电影艺术家们自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影片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立场。作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重要导演之一,王童在其著名的"历史三部曲"(《稻草人》、《香蕉天堂》和《无言的山丘》)中即表达了他对台湾身份迷失、主体焦虑与文化认同的深切反思。
林吉安
关键词:身份焦虑文化认同
民族影像中的国家、市场与权利——21世纪少数民族电影的政治经济学被引量:11
2016年
21世纪以来,随着电影产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资本与市场日渐成为电影生产的主导性力量。而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着电影生产必须迎合主流观影群体的文化趣味,这使得处于边缘化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普遍受到影视传媒公司的漠视。与此同时,政府为维护民族团结,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提出了诸多意识形态诉求,使其成为一项颇具政治风险的文化选择。在这种利润诉求与政治避险的双重驱使下,21世纪以来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非但没有随着电影产业的繁荣而再创辉煌,反而愈加被排斥在公众视野之外。尽管近年微电影的兴起,似乎给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但这种表面的影像民主并不能掩盖其在市场化语境下必然要陷于互联网经济的巨大"魔咒"之中的宿命。因此,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影像权利,必须借助一些非市场的力量来推动少数民族电影事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公平、实现民族平等。
林吉安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传播政治经济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