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惠华

作品数:41 被引量:328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0篇脊柱
  • 19篇骨折
  • 11篇椎体
  • 10篇手术
  • 9篇腰椎
  • 9篇颈椎
  • 9篇骨质
  • 9篇骨质疏松
  • 8篇压缩骨折
  • 8篇疏松性
  • 8篇脊柱骨
  • 8篇脊柱骨折
  • 8篇骨质疏松性
  • 6篇椎骨
  • 6篇脊柱侧
  • 6篇脊柱侧凸
  • 6篇成形术
  • 5篇椎体成形
  • 5篇椎体成形术
  • 5篇疗效

机构

  • 40篇西安交通大学
  • 6篇延安大学
  • 3篇兰州大学第二...
  • 2篇陕西中医药大...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韩城市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0篇惠华
  • 33篇贺宝荣
  • 29篇郝定均
  • 22篇闫亮
  • 15篇杨小彬
  • 13篇刘仲凯
  • 11篇昌震
  • 9篇郑博隆
  • 8篇何思敏
  • 8篇郭华
  • 7篇高林
  • 6篇赵志刚
  • 6篇张海平
  • 5篇王晓东
  • 5篇刘团江
  • 4篇李帅
  • 3篇朱雷
  • 3篇胡慧敏
  • 3篇尹新华
  • 2篇赵勤鹏

传媒

  • 15篇中华创伤杂志
  • 3篇实用骨科杂志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中华骨与关节...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部医学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年份

  • 4篇2025
  • 1篇2024
  • 5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19
  • 6篇2018
  • 8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骨折合并寰椎沟环变异的疗效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骨折合并寰椎沟环变异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例合并寰椎沟环变异的寰枢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5.5(23.5~49.3)岁。寰椎侧块骨折3例,均合并其他部位损伤;Ⅱ型齿突骨折7例;Ⅲ型齿突骨折2例。其中9例双侧寰椎椎弓根高度均I〉4mm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3例寰椎椎弓根高度〈4mm行后路寰枢椎钩钉固定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观察内固定位置、骨折愈合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45(120~160)min,术中出血量200(200~300)ml。术中无椎动脉、静脉丛、脊髓或神经根损伤,术后无患者出现沟环综合征。所有患者获随访24(12~33)个月。内固定位置良好,无螺钉侵入寰椎沟环内。ASIA分级术前1例A级,2例D级,9例E级;末次随访1例A级,11例E级(P〉0.05)。术前VAS为7(6~8)分,末次随访时为0(0~1)分(P〈0.05)。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植骨均获得融合,内固定牢靠。结论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骨折合并寰椎沟环变异的安全而有效的手段,并不增加椎动脉损伤的风险,可促进骨折愈合及植骨融合。
黄大耿贺宝荣郝定均张新亮惠华刘团江
关键词:寰枕关节脊柱骨折
半椎体切除联合楔形截骨治疗青少年严重僵硬先天性侧后凸畸形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比较应用单纯半椎体切除术(HR)和半椎体切除联合楔形截骨术(HRWO)治疗青少年严重僵硬先天性侧后凸畸形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评估HRWO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6-01—2012-12采用HRWO治疗的青少年严重僵硬的先天性侧后凸畸形13例(HRWO组),并与同期采用HR治疗的12例(HR组)进行比较。分析2组术后侧弯矫正率、侧弯矫正损失率、后凸矫正率、冠状面失代偿、矢状面不平衡、SRS-24问卷得分。结果 HRWO组术后侧弯矫正率高于HR组,侧弯矫正损失率低于H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RWO组术后后凸矫正率高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HR组末次随访时矢状面不平衡5~15 mm,平均13 mm;术后矫正率53.6%。HRWO组末次随访时矢状面不平衡0~12 mm,平均10 mm;术后矫正率68.8%。HR组末次随访时SRS-24问卷得分89~104分,平均101分;HRWO组末次随访时SRS-24问卷得分90~108分,平均104分。HRWO组末次随访时一般活动和功能较HR组改善明显。结论 单纯后路HRWO术治疗青少年严重僵硬先天性侧后凸畸形是安全有效的,而且在畸形矫正上明显优于单纯HR手术。
刘仲凯郝定均贺宝荣惠华胡慧敏黄云飞
关键词:半椎体切除术楔形截骨青少年
病灶清除结合置管局部增强化疗治疗复发性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观察脊柱结核经前路手术治疗后复发患者结合使用病灶清除术及病灶处置管局部加强化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16例连续病例资料,病例均为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复发的脊柱结核患者,对该组病例我们结合采用病灶清除术及局部加强化疗技术进行治疗,患者术后均接受至少24个月的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访。收集术前及术后1、3、6、9、12和24个月门诊随访数据评估结核治疗情况及功能改善状况。采用体格检查、X线、CT和MRI检查,以及肝、肾功及红细胞沉降率(ESR)等评估结核治疗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ASIA分级进行评定;功能改善状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至少24个月的随访(24~5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7.6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神经血管损伤及交叉感染等并发症病例出现。至末次随访时,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未见脊柱结核复发,均达到临床治愈。患者功能状态明显改善。结论脊柱结核前路手术治疗后复发患者的治疗难度大、风险高,结合使用病灶清除术及局部加强化疗可缩短病程,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手段。
胡慧敏王晓东郭华惠华郭云山胡雄科朱金文郝定均
关键词: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局部化疗
骶管减压联合腰椎-骨盆固定治疗高位骶骨骨折脱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总结骶管减压联合腰椎.骨盆固定治疗高位骶骨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骶管减压联合腰椎-骨盆固定术治疗的32例高位骶骨骨折脱位合并脊柱一骨盆分离患者资料,男21例,女11例;年龄23~4l岁,平均34.3岁;根据Roy—Camille分型:Ⅱ型9例,Ⅲ型23例;S1骨折脱位25例,S2骨折脱位7例。使用Gibbons分级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分析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马尾神经损伤程度和骶神经根完整性的关系,以及膀胱、直肠功能恢复情况与二者的关系;采用Mears和Velyvis的影像学标准对骨折复位和愈合情况进行评价,并采用Majeed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平均35个月(25~47个月)。Gibbons分级从术前的4.0级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7级。术前马尾神经损伤重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显著差于马尾神经损伤轻的,术前骶神经断裂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显著差于无骶神经断裂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术前马尾神经损伤程度和骶神经有无断裂不会影响膀胱、直肠功能恢复。骨折解剖复位26例,复位满意5例,复位不满意1例,满意率为96.9%。29例患者术后3个月获得骨性愈合;2例术后3个月未愈合,术后9个月获得骨性愈合;l例术后9个月仍未愈合,但无临床症状。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评分评定疗效:优22例,良6例,中4例,优良率为87.5%。2例患者出现伤口深部感染,3例患者因髂骨螺钉钉尾突出压迫皮肤出现疼痛,1例患者出现一侧连接棒断裂。结论骶管减压联合腰椎.骨盆固定治疗合并脊柱.骨盆分离的高位骶骨骨折脱位能获得有效的神经功能恢复,重建腰骶部的稳定性和序列,预防畸形,有利于早期负重活动。术前马尾神经不完�
郑博隆郝定均杨小彬闫亮张海平何思敏刘仲恺惠华孔令擘贺宝荣
关键词:骶骨骨折脱位
脊柱截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畸形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被引量:9
2013年
【摘要】目的评估脊柱截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畸形的安全性与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间采用脊柱截骨手术治疗3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患者的病历资料,29例获得随访。男11例,女18例;年龄6-26岁,平均13岁。其中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7例。术前冠状位Cobb角25°~120°,平均66.5°~21.5°。;冠状位顶椎偏距0-100mm,平均(52.1±21.3)mm;冠状位躯干偏距0~40mm,平均(12.2±13.2)mm。采用半椎体切除7例、经椎弓根截骨16例、全椎体切除6例。结果随访8-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即刻冠状位Cobb角15°~40°,平均24.4°~18.6°,平均矫正率63_3%。术后即刻冠状位顶椎偏距0-50mm,平均(21.1±19.2)mm,平均矫正率59.5%。术后即刻冠状位躯干偏移0-28mm,平均(5.5±10.5)mm,平均矫正率55.0%。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合并脊髓栓系综合征的7例患者中3例下肢肌力恢复1-2级,1例小便控制得到改善。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恶化现象。随访期间4例患者各发生1枚螺钉断裂,均为应力集中部位。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畸形,骨性纵裂近端脊柱截骨矫形可获满意疗效,对部分有脊髓栓系神经症状者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郝定均贺宝荣刘团江惠华李辉
关键词:脊柱侧凸脊髓畸形神经管缺损截骨术
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探讨微创通道下减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手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79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行开放后路椎板切除减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OPEN组)37例,行MIS-TLIF治疗(MIS-TLIF组)42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采用疼痛VAS评分、ODI、改良MacNab标准和影像学检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28个月。手术时间MIS-TLIF组长于OPEN组(P<0.05)。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1、3、5 d血清肌酸激酶水平MIS-TLIF组均明显短(少)于OPEN组(P<0.05)。术后3、12个月,MIS-TLIF组腰痛VAS评分及ODI低于OPEN组(P<0.05);腿痛VAS评分及改良MacNab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与开放TLIF相当的疗效,且手术创伤较小、患者恢复较快。
胡慧敏朱金文王晓东郭华惠华郭云山刘海平郝定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微创外科
单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52
2019年
目的探讨单侧穿刺入路与Magerl双侧穿刺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6月—2016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234例胸腰段单椎体OVCF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5例,女139例;年龄60~89岁,平均68.3岁。损伤节段:T1145例,T1265例,L172例,L252例。116例行横突与上关节突移行部单侧穿刺入路PKP治疗(单侧组),118例行Magerl双侧穿刺入路PKP治疗(双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暴露辐射量、骨水泥注入量及渗漏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根据术后CT观察骨水泥分布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5~36个月,平均27个月。单侧组手术时间[(19.6±5.3)min]明显短于双侧组[(35.6±8.9)min],暴露辐射量[(0.65±0.22)mSv]低于双侧组[(1.69±0.58)mSv],骨水泥注入量[(5.3±0.8)ml]少于双侧组[(6.5±1.3)ml](P均<0.05)。术后X线片显示骨水泥渗漏单侧组10例(8.6%),双侧组22例(18.6%)(P<0.05),患者均未出现临床症状。两组术后VAS、OD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骨水泥主要分布在椎体前部和中部(A2、B1、C2、D1),而双侧组骨水泥主要分布在椎体前2/3区域(A、B、C、D)。术中穿刺出现硬脊膜破损脑脊液流出10例,其中单侧组2例,双侧组8例(P>0.05),术中均调整穿刺方向,术后无神经损害表现。16例出现小关节损伤引起的局部疼痛,其中单侧组2例,双侧组14例(P<0.05),物理治疗1个月后疼痛均消失。30例再次出现椎体骨折,其中单侧组18例,双侧组12例(P>0.05),均再次行PKP治疗。结论与Magerl双侧穿刺入路比较,横突与上关节突移行部单侧穿刺入路PKP治疗胸腰段OVCFs具有手术时间短、辐射量小、骨水泥渗漏率低、骨水泥分布佳�
杨小彬郝定均贺园孔令擘张臻张珂闫亮刘仲凯惠华贺宝荣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脊柱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重度压缩骨折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探讨单侧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重度压缩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6月103例骨质疏松性胸椎重度压缩骨折患者,其中男38例,女65例;平均年龄75.8岁(60—91岁)。以椎弓根投影“4”点或“5”点(对侧为“8”点或“7”点)为穿刺进针点,以椎体压缩程度最严重的中心点与进针点连线为穿刺方向,工作通道前端到达椎体前1/3的方法行椎体强化术治疗。观察骨水泥的分布,测量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丢失高度及胸椎Cobb角;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手术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3.6min(19~35min),平均注射骨水泥3.5ml(1.5—4.5ml)。术后94例获平均25个月(12~36个月)随访,随访率为91.3%。VAS及ODI评分术前分别为(8.9±0.8)分、(37.4±4.9)分,术后分别为(2.3±0.6)分、(28.2±4.1)分(P〈0.01)。伤椎前缘丢失高度比由术前(75.8±9.8)%恢复至术后(51.5±6.4)%(P〈0.01);Cobb角由术前(58.1±7.8)“恢复至术后(49.5±6.2)。(P〈0.01)。结论单侧椎体强化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椎重度压缩骨折创伤小、耐受性好,近期疗效满意。
杨小彬郝定均闫亮何思敏黄辛郑博龙刘仲凯惠华贺宝荣
关键词: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强化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和椎板切除并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2
2018年
目的比较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和椎板切除并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究颈椎曲度和矢状面平衡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55例多节段OPLL患者资料,其中231例行椎板成形术(A组),224例行椎板切除并侧块螺钉内固定术(B组),手术范围均为C_(3~7)。记录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C_(2~7) Cobb角、颈椎曲度指数(CCI)、C_2铅垂线至C_7后上缘的距离(C_(2~7_ SVA)、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1.2(27~38)个月。术后24个月,2组C_(2~7) Cobb角和CCI均较术前明显减小,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_(2~7) SVA较术前明显增高,B组C_(2~7) SVA无明显变化,2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2组JOA评分、VAS评分及ND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2组间JOA评分在各随访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I在术后1个月、3个月时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34例患者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其中A组中有11例,B组中有2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板成形术尽管在维持颈椎矢状面平衡上不如椎板切除并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但两者能获得相似的神经功能恢复。椎板成形术术后轴性痛在短期内低于椎板切除并侧块螺钉内固定术,长期两者无明显差异;椎板成形术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较椎板切除并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低,但患者均能在6个月内恢复。
郑博隆郝定均杨小彬闫亮惠华刘仲凯郭华程清平贺宝荣
关键词:颈椎椎板切除术内固定器
机器人辅助与徒手长节段置钉联合楔形截骨治疗Ⅳ型陈旧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与徒手长节段置钉联合楔形截骨治疗Ⅳ型陈旧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SOVCFs)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68例Ⅳ型CSOVCF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46例;年龄61~82岁[(71.2±12.3)岁]。骨折节段:T_(11)~T_(12)37例,L_(1)~L_(2)31例。32例行机器人辅助长节段置钉联合楔形截骨治疗(机器人组),36例行徒手长节段置钉联合楔形截骨治疗(徒手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辐射暴露剂量、术中导针调整次数、单枚椎弓根螺钉置入时间、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矢状面轴向距离(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上关节突关节损伤、术中导针置入偏差和脑脊液漏及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6个月[(18.2±5.1)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单枚椎弓根螺钉置入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为(502.5±58.3)ml,明显少于徒手组的(690.2±45.9)ml;术中辐射暴露剂量为(32.6±10.8)μSv,明显低于徒手组的(48.6±15.2)μSv;术中导针调整次数为(2.1±0.3)次,明显少于徒手组的(20.7±5.8)次;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为99.7%,明显高于徒手组的91.8%(P均<0.01)。与术前比较,两组内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SVA、TK、LL明显恢复(P均<0.05);与术后3 d比较,两组内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SVA、TK均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后3 d比较,两组内末次随访时LL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SVA、TK、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内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VAS和ODI明显降低(P均<0.05);与�
尹新华郝定均刘仲凯惠华闫亮杨小彬孔令擘昌震贺宝荣
关键词:脊柱后凸机器人手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