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灿飞

作品数:16 被引量:203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0篇急性
  • 9篇卒中
  • 8篇脑卒中
  • 7篇血性
  • 7篇缺血
  • 7篇缺血性脑卒中
  • 7篇急性缺血
  • 7篇急性缺血性
  • 6篇急性缺血性脑...
  • 6篇急性缺血性脑...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4篇预后
  • 4篇溶栓
  • 4篇随机对照试验
  • 4篇脑梗死患者
  • 4篇静脉溶栓
  • 3篇急性脑梗死
  • 3篇急性脑梗死患...

机构

  • 11篇河南科技大学...
  • 5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张灿飞
  • 5篇刘鸣
  • 4篇王德任
  • 3篇陶文丹
  • 2篇戚纪胜
  • 2篇周红青
  • 2篇张婧
  • 1篇黄丽娜
  • 1篇郝子龙
  • 1篇王秋筱
  • 1篇杜敢琴
  • 1篇杜真真
  • 1篇富奇志
  • 1篇何莎
  • 1篇刘峻峰
  • 1篇林森
  • 1篇贾小飞
  • 1篇汤媛媛
  • 1篇杜晓伟
  • 1篇白小利

传媒

  • 4篇华西医学
  • 3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中国药物应用...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临床研究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4篇2025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前列地尔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5年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前列地尔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疗效的改善作用。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且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脑血管再通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表评分和预后良好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溶栓后24 h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3.75%(45/48)、85.42%(41/48),均高于对照组[79.17%(38/48)、66.67%(3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0,t=4.631,P=0.037、0.031)。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分别为(5.96±1.65)mg·L^(-1)、(1.02±0.15)ng·L^(-1)、(34.10±7.29)pg·mL^(-1)]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16±2.34)mg·L^(-1)、(1.84±0.46)ng·L^(-1)、(40.56±9.10)pg·m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3、11.742、3.838,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71±0.39)分]低于对照组[(2.14±0.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80,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表评分、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1.14±4.15)分、95.83%]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3.21±3.26)分、7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11、7.207,均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42%(5/48) vs 16.67%(8/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1,P=0.371)。结论 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提高患者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减轻炎症反应及神经损伤,改善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良好。
赵薛斌张灿飞
关键词:前列地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
753例连续住院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基线资料及1年预后研究
目的了解住院脑出血患者的基线资料及预后特征,为脑出血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登记2002年3月至2006年8月期间于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出血患者。全面收集其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卒中危险...
郝子龙王德任陶文丹林森张灿飞何莎刘鸣
关键词:预后研究
文献传递
新型炎症因子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的预后与新型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9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静脉溶栓的3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静脉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212例)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138例)。观察指标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NPAR)炎症因子水平。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静脉溶栓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构建了联合指标,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不同炎症标志物水平及其他指标对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不良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共有138例,发生率为39.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SII、NLR、PLR、NPAR是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指标的AUC值最高,为0.895(0.863~0.927),敏感度为0.898,特异度为0.750,其他新型炎症因子NPAR、SII、NLR、PLR也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NPAR等新型炎症因子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且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更高。
张灿飞赵薛斌戚纪胜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炎症因子静脉溶栓预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与恢复期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
2025年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与恢复期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12月某院住院或门诊随诊的52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发病阶段的不同分为急性组(发病后第1个月内,281例)、恢复组(发病后第2~6个月,246例)。统计两组患者抑郁发生情况,并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两个亚组。对比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恢复组抑郁发生率高于急性组(χ^(2)=6.416,P<0.05)。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组女性占比、年龄及NIHSS评分高于非抑郁组(χ^(2)=7.553,t=6.899,12.860;P<0.05)。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抑郁组女性占比、年龄及NIHSS评分高于非抑郁组(χ^(2)=6.602,t=7.283,15.657;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3.108,95%CI:1.882~5.134)、NIHSS评分(OR:3.449,95%CI:2.880~5.696)是影响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OR:3.196,95%CI:1.966~5.197)、NIHSS评分(OR:3.611,95%CI:2.221~5.872)是影响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与恢复期患者抑郁的发生与年龄、神经功能缺损有关。
张灿飞赵薛斌戚纪胜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神经功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促进神经功能改善的治疗研究现状被引量:1
2025年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由脑组织供血障碍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AIS的重要手段,其中阿替普酶是唯一被所有指南推荐的溶栓药物。然而,部分患者在溶栓后神经功能无改善或恶化。因此,该文对近年来关于AIS患者静脉溶栓后促进神经功能改善的相关治疗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探索联合治疗策略进一步促进神经功能改善的重要意义。
王露露张灿飞富奇志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改善静脉溶栓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不同发病机制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1
2016年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4种发病机制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改良Org 10 172急性脑卒中治疗试验分型筛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76例,进一步确定其发病机制,记录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分布差异。结果176例患者中,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76例(43.2%)、动脉-动脉栓塞15例(8.5%)、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47例(26.7%)和混合机制38例(21.6%),男性分别为(67.1%、53.3%、42.6%和47.4%)、高血压(59.2%、73.3%、74.5%和84.2%)、TIA或脑卒中史(35.5%、46.7%、66.0%和36.8%)、高脂血症(9.2%、40.0%、31.9%和15.8%)和入院时NIHSS评分(5.5分、10分、6分和12分)有显著差异(P<0.05)。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以轻度狭窄多见(P=0.000),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以重度狭窄多见(P=0.004),混合机制以血管闭塞多见(P=0.001)。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不同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不尽相同,血管狭窄程度存在差异,在临床防治工作中应加以考虑。
杜真真张灿飞汤媛媛马弯弯贾小飞黄丽娜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高血压高脂血症
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被引量:25
2013年
目的系统评价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2011.12.23)、EMbas(e1966~2011.12.23)、Ovid 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数据库(CENTRAL,2011年10月)、CBM(1978~2011.12.23)、VIP(1989~2011.12.23)、CNKI(1980~2011.12.23)、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9~2011.12.23)、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1999~2011.12.23),同时手工检索及向药厂索要相关资料,全面收集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39个RCT,共3 906例患者,均为非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质量总体不高。随访时间为治疗结束(最短7天)至6月。16个试验(1 445例)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通心络组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SMD=–1.09,95%CI(–1.68,–0.49)];21个试验(2 500例)的Meta分析显示,治疗结束时通心络组有效率(91.3%)显著高于对照组(74.9%)[RR=1.22,95%CI(1.14,1.30)]。8个试验报道了恶心、胃部不适等主要不良反应。4个试验报告治疗期间对照组5例死亡。无3个月病死或依赖率及生存质量数据。结论现有研究提示,通心络能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不良反应少,但对脑卒中患者远期死亡和残疾的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开展更多高质量特别是有安慰剂对照的随机对照试验很有必要。
周红青王德任张灿飞张婧王秋筱刘鸣
关键词:通心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
糖尿病前期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糖尿病前期与不良预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9月-12月期间住院的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糖尿病前期组、糖尿病组、非糖尿病组。观察患者的相关信息,并于出院后90 d电话随访1次。并依据改良Rankin评分,将患者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结果共纳入患者188例,最终纳入160例。其中,非糖尿病组66例,糖尿病前期组39例,糖尿病组55例;预后不良组68例,预后良好组92例。非糖尿病组、糖尿病前期组、糖尿病组组间除高脂血症(χ^2=7.781,P=0.020)、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F=8.220,P<0.001)、入院血糖(F=44.356,P<0.001)外,其余基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组间除高脂血症(χ^2=4.847,P=0.028)、入院血糖(t=-2.940,P=0.004)、TG(t=-2.766,P=0.006)、NIHSS评分(Z=-6.038,P<0.001)外,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前期组[比值比(odds ratio,OR)=4.05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491,11.019)]和糖尿病组[OR=5.986,95%CI(2.330,15.379)]患者3个月后预后不良。结论在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与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后不良预后相关。
赵薛斌张灿飞
关键词:糖尿病前期糖尿病预后
通心络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通心络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Cochrane 系统评价方法,通过电子检索、手工检索以及向药厂索要相关资料,全面收集通心络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间截...
周红青王德任张灿飞张婧刘鸣
关键词:通心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META分析
糖尿病前期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糖尿病前期与早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4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非糖尿病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患者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糖尿病前期组和血糖正常组,并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评分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和认知功能障碍组。分析比较纳入患者的一般信息和临床相关资料。结果共纳入患者129例。其中,糖尿病前期组46例,血糖正常组83例;认知功能正常组82例,认知功能障碍组4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血糖正常组对比,糖尿病前期组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比值比(odds ratio,OR)=4.17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786,9.754),P=0.001];而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越高,发生早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越高[OR=1.379,95%CI(1.183,1.650),P<0.001]。结论在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糖尿病前期与早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相关。
赵薛斌张灿飞
关键词:糖尿病前期急性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