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真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乳腺
  • 1篇导管
  • 1篇导管内
  • 1篇导管内乳头状...
  • 1篇修补术
  • 1篇隐匿
  • 1篇隐匿性
  • 1篇隐匿性疾病
  • 1篇隐匿性乳腺癌
  • 1篇诊疗
  • 1篇诊疗体会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状
  • 1篇乳头状瘤
  • 1篇乳腺癌
  • 1篇乳腺癌改良根...
  • 1篇乳腺癌改良根...
  • 1篇乳腺导管
  • 1篇乳腺导管内
  • 1篇乳腺导管内乳...

机构

  • 4篇新疆生产建设...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刘全新
  • 4篇刘真
  • 4篇赵继革
  • 1篇张伟耀

传媒

  • 1篇新疆医学
  • 1篇赣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高频彩色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通过分析40例行乳腺高频彩色超声并经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并评价高频彩色超声对女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明确诊断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40例患者,共43个病变的高频彩色超声图文报告,记录其超声下特征与超声表现,与实际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结果:高频彩色超声对Ⅰ~Ⅴ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93.75%、84.61%、75.00%、75.00%、66.66%。结论:高频彩色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特别是Ⅰ、Ⅱ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阳性诊断率高,是本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可作为其首选诊断手段。
刘真赵继革刘全新
关键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高频彩色超声
阑尾切除术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的临床研究
2020年
分析阑尾切除术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的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15日就诊的5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予以研究,随机分为A(n=16)、B(n=16)、C(n=18)三组,分别进行抗生素治疗24h、48h、120h;术后患者随访一个月,记录患者术后体温、全身感染、手术切口感染、腹腔感染或脓肿情况、抗生素使用相关性腹泻的情况。结果:在阑尾炎切除术围术期采用抗生素治疗,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与患者体温、出现全身、切口等感染的机率无影响,( P>0.05);但是使用时间延长会提高相关性腹泻发生率( P<0.05) 。结论:在对阑尾炎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的时间,减少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机率。
刘真涂道府赵继革刘全新
关键词:阑尾切除术围手术期抗生素
腹股沟疝前、后入路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对照研究
2013年
目的:对成年腹股沟疝患者应用补片进行前入路手术(Lichtensten)和后入路手术(Kugel),比较2种术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2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前入路组与后入路组2组,每组31例,分别进行前入路手术(加强腹股沟管后壁)和后入路手术(腹膜前间隙修补),比较2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及住院期间费用,评价2种手术方法的疗效。结果:在平均手术时间、异物感、腹股沟疼痛感、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等方面,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切口血清肿、术后尿潴留、复发率等方面。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入路手术治疗成年腹股沟疝具有一定优势。
赵继革张伟耀刘全新刘真涂道俯安维科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前后入路
17例隐匿性乳腺癌诊疗体会
2018年
目的:总结隐匿性乳腺癌患者诊疗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及对该病的诊疗方法,改善对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治疗的17例确诊为隐匿性乳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及出院后随访结果。17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均实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在术后根据其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结果施予内分泌治疗、放化疗等治疗方案。结果:17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术后病理组织学结果中,有14例在乳房标本中发现原发肿瘤,其中乳腺导管内癌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1例,原发肿瘤径长范围为0.41~1.32 cm,3例在乳房标本内未发现原发肿瘤;在17例患者的乳房标本中癌细胞转移腋窝淋巴结数量范围为6~25个,平均7.35个;17例患者出院后随访1~5年,其中1例在术后第2年因骨转移死亡,2例在术后第2年因脑转移死亡,2例分别在术后第3、4年因肺转移死亡,剩余12例均无病存活。结论:隐匿性乳腺癌并无特异性的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免疫组化检测以及腋窝淋巴结检查对本病的确诊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本病的治疗应以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为主要治疗手段,在术后应综合考虑各类检查结果及患者现实情况,选择内分泌治疗、放化疗、生物治疗等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效果。
刘真赵继革刘全新
关键词:乳腺癌隐匿性疾病病理组织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