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宏

作品数:13 被引量:65H指数:6
供职机构: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疾病预防
  • 3篇疾病预防控制
  • 2篇疫情
  • 1篇登革热
  • 1篇碘缺乏
  • 1篇碘缺乏病
  • 1篇新型冠状病毒
  • 1篇乙肝
  • 1篇疫苗
  • 1篇疫苗接种
  • 1篇疫情分析
  • 1篇预警
  • 1篇预警方法
  • 1篇伤寒
  • 1篇手足
  • 1篇手足口
  • 1篇手足口病
  • 1篇输入性
  • 1篇输入性登革热
  • 1篇疟疾

机构

  • 13篇昆明市疾病预...
  • 2篇云南省疾病预...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云南省寄生虫...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刘宏
  • 5篇邓智杰
  • 4篇陈志辉
  • 4篇周洋
  • 3篇张茂镕
  • 2篇毛志鹏
  • 2篇杨昭
  • 2篇林赟
  • 2篇代敏
  • 2篇江丽
  • 1篇杨光
  • 1篇张辉
  • 1篇汪千力
  • 1篇吴超
  • 1篇游先祥
  • 1篇颜芳
  • 1篇王苏明
  • 1篇余静
  • 1篇苏洪海
  • 1篇徐鹏

传媒

  • 3篇现代预防医学
  • 2篇预防医学情报...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江苏卫生事业...
  • 1篇预防医学论坛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 1篇中国社会医学...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3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昆明市2005~2010年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分析昆明市2005~2010年输入性登革热监测数据,提出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收集昆明市近6年输入性登革热监测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对2005~2010年昆明市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数据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昆明市2005~2010年共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44例,年均发病率为0.05/10万,每年发病率波动在0~0.1/10万之间。其中5~11月是发病高峰;20~49岁年龄组年均发病率最高,发病主要人群为到登革热疫区的务工、经商和旅游人员。结论昆明市登革热的主要防控策略是在流行季节做好监测报告工作,发现病例及时处置,防止登革热的局部暴发流行。
邓智杰吴超陈志辉刘宏
关键词:关键词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病学
昆明市44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对昆明市2003~2010年报告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进行调查。方法对昆明市44例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特征和实验室结果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68人中有44人发病,发病率为64.71%,发病前患者均有生食(半生食)螺肉史,采集9例病人血清进行广州管圆线虫抗体检测,阳性率为100%;潜伏期2~26d,平均11.98d。以剧烈头痛、肌肉酸痛、皮肤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外周血象和脑脊液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结论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我防病意识;加大医务人员中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
邓智杰陈志辉刘宏
关键词:广州管圆线虫病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探析
本文对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面临慢性病和传染病的双重严峻挑战、疾病防控体系不完善、疾病防控工作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和完善昆明市"三...
昌思思刘宏张茂镕江丽周洋杨昭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
昆明市手足口病病例对照调查
2017年
目的对昆明市2014年1 262例手足口病患者的生活环境和卫生习惯等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方法按照报告病例分布情况,确定昆明市6个项目县,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查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4-01/12的疫情信息,每月分别随机抽取6个项目县的5例新发轻症病例和所有的重症病例以及相同数量的健康对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收集调查问卷2 785份,剔除废卷261份,合格问卷2 524(病例组和对照组各1 262份),合格率90.63%。通过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本情况、生活环境和卫生习惯等多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生活区域有露天粪便(OR=1.875)、与他人共用洁具(OR=1.688)、吮吸手指(OR=1.385)患手足口病的风险更高。独生子女(OR=0.756)和看护人文化水平高(OR=0.584)可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结论手足口病的发生与生活环境和卫生习惯密切相关,今后防控工作中需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倡导改善生活环境,教育儿童让其养成勤洗手、不与他人共用洁具、不吮吸手指等卫生习惯。
代敏刘宏林赟周洋毛志鹏游先祥
关键词:手足口病环境因素卫生习惯
传染病预警方法及应用概述被引量:19
2018年
传染病预警方法是早期检测传染病爆发迹象的重要手段,其中,基于数学理论形成的传染病预警方法由信号检测论和决策论这两大理论构成,其目的是提高检测和预警系统的及时性、灵敏度和特异度。基于传染病流行的三间(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特点,将预警模型分为时间、空间和时空模型三大类,便于在实际应用中将大数据分析技术与疾病防控预警进行优化和互补,提高对重大传染病的预警能力。同时强调,在使用此类方法时,亟待加强解决准确度、数据公开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避免在数据采集、分析时出现信息孤岛,尤其在数据抓取时,要注意数据来源多变与碎片化信息整合,多部门、多机构协同沟通,联合攻关,联合预警和公报。
焦锋董蓬玉刘晓强徐鹏杨光刘宏张舒惟何国忠
关键词:传染病预警方法大数据
昆明市2005~2012年疟疾疫情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对昆明市2005~2012年疟疾流行特点进行分析,为疟疾防治和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昆明市2005~2012年疟疾疫情资料和人口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昆明市2005~2012年共报告疟疾病例321例,其中间日疟130例,恶性疟86例,未分型105例;死亡3例,均为恶性疟病例。年均发病率0.64/十万,死亡率0.05/十万,均是输入性病例;男性远多于女性,以青壮年农民和民工为主;发病高峰为4~8月和10~11月,占发病总数的75.08%;病例分布在13个县(市)区的7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患者最多来自缅甸(53.58%),其次德宏州(13.08%),第三是非洲(10.28%)。结论昆明市流动人口疟疾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加强往来于高疟区流动人口的疟疾病例监测和管理,普及疟疾防治知识,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例,是巩固疟防成果的有效措施。
邓智杰刘宏陈志辉
关键词:疟疾疫情
疫情期间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运营情况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COVID-19疫情期间“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文章发布情况,探讨疾控机构如何在疫情期间通过公众号有效提高防控知识传播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2023年1月8日期间“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的COVID-19疫情文章,对文章数量、阅读量、内容等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阅读量的影响因素。结果:2020年1月21日~2023年1月8日期间,“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共发布文章1466篇,总阅读量为4723122人次,单篇最高阅读人数为177671人次,累计关注用户161036人次;政府公告和疫情信息具有较高的阅读量,“10万+”的文章中,87.5%的文章都是头条类公告文章。结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政府发布的疫情防控信息获得了公众高度关注,疫情结束后,要让公众保持对疾控中心公众号文章的关注度,就要充分挖掘疾控中心潜能,细分各专业领域,拓展微信公众平台功能,针对不同用户需求进行信息有效输出。
邓智杰苏洪海刘宏
关键词:疾控中心
2011年昆明市碘缺乏病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分析昆明市碘缺乏病(IDD)监测结果,了解碘缺乏病流行现状,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云南省2011年中央转移支付地方病防治项目技术方案”,采用概率抽样法监测学生、孕妇、哺乳妇女尿碘、盐碘、水碘及8—10岁儿童甲肿率。结果病情监测县8~10岁儿童甲肿率0.63%,尿碘中位数239.45μg/L,学生家中盐碘中位数32.75mg/kg,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8.13%;孕妇尿碘中位数233.3μg/L;哺乳妇女尿碘中位数208.6μg/L;水碘中位数为4.19μg/L;非病情监测县学生尿碘中位数279.3μg/L,居民户家中盐碘中位数30.28mg/kg,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7.49%。结论实施全民食盐加碘干预措施以后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大幅度下降,碘缺乏病防治成果得到了持续巩固,但昆明市居民碘营养水平存在不均衡的情况,食盐中碘的加入量有下调空间。
刘宏邓智杰王苏明李建荣张荣兵陈志辉洪劲余静
关键词:碘缺乏病
2005—2021年昆明市流行性感冒发病特征及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昆明市2005—2021年流感监测结果及流行特征,为昆明市的流感防控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21年昆明市的流感发病及流感毒株监测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不同人群的毒株构成差异用χ^(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05—2019年昆明市的流感发病呈波动上升趋势,2019年流感发病数及发病率均为历年最高,2020年开始流感发病呈下降趋势(χ^(2)趋势=20132.699,P<0.001)。发病的男女性别比为1.1∶1,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婴幼儿为主。2005—2021年昆明市流感监测病例共检出阳性标本1520份,检出毒株中H3(30.7%)和新甲H1N1(28.5%)所占的比例较高;不同性别之间的毒株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363,P=0.079);不同年龄组的毒株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135,P<0.001),其中0~19岁人群、60岁以上人群感染的毒株以季H3为主,20~59岁人群感染的毒株以新甲HINI为主;各年流感毒株构成有统计学差异(χ^(2)=1902.834,P<0.001),其中季H3毒株在各年的构成均较高,季H1毒株流行于2009年以前;新甲H1N1毒株在2011年后占比均较高,B型Victoria系(BV)和B型Yamagata系(BY)毒株每隔3~4年交替流行。结论昆明市流感发病及毒株分布都有年龄差异,应根据不同年龄段流感发病特征,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林赟刘宏毛志鹏周洋王自超代敏赵丹赵振希
关键词:流感流感监测
昆明市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 BA.5流行的疾病负担
2025年
目的了解奥密克戎BA.5变异株流行时一般人群的感染水平和疾病负担,为新冠防控措施的调整和优化提供证据参考。方法2023年2—4月于云南省昆明市开展基于社区全年龄组人群的新冠病毒感染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人口学信息、2022年12月至参与调查期间的新冠病毒感染疾病史和诊疗史,测算人群BA.5有症状感染的疾病负担和临床严重程度。结果2022年12月—2023年4月,1774名研究对象中,1383人自我报告发生新冠病毒有症状感染,有症状感染者比例77.96%(95%CI:75.96%~79.87%)。感染后的常见症状为发热(78.67%)、咳嗽咳痰(62.91%)、肌肉关节痛(57.05%)和乏力(55.89%),临床分型多为轻型(84.31%,95%CI:82.28%~86.19%)。有症状感染者中的就医比例和住院比例分别为22.78%(95%CI:20.59%~25.08%)和1.23%(95%CI:0.72%~1.96%),7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住院比例最高(7.81%,95%CI:2.59%~17.30%)。结论经历奥密克戎BA.5变异株流行后,昆明市社区人群普遍发生过新冠病毒有症状感染,7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住院风险高于其他人群。未来需重视在复杂的混合免疫背景下,后续变异株在人群中导致的疾病负担。
葛佳雯李宜蓉汪千力杨淞邹俊怡赵春梅梁超何川田雨阳李元涛郑雯段磊陈鑫华刘宏伏晓庆余宏杰杨娟
关键词:疾病负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