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志辉

作品数:17 被引量:84H指数:6
供职机构: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流行病
  • 4篇流行病学
  • 3篇碘缺乏
  • 3篇碘缺乏病
  • 2篇登革热
  • 2篇疫情
  • 2篇输入性
  • 2篇输入性登革热
  • 2篇疟疾
  • 2篇流行病学分析
  • 2篇管圆线虫
  • 2篇管圆线虫病
  • 2篇广州管圆线虫
  • 2篇广州管圆线虫...
  • 2篇虫病
  • 1篇碘盐
  • 1篇碘盐监测
  • 1篇碘营养
  • 1篇碘营养状况
  • 1篇性病

机构

  • 15篇昆明市疾病预...
  • 2篇云南省寄生虫...
  • 2篇云南省疾病预...

作者

  • 15篇陈志辉
  • 9篇邓智杰
  • 9篇洪劲
  • 8篇张荣兵
  • 6篇余静
  • 6篇李建荣
  • 5篇王苏明
  • 4篇田荣
  • 4篇刘宏
  • 1篇吴超
  • 1篇杨祖顺
  • 1篇杨明东
  • 1篇彭霞
  • 1篇邱泓
  • 1篇郭晓芳
  • 1篇范璐

传媒

  • 4篇现代预防医学
  • 4篇中国热带医学
  • 2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地方病通报
  • 1篇中国食品卫生...
  • 1篇中国国境卫生...
  • 1篇热带病与寄生...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昆明市2005~2012年疟疾疫情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对昆明市2005~2012年疟疾流行特点进行分析,为疟疾防治和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昆明市2005~2012年疟疾疫情资料和人口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昆明市2005~2012年共报告疟疾病例321例,其中间日疟130例,恶性疟86例,未分型105例;死亡3例,均为恶性疟病例。年均发病率0.64/十万,死亡率0.05/十万,均是输入性病例;男性远多于女性,以青壮年农民和民工为主;发病高峰为4~8月和10~11月,占发病总数的75.08%;病例分布在13个县(市)区的7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患者最多来自缅甸(53.58%),其次德宏州(13.08%),第三是非洲(10.28%)。结论昆明市流动人口疟疾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加强往来于高疟区流动人口的疟疾病例监测和管理,普及疟疾防治知识,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例,是巩固疟防成果的有效措施。
邓智杰刘宏陈志辉
关键词:疟疾疫情
昆明市2005~2010年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分析昆明市2005~2010年输入性登革热监测数据,提出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收集昆明市近6年输入性登革热监测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对2005~2010年昆明市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数据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昆明市2005~2010年共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44例,年均发病率为0.05/10万,每年发病率波动在0~0.1/10万之间。其中5~11月是发病高峰;20~49岁年龄组年均发病率最高,发病主要人群为到登革热疫区的务工、经商和旅游人员。结论昆明市登革热的主要防控策略是在流行季节做好监测报告工作,发现病例及时处置,防止登革热的局部暴发流行。
邓智杰吴超陈志辉刘宏
关键词:关键词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病学
昆明市44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对昆明市2003~2010年报告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进行调查。方法对昆明市44例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特征和实验室结果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68人中有44人发病,发病率为64.71%,发病前患者均有生食(半生食)螺肉史,采集9例病人血清进行广州管圆线虫抗体检测,阳性率为100%;潜伏期2~26d,平均11.98d。以剧烈头痛、肌肉酸痛、皮肤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外周血象和脑脊液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结论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我防病意识;加大医务人员中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
邓智杰陈志辉刘宏
关键词:广州管圆线虫病
1981~2010年昆明市狂犬病流行因素分析
2011年
目的分析昆明市1981~2010年狂犬病流行特点,探讨昆明市狂犬病发病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981~2010年昆明市狂犬病疫情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1981~2010年共报告狂犬病89例,49.44%的病例伤后未进行处理,仅3例病例注射了狂犬病疫苗,但均未完成免疫程序。潜伏期最短7d,最长12年,潜伏期中位数为46d。96.63%病例致伤动物为犬,犬密度最高为42条/100人,目前为7条/100人,但农村地区远远不止于此;犬免疫率不足10%。结论犬密度高而犬免疫率低,疾病危害认识不足、暴露后治疗率低,犬伤门诊设置不合理、处置不规范,是造成昆明市狂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邓智杰邱泓洪劲李建荣王苏明余静张荣兵陈志辉
关键词:狂犬病
一起生食螺肉导致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情调查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调查昆明市2011年4月一起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情暴发的原因。方法对在某餐馆聚餐的9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及血清抗体检测,同时采集餐馆和农贸市场福寿螺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9人中有6人发病,罹患率为66.67%,共采集患者血清标本6份,阳性2份,抗广州管圆线虫抗体阳性率为33.33%,全部患者均有生食螺肉史。结论此次疫情是一起因生食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的螺肉导致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
邓智杰陈志辉
关键词:广州管圆线虫病福寿螺
昆明市2004~2009年碘盐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了解昆明市2004~2009年生产层次碘盐质量和居民户食用碘盐情况,为评价消除碘缺乏病措施能否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按《全国碘盐监测方案》和《云南省碘盐监测实施方案》规定的抽样方法及盐碘测定方法,每月监测一次生产层次盐情况,每年一次对居民户食用盐进行随机抽样监测。[结果]生产层次盐批质量合格率均为100%,盐碘均值在30.1~35.78mg/kg之间;居民食用碘盐监测数据显示,除2007年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低于90%(89.56%)外,其余各年度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合格碘盐食用率均在90%以上,非碘盐率在1.02%~3.82%之间。2004~2009年居民户碘盐合格率分别为96.62%、96.36%、95.82%、91.09%、95.74%、96.11%。合格碘盐食用率分别为92.93%、94.64%、94.32%、89.56%、94.39%、95.13%。[结论]昆明市生产层次碘盐质量稳定,居民户层次碘盐覆盖率趋于平稳,非碘盐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还要继续加大打击私盐力度,杜绝非碘盐流入市场,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居民食用合格碘盐。
邓智杰李建荣王苏明洪劲余静张荣兵陈志辉
关键词:碘盐碘缺乏病
昆明市2005-2018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掌握昆明市2005-2018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搜集昆明市2005-2018年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系统中布鲁氏菌病病例数据,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昆明市2005-2018年共报告布鲁氏菌病例295例,年均发病率0.33/10万。2005-2018年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地区分布由2005年的1个县到2016年波及全部县(市)区。4-8月为发病高峰。年龄主要集中在40~70岁;男性为主;职业分布农牧民为主。山羊(特别是奶山羊)养殖是昆明市人间布病主要暴露因素。采集职业人群血清样本5591人份,阳性率2.04%。结论昆明市人间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流行范围不断扩大。有关部门应加强牲畜管理,增强职业人员防病意识,做好个人防护,是今后布病防控的重点。
洪劲余静杨倩叶青陈志辉
关键词:人间布病
2009年昆明市碘缺乏病监测报告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监测昆明市消除碘缺乏病状况,为制定和完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人口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方法(PPS),随机抽取昆明市所辖14县(市)区8-10岁儿童,检查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尿碘含量、碘缺乏病健康教育知晓情况问卷调查和居民家中合格碘盐食用率。结果全市共检查8-10岁儿童5624名,甲状腺肿大率为2.16%,监测1414名儿童尿碘水平,尿碘中位数为272.8μg/L,全市共对2100名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效果问卷调查,总分为5分,平均分数为4.36分。居民家中合格碘盐食用率95.13%。结论昆明市全面落实了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人群碘营养水平得到提高,儿童甲状腺肿大率明显下降,群众防治碘缺乏病知识水平和行为水平良好,碘缺乏病防治效果显著。
邓智杰王苏明李建荣洪劲余静张荣兵陈志辉
关键词:碘缺乏病
2006—2021年昆明市疟疾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分析始于2010年的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前后(2006—2010年和2011—2021年)昆明市疟疾流行特征,为防止疟疾再传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2006—2021年昆明市疟疾病例信息,以2011年作为消除疟疾开始前后的时间分隔,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v26统计软件对病例的三间分布、感染地及就诊意识和诊断能力作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06—2021年昆明市共报告疟疾病例551例,2006—2010年和2011—2021年分别报告274、277例,报告病例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本地感染病例5例(2006年和2008年各2例、2010年1例),输入性病例546例。疟疾病例地区分布较集中,报告病例在行动计划前后均集中分布在官渡区,分别占55.8%(153/274)、82.7%(229/277)。2006—2021年,全年各月均有疟疾病例报告,行动计划前后分别以7月(41例)和6月(48例)的报告病例数较多。年龄分布以20~49岁青壮年发病人群为主(83.5%,460/551),行动计划前后分别占82.1%(225/274)、84.8%(235/277);职业分布以农民、工人为主(57.4%, 316/551),行动计划前后分别占56.6%(155/274)、58.1%(161/277)。2006—2010年疟疾病例以东南亚输入为主(73.0%,200/274),间日疟占39.1%(107/274)、恶性疟占19.0%(52/274)、未分型占42.0%(115/274);2011—2021年后以非洲输入为主(57.4%, 159/277),间日疟占41.2%(114/277)、恶性疟占52.4%(145/277)、混合感染占0.2%(5/277)、未分型占4.0%(11/277)、三日疟和卵形疟各1例。疟疾病例确诊率从2006—2010年的69.7%(191/274)上升至2011—2021年的93.9%(260/277)。2006—2010年、2011—2021年的病例发病-就诊时间间隔均为2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568,P> 0.05);就诊-确诊时间间隔分别为4、3 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423,P <0.05)。分析表明昆明市在行动计划后已无本地感染病例,如期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陈志辉洪劲张荣兵杨倩叶青李建荣田荣
关键词:疟疾流行病学分析消除疟疾
2014—2021年云南省水产品病原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云南省水产品病原生物污染情况,为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4—2021年,按年度对云南省16个州市水产品开展随机抽样监测,以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病原生物在水产品类型、地区、季节分布上的差异以及可能的污染途径。结果在3540份生鲜、冷鲜、冷冻(糜制品)、即食4类水产样品中,检出9种致病菌、1种寄生虫,总检出率为10.8%(383/3540),致病菌中检出较多的为副溶血性弧菌(10.3%,139/134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4.2%,41/980)、沙门菌(3.3%,32/980);寄生虫中广州管圆线虫在中间宿主中感染较为普遍(9.0%,167/1861),其他病原生物检出率较低。病原生物在不同类型水产品中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077,P<0.001),以生鲜、冷鲜水产中检出为主;分层χ^(2)检验显示,部分病原生物在地区分布、产地及采样场所存在有检出差异;副溶血性弧菌(χ^(2)=15.850,P=0.001)、溶藻弧菌(χ^(2)=8.400,P=0.029)检出率在季度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云南省水产品病原生物污染较普遍,存在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改变饮食习惯、改善水产品储运条件及加强病原生物监测是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的有效途径。
陈志辉汤晓召杨祖顺杨菁马妮范璐
关键词:水产品病原生物污染食源性致病菌寄生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