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海燕
- 作品数:10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阳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脊液LDH HMGB1及IL-6水平在热性惊厥患儿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脑脊液乳酸脱氢酶(LDH)、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联合检测对单纯型热性惊厥(SFS)和复杂型热性惊厥(CFS)患儿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00例热性惊厥(FS)患儿资料,依据病情分为CFS组(37例)和SFS组(63例)。检测两组患儿的脑脊液LDH、HMGB1、IL-6水平及FS临床特征指标(惊厥持续时间、1次热程中惊厥发作次数、惊厥发作总次数及FS发作前发热时间),采用Pearson分析LDH、HMGB1、IL-6水平与FS临床特征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CFS发生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脑脊液LDH、HMGB1、IL-6水平诊断SFS和CFS的应用价值。结果CFS组脑脊液中LDH水平为(36.45±4.77)U/L、HMGB1为(9.68±1.51)μg/L、IL-6为(18.66±4.22)ng/L,高于SFS组(P<0.001)。CFS组患儿的惊厥持续时间、1次热程中惊厥发作次数、惊厥发作总次数及FS发作前发热时间均高于SFS组(P<0.001)。脑脊液LDH、HMGB1、IL-6水平与临床特征指标(如惊厥持续时间、发作总次数等)呈正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脊液LDH(OR=1.256,P=0.037,95%CI:1.014~1555)、HMGB1(OR=1.748,P=0.002,95%CI:1.234~2.471)、IL-6(OR=1.488,P=0.014,95%CI:1.076~2.059)高表达是C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LDH、HMGB1、IL-6及3者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4、0.816、0.858和0.979,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59%和96.83%。结论CFS患儿脑脊液LDH、HMGB1、IL-6水平较SFS患儿升高,且3者水平变化与FS临床特征指标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对SFS和CFS发生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 李万桢张义堂郑阳侯海燕刘麦叶
-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1白细胞介素-6乳酸脱氢酶
- 布拉氏酵母菌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疗效及其分子机制初探
- 2025年
- 目的 分析布拉氏酵母菌联合消旋卡多曲对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疗效、对肠道屏障功能及炎症指标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纳入2022年3月—2024年3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n=40)。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儿口服消旋卡多曲颗粒,观察组患儿加服布拉氏酵母菌散。比较两组患儿疗效、症状改善时间、肠道屏障功能、血清炎症指标及5-羟色胺(5-HT)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75.00%)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显著增加(P<0.01)。与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患儿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显著缩短(P<0.001)。治疗后两组患儿乳果糖与甘露醇比值(lactulose/mannitol ratio,L/M)、D-乳酸(D-lactic acid,D-LA)及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P<0.001)。治疗后两组患儿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含量均下降,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含量均升高,且观察组IL-17及IL-10含量变化更为显著(P<0.001)。治疗后两组患儿5-HT含量均下降,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P<0.001)。结论 布拉氏酵母菌联合消旋卡多曲可显著改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症状,保护患儿肠黏膜屏障并调节IL-17/IL-10平衡状态。布拉氏酵母菌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下调5-HT含量。
- 李万桢郑阳侯海燕刘麦叶石岩杨德彬
- 关键词:轮状病毒性肠炎布拉氏酵母菌消旋卡多曲疗效肠道屏障炎症
- 急性胰腺炎48例护理心得
- 2012年
- 目的:总结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和护理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1年收治的4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护理体会。结果:经精心护理治疗治愈46例,转外科手术1例,死亡l例。结论:良好的综合治疗及护理措施是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的重要保障。
- 侯海燕
- 关键词:急性重症胰腺炎护理体会
- 血清MMP-9、CHL1、IL-13在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的水平变化及检测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样蛋白(CHL1)、白细胞介素-13(IL-13)在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中的水平变化及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3年12月支气管哮喘患儿83例,根据是否合并MP感染分为感染组(23例)和无感染组(60例),比较2组患儿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支气管哮喘病程气道重塑指标气道壁厚度/气道管腔外径(T/D)、气道壁面积占气道总截面积百分比(WA%)、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1秒用力呼气量预测值的百分比(FEV 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50%流量(MEF50)]、血清MMP-9、CHL1、IL-13水平,分析血清MMP-9、CHL1、IL-13水平与气道重塑、肺功能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各血清指标在支气管哮喘合并MP感染中的最佳截断值,并以最佳截断值为界将各血清指标分为低表达与高表达,采用相对危险度(RR)分析血清MMP-9、CHL1、IL-13对支气管哮喘合并MP感染风险的影响。结果感染组T/D、WA%高于无感染组,FEV 1%、FVC、MEF50低于无感染组(P<0.05);感染组血清MMP-9、CHL1、IL-13水平高于无感染组(P<0.001),血清MMP-9、CHL1、IL-13与T/D、WA%呈正相关,与FEV 1%、FVC、MEF50呈负相关(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MP-9、CHL1、IL-13在支气管哮喘合并MP感染中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38.21μg/L、8.62 ng/mL、10.18 ng/L;血清MMP-9、CHL1、IL-13高表达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合并MP感染的风险分别是低表达患儿的5.738、6.202、4.937倍(P<0.05)。结论血清MMP-9、CHL1、IL-13在支气管哮喘合并MP感染患儿中呈异常升高表达,与气道重塑、肺功能显著相关,可为临床诊治支气管哮喘合并MP感染提供有效信息。
- 高伟霞李德亮张靖刘阳吕亚洲侯海燕
-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肺炎支原体感染白细胞介素-13
- 俯卧位下机械通气干预及不同翻身时间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肺动态顺应性及安全性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评价俯卧位机械通气(PPV)及不同翻身时间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肺动态顺应性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3年5月至2024年3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A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序号分成A组(单号)和B组(双号)各49例。两组患儿均进行PPV,A组患儿翻身时间为俯卧3 h—平卧2 h—俯卧3 h,B组患儿为俯卧2 h—平卧2 h—俯卧2 h—平卧2 h—俯卧2 h,干预时间为3 d。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干预3 d的潮气量(VT)、肺顺应性、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指数(CI)、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同时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患儿家属对本次方案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儿干预后的VT、肺顺应性较干预前提高,且A组患儿干预后的肺顺应性为(39.56±5.68)m L/cmH_(2)O,明显高于B组的(35.61±5.82)m L/cmH_(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干预后的V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CVP、MAP、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A组患儿的PaCO_(2)和PaO_(2)分别为(35.89±3.78)mmHg、(89.46±1.86)mmHg,B组分别为(37.41±4.69)mm Hg、(88.96±1.67)mmHg,两组患儿干预后的PaCO_(2)较干预前降低,PaO_(2)较干预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干预后的PaCO_(2)和PaO_(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干预后的氧合指数为(268.43±42.58)mm Hg,明显高于B组的(251.94±30.0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16%,略低于B组的12.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家属对本次方案的满意率为97.96%,明显高于B组的8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PV治疗中,翻身时间设定为俯卧3 h—平卧2 h—俯卧3 h能更有效提高ARDS患儿的肺顺应性,改善氧合指数,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 侯海燕马文伟李万桢刘麦叶杨若燕石岩叶雨殷雪
-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翻身时间肺顺应性
- 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方法与护理体会被引量:2
- 2012年
- 2010年全国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通过对全体护士进行思想动员,根本转变观念;加强护士法制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保证了护理工作安全,结合自身特点发起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号召.
- 侯海燕
- 关键词:优质护理护理体会
- 3.0T场强下的磁共振波谱成像对肝性脑病局部脑代谢改变的评价作用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 探讨3.0T场强下的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对肝性脑病(HE)局部脑代谢改变的评价作用。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62例及30例健康志愿者,肝硬化患者分为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8例)和HE组(肝性脑病并发症的慢性肝性脑病患者,24例)。记录3组患者的颅脑MRI表现,并比较3组脑代谢物峰下面积比值NAA/Cr、Cho/Cr、Glx/Cr和mI/Cr。结果 肝硬化组与HE组患者的脑实质T2WI上均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基底节区的苍白球及邻近区域的T1WI上可见双侧对称性高信影,患者多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以双侧额叶等部位较为常见。HE组与肝硬化组的Cho/Cr、mI/C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E组与肝硬化组Cho/Cr、mI/C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组Glx/Cr高于肝硬化组与对照组(P<0.05),但肝硬化组与对照组Glx/C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NAA/C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与HE患者均存在脑代谢异常,证实脑代谢改变早于HE症状,且Glx峰的升高可较准确地预示HE的出现。
- 马文伟侯海燕蒋冬高俊
- 关键词:磁共振波谱成像肝硬化肝性脑病
- 热性惊厥患儿血清miR-148a-3p HMGB125(OH)D水平与癫痫发作的相关性被引量:8
- 2023年
-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患儿血清微小RNA-148a-3p(miR-148a-3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癫痫发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22-03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2例热性惊厥患儿,根据热性惊厥患儿预后结局是否发生癫痫,分为热性惊厥癫痫组36例和热性惊厥非癫痫组86例,同期选择55例未发生惊厥的呼吸道感染仅发热的患儿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儿的血清miR-148a-3p、HMGB1、25(OH)D水平。收集3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分析miR-148a-3p、HMGB1、25(OH)D对热性惊厥患儿癫痫发作的预测价值。结果热性惊厥癫痫组的血清miR-148a-3p表达量、HMGB1水平高于热性惊厥非癫痫组、对照组[(2.26±0.57)vs(1.71±0.43)vs(1.50±0.38);(7.45±1.87)μg/L vs(6.70±1.58)μg/L vs(5.33±1.29)μg/L;均P<0.05],血清25(OH)D水平低于热性惊厥非癫痫组、对照组[(26.83±6.79)μg/L vs(34.24±8.56)μg/L vs(42.16±4.15)μg/L;P<0.05]。惊厥类型、惊厥持续时间、退热后脑电图结果、miR-148a-3p、HMGB1、25(OH)D与癫痫发作存在相关关系(P<0.05)。miR-148a-3p、HMGB1、25(OH)D预测热性惊厥患儿癫痫发作的灵敏度为83.33%、77.78%、72.22%,特异度为74.42%、68.60%、63.95%。结论血清miR-148a-3p、HMGB1、25(OH)D水平与热性惊厥患儿癫痫发作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标志物。
- 张义堂秦小菀石岩侯海燕殷雪李哲徐会民刘麦叶李万桢宋春雨
- 关键词:热性惊厥高迁移率族蛋白B125-羟维生素D
- 心理护理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反应在实施基础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结果:28例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治疗完成治疗计划,降低预后再出血率。结论: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消除患者恐惧、焦虑、紧张情绪,使患者有效积极配合治疗,尽早治愈,降低预后再出血率,提高生存质量。
- 侯海燕
-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心理护理
- nCD11b、mCD14和mCD86表达对新生儿败血症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 2024年
-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CD11b (nCD11b)、单核细胞CD14 (mCD14)和单核细胞CD86 (mCD86)表达对新生儿败血症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3例新生儿败血症作为疾病组,根据患儿是否发生休克分为休克组26例和非休克组47例,另选取同期体检的足月健康新生儿73例为健康组。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所有新生儿的外周血n CD11b、m CD14和m CD86表达水平,比较各组新生儿外周血n CD11b、mCD14和m CD86表达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对新生儿败血症病情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疾病组新生儿的外周血n CD11b、mCD86表达水平分别为(220.00±12.58) MFI、(62.89±7.69) MFI,明显高于健康组的(186.69±10.98) MFI、(41.27±5.09) MFI,而外周血m CD14表达水平为(38.85±6.27) MFI,明显低于健康组的(54.03±6.15) MF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组新生儿的外周血nCD11b、m CD86表达水平分别为(227.69±11.62) MFI、(67.96±6.18) MFI,明显高于非休克组的(215.74±12.95) MFI、(60.08±8.29) MFI,而外周血m CD14表达水平为(34.99±5.83) MFI,明显低于非休克组的(40.98±6.54) MF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nCD11b、m CD14、mCD86单独及其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病情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分为0.850、0.804、0.815和0.930,联合检测AUC均高于其单独检测(P<0.05)。结论 外周血n CD11b、m CD14、m CD86检测可用于新生儿败血症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且联合检测可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病情严重程度预测价值。
- 张义堂秦小菀石岩侯海燕殷雪徐会民
-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