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晋德

作品数:25 被引量:179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幽门螺
  • 9篇幽门螺杆菌
  • 9篇螺杆菌
  • 6篇息肉
  • 6篇结肠
  • 6篇镜检
  • 5篇病理
  • 5篇肠镜
  • 5篇肠镜检查
  • 4篇临床病理
  • 4篇结肠镜
  • 4篇结肠镜检
  • 4篇结肠镜检查
  • 4篇肠息肉
  • 3篇血清
  • 3篇胃镜
  • 3篇胃炎
  • 3篇细胞
  • 3篇螺杆菌感染
  • 3篇杆菌感染

机构

  • 22篇北京大学
  • 3篇北京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道培医...

作者

  • 25篇何晋德
  • 20篇刘玉兰
  • 6篇倪鹏艳
  • 5篇朱元民
  • 4篇张娇
  • 4篇廖晓云
  • 3篇叶辉
  • 3篇王智峰
  • 3篇屈汉庭
  • 3篇王怀唐
  • 2篇廖小云
  • 2篇王怀堂
  • 2篇杜绍财
  • 2篇肖文斌
  • 2篇王晶桐
  • 2篇倪鹏燕
  • 1篇陈国栋
  • 1篇孙昆昆
  • 1篇王雪梅
  • 1篇吴晶新

传媒

  • 5篇中华消化内镜...
  • 5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中国内镜杂志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健康世界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4
  • 5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6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放射性胃炎一例及相关文献复习
2007年
患者男,65岁,因“间断发热、呕血、黑便4个月”入院。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3℃,伴咳嗽,咳白色黏痰,在外院予物理及药物降温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3d后患者出现呕血,为鲜红或暗红色混有血块,总量约1000ml,伴大汗、头晕、黑蒙,无腹痛、腹胀,无反酸、烧心,随后排黑便或暗红色血便,
张媛媛何晋德刘玉兰
关键词:文献复习放射性胃炎间断发热呕血黑便
慢性胃炎病理组织学表现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被引量:4
1999年
目的:以大样本方式进一步了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12个月内在我院被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胃窦粘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共1658例,其中Hp阴性889例,Hp阳性769例。在Hp阴性病人中轻度慢性炎症(42.7%)比重度(22.1%)多见;在Hp阳性病人中轻度慢性炎症(7.5%)比重度(73.2%)少见;随Hp菌量的增加,重度炎症明显增加,轻度炎症明显减少;肠化生和粘膜萎缩在Hp阳性病人中多见,分别为20.2%和10.3%(其在Hp阴性病例分别为14.5%和7.5%)。结论:Hp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
何晋德于虹屈汉庭
关键词:胃炎病理学幽门螺杆菌
常规电子结肠镜检查中结肠息肉漏诊分析被引量:22
2007年
目的探讨常规电子结肠镜检查中结肠息肉的漏诊情况,包括漏诊率、漏诊息肉大小、分型、部位和病理状况。方法回顾3年间在120 d 内接受多次结肠镜检查的结肠息肉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前2次肠镜检查的息肉数,漏诊息肉数,计算漏诊率。结果符合要求的患者共143例,男92例,女51例,年龄23~82岁;漏诊息肉数共126枚,漏诊率22.5%;在漏诊的息肉中,<5mm、5~9 mm 和≥10 mm 息肉分别占80.2%、18.3%和1.6%,各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山田Ⅰ、Ⅱ、Ⅲ和Ⅳ型息肉分别占87.3%、8.7%、3.2%和0.8%,各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肝曲、升结肠和盲肠分别占11.1%、27.0%、12.7%、19.1%、10.3%、15.1%和4.8%,各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漏诊的晚期腺瘤在漏诊的腺瘤性息肉中占14.8%;漏诊息肉数与基础息肉数间相关分析显示有显著的相关性(r=0.674,P<0.01)。结论常规电子结肠镜检查中结肠息肉有较高的漏诊率,各段结肠间漏诊率不同,且漏诊息肉绝大多数为<5 mm 的Ⅰ型息肉。患者罹患息肉越多,漏诊越多。
何晋德王怀堂刘玉兰朱元民
关键词:结肠镜检查结肠息肉漏诊
套式及免疫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肝病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被引量:8
1996年
为了更准确、简便而又快速地了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肝病患者的病因,建立了套式和免疫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技术,结合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指标的检测,对HBsAg阴性肝病患者的病因进行了研究。发现套式PCR能将单次PCR的敏感性稳定地提高1000倍;免疫套式PCR可检测到0.1~0.01pg/L水平。检测HBsAg阴性肝硬化22例(A组)、HBsAg阴性慢性肝炎13例(B组)、HBsAg阴性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正常对照组30例(C组)及HBsAg(+)/HBeAg(-)肝硬化患者12例(D组),分别有45.5%、30.8%、13.3%和100%患者血清中HBVDNA阳性。HBVDNA在一些抗-HBs(+)肝病患者和所谓健康人的血清中也存在。A、B两组检出有HBV和(或)HCV感染患者分别占81.8%和53.8%。提示套式和免疫套式PCR是简便、快速而又高度敏感的检测方法;HBV感染可能是引起HBsAg阴性慢性肝病的重要原因,且HBsAg阴性肝病病因大多与病毒感染有关;应该重新认识自然感染者血清中抗-HBs的临床意义。
何晋德吴晶新杜绍财陶其敏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幽门螺杆菌与反流性食管炎关系的探讨被引量:14
2002年
何晋德廖晓云倪鹏艳刘玉兰屈汉庭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内镜表现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I—GVHD)的结肠镜下表现尤其是特征性内镜表现以及组织学活检方式。方法对比性分析36例GI-GVHD患者结直肠与回肠末端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龟裂样改变、剥脱等内镜表现以及各肠段黏膜凋亡细胞检出率。结果结直肠和回肠末端黏膜绝大多数有异常改变(97.2%比94.1%,P=0.609);黏膜充血多见于回肠末端(47.2%比79.4%,P=0.007),龟裂样改变主要见于结肠黏膜(63.9%比5.9%,P=0.000),黏膜水肿、糜烂和活动性出血发生率在结直肠和回肠末端相当(分别为97.2%比94.1%、80.6%比79.4%、47.2%比47.1%)。具有GI—GVHD特征性改变的黏膜剥脱可见于76.5%(26/34)的患者,在结直肠和回肠末端发生率接近(52.8%比47.1%);结直肠黏膜剥脱周围全部伴有黏膜龟裂样改变。直肠、结肠和回肠末端黏膜凋亡细胞检出率分别为88.9%、91.3%和75.9%,回肠末端+直肠、回肠末端+结肠凋亡细胞检出率分别为88.2%和93.9%,只在回肠活检有可能不利于GI—GVHD的病理诊断(93.9%比75.9%,P=0.070)。结论allo—HSCT后GI—GVHD在结直肠和回肠末端的内镜表现并不一致;具有GI-GVHD特征性改变的黏膜剥脱并不少见;龟裂样改变也应是结直肠GVHD的特征性内镜表现;组织活检不应只钳取回肠末端组织,同时应活检结直肠黏膜。
何晋德孙昆昆陈国栋王静波张晓辉刘玉兰
关键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结肠镜检查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46
2002年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诊断要点和治疗预后。方法对7例EG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粘膜型EG患者常以腹痛和腹泻为首发症状,而浆膜型以腹痛和腹胀为首发症状,可伴恶心呕吐、低热等。(2)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增高(45.0%±22.4%和35.5%±2.6%),以成熟型为主,并随症状的有无而增减。(3)血沉、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正常,IgG可下降。(4)腹水为渗出液,可见嗜酸细胞。(5)内镜表现多为粘膜片状糜烂和水肿,以胃窦和回盲部明显,活检可证实大量嗜酸细胞浸润。(6)激素可在1周内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7)病情可有反复,但预后良好。结论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嗜酸细胞、腹水嗜酸细胞,尤其是胃肠粘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
肖文斌刘玉兰王智峰何晋德王晶桐王雪梅朱元民
关键词: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激素疗法预后
药物性肝损害8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诱发药物、临床表现、分型及预后。方法对我院86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诱发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中,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中药占47 例(54.6%);按药物用途分类,皮科用药占19...
王怀唐何晋德刘玉兰
关键词:肝损害抗甲状腺药物抗结核药物
文献传递
胆总管结石诊断方法的对比与评价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评价超声、CT、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ERCP的患者256例,选取同时行超声、CT、MRCP检查的107例,以ERCP为诊断胆总管结石的"金标准"进行统计分析。选取经ERCP诊断为结石,且行MRCP检查的80例,按结石大小(<0.5cm、0.5~1.0cm、>1.0cm)分析MRCP诊断率。结果超声、CT、MRCP结果分别与ERCP结果行Kappa检验,P值分别为0.279、0.693、0.744,超声、CT、MRCP的敏感度分别为40.84%、82.19%、87.67%,特异度分别为96.88%、93.75%、90.63%。另外,分析不同大小的结石MRCP的诊断率为75.00%、94.44%、92.86%,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诊断胆总管结石时,MRCP与ERCP两者诊断的一致性较好,其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不受结石大小的影响。
徐定婷王智峰何晋德朱元民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
正常人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抗体与其DNA间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2000年
何晋德仝文斌邹磊杜绍财
关键词:乙型肝炎HBV抗-HBSDNAELISA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