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乙拉西坦分别联合奥卡西平与丙戊酸钠治疗局灶性癫痫的效果比较
- 2024年
- 目的比较左乙拉西坦联合奥卡西平与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局灶性癫痫的效果。方法选择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局灶性癫痫患儿5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家长意愿分为A组与B组,每组26例。A组接受左乙拉西坦联合奥卡西平治疗,B组接受左乙拉西坦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认知功能[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血清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2、4、6个月后MMSE评分均高于B组(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Hcy、hs⁃CRP、ADMA水平均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两组间治疗6个月后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联合奥卡西平或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局灶性癫痫疗效均可,但均可引起血清指标升高,均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且奥卡西平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更好。
- 羡一心刘凯王帆
- 关键词:局灶性癫痫奥卡西平丙戊酸钠
- 脑脊液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在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究脑脊液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T细胞)亚群水平在病毒性脑炎(VE)患儿病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VE患儿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病情轻重分为重症组及轻中症组。比较两组急性期及稳定期脑脊液T细胞亚群及炎性相关指标水平差异。结果:在急性期与稳定期,观察组脑脊液SOD水平及部分T细胞亚群(CD_3^+、CD_4^+、CD_4^+/CD_8^+)水平均低于同期对照组,CD_8^+及部分炎性相关指标(MMp-9、NSE、TNF-α)水平则高于同期对照组;稳定期两组脑脊液SOD及部分T细胞亚群(CD_3^+、CD_4^+、CD_4^+/CD_8^+)水平均高于急性期,且CD_8^+及部分炎性相关指标(MMp-9、NSE、TNF-α)水平低于急性期。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脊液T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能反映VE患儿病情发展,患儿免疫功能随其病情减轻而提高,可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 羡一心陈国洪李小芹
-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T细胞亚群脑脊髓液
- 夜间较大剂量丙戊酸钠治疗夜间和清晨癫痫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
- 目的:探讨夜间较大剂量丙戊酸钠治疗夜间和清晨癫痫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9例新诊断的发作完全在夜间或清晨的癫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丙戊酸钠片治疗,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有效维持量,分两次给药,试验组...
- 王怀立羡一心禚志红田培超罗强卢洁
- 关键词:癫痫儿童患者丙戊酸钠安全性评价
- 夜间较大剂量抗癫痫药物治疗夜间和清晨癫痫发作
- 目的比较夜间较大剂量给药和传统等量给药治疗夜间和清晨癫痫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7例在我院新诊断的发作完全在夜间或清晨的癫痫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单药治疗,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疗效逐渐增加至最大剂量或不能耐...
- 王怀立羡一心禚志红田培超罗强卢洁
- 关键词:癫痫发作抗癫痫药物
-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奥卡西平对癫痫患儿认知功能及血清BDNF、Hcy、IGF-1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4
- 2021年
-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奥卡西平对癫痫患儿认知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同型半胱氨酸(Hcy)、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病房129例学龄期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9例脱落),根据家长及患儿意愿分为奥卡西平组(n=54例)和联合组(n=66例)。比较两组认知功能、BDNF、Hcy、IGF-1水平、脑电图相关指标、癫痫发作减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定向力、语言能力、注意力及计算力、记忆力、回忆力得分以及MMSE总分均得到提升,且联合组得分高于奥卡西平组(P<0.05);两组血清BDNF、Hcy、IGF-1水平均得到改善,且联合组血清BDNF、IGF-1水平高于奥卡西平组、血清Hcy水平低于奥卡西平组(P<0.05);两组α、θ波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且联合组α波高于奥卡西平组(P<0.05);联合组癫痫发作减少率(89.28%)高于奥卡西平组(80.44%),头晕、视物模糊、皮疹、共济失调、低血钠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奥卡西平组(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奥卡西平能有效提高癫痫患儿认知功能,改善血清BDNF、Hcy、IGF-1水平,且对脑电图背景波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
- 羡一心王莉索军芳徐凯丽
-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奥卡西平癫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 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对难治性癫痫患儿电生理学指标及癫痫发作情况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究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在难治性癫痫患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8例难治性癫痫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采用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电生理学指标、癫痫发作情况、神经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3,P=0.036)。治疗后,观察组P300波幅〔(4.05±0.62)μv〕大于对照组〔(3.52±0.56)μv〕,潜伏期〔(318.64±27.79)ms〕短于对照组〔(340.36±29.85)ms〕,癫痫样放电量〔(11.56±2.60)次/20 min〕及α波数量〔(25.32±3.94)次/30 s〕少于对照组〔(15.10±2.84)次/20 min、(29.55±4.23)次/30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08、3.533、6.099、4.854,P均<0.001);观察组癫痫发作频次及发作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可调节难治性癫痫患儿电生理学指标及神经功能指标,控制癫痫发作,安全性较好。
- 刘凯乔平云石景鹤羡一心宋丽芳徐凯丽王莉
- 关键词:难治性癫痫拉莫三嗪丙戊酸钠电生理学
- 夜间较大剂量丙戊酸钠治疗夜间和清晨癫癎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
- 2013年
- 目的探讨夜间较大剂量丙戊酸钠治疗夜间和清晨癫癎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9例新诊断的完全在夜间或清晨发作的癫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均予丙戊酸钠片治疗,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有效维持量,分2次给药。试验组夜间剂量为清晨剂量的2倍;对照组夜间剂量与清晨剂量相同。随访6个月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69例患儿全部完成观察和随访。试验组28例完全控制发作(80.0%),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20例完全控制发作(58.8%),总有效率为64.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试验组日间嗜睡发生率(0/35例)低于对照组(2/34例)。结论夜间较大剂量丙戊酸钠能更好地控制儿童夜间和清晨癫癎发作,同时稳定夜间睡眠,减少13间嗜睡,不良反应短暂轻微。
- 王怀立羡一心禚志红田培超罗强卢洁
- 关键词:儿童
- 重组人干扰素α1b不同给药方式对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损害的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比较重组人干扰素α1b不同给药方式对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损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损害患儿16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将采用肌内注射的患儿作为对照组(n=83),将采用雾化吸入的患儿作为观察组(n=82)。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超敏C反应蛋白(hs-CRP)、S-100β蛋白、神经肽Y(NPY)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5.12%(78/82),明显高于对照组85.54%(7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食欲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hs-CRP、S-100β蛋白及NPY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损害的疗效优于肌内注射,且更能促进患儿恢复,改善神经损伤。
- 羡一心刘凯
- 关键词:重组人干扰素Α1B不同给药方式重症手足口病神经损害疗效
- 吡仑帕奈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评估吡仑帕奈(PER)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R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RE患儿18例,在接受常规抗癫痫治疗的前提下,予以PER添加治疗6个月,在用药后的3、6个月对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共纳入RE患儿共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4岁7月~7岁1月。局灶性发作伴意识受损8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2例,癫痫综合征3例,未能明确发作类型5例。使用2种抗癫痫药患儿7例,3种抗癫痫药患儿11例,伴生酮饮食6例。PER依据个体情况给药,起始剂量1~2mg/d,维持剂量4~8mg/d。PER添加治疗3个月,癫痫控制2例,显效4例,有效7例,有效率为72.22%;治疗6个月,癫痫控制2例,显效5例,有效8例,有效率为83.33%。18例患儿PER添加治疗后,有5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PER添加治疗儿童RE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
- 羡一心王莉刘凯
- 关键词:难治性癫痫儿童临床疗效安全性
- 咪达唑仑联合亚低温治疗用于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疗效及对脑脊液IL-6、NSE、MMP-9及AQP4水平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亚低温治疗用于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疗效及对脑脊液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水通道蛋白4(AQP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15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亚低温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咪达唑仑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NSE、MMP-9、AQP4、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4.67%(71/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5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NSE、MMP-9和AQP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3/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1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联合亚低温治疗用于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疗效明确,可能与显著降低NSE、MMP-9、AQP4、IL-6和TNF-α水平有关,且不良反应少。
- 羡一心王莉宋丽芳
- 关键词:咪达唑仑重症病毒性脑炎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