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宾鸿

作品数:17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411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肿瘤
  • 3篇血管
  • 3篇细胞
  • 3篇肝癌
  • 2篇胃癌
  • 2篇胃肿瘤
  • 2篇病理
  • 1篇新生血管
  • 1篇新生血管化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塞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破裂
  • 1篇血管化
  • 1篇血管密度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血管内皮抑素

机构

  • 6篇解放军第41...
  • 5篇沈阳军区总医...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11篇沈宾鸿
  • 4篇王英
  • 3篇王晓熙
  • 3篇金冠球
  • 3篇丁艾妮
  • 3篇王喜安
  • 2篇唐谊海
  • 2篇倪海东
  • 2篇王洛伟
  • 2篇王建清
  • 2篇金玲
  • 2篇肖正达
  • 1篇佟铭
  • 1篇周丽娟
  • 1篇吕礁
  • 1篇侯维平
  • 1篇胡连源
  • 1篇杨本强
  • 1篇胡小玲
  • 1篇刘文源

传媒

  • 2篇海军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理疗杂志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会病...

年份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2篇1998
  • 2篇1995
  • 1篇199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亚急性心室游离壁破裂(附三例报告)被引量:2
1995年
对3例经尸检证实的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亚急性心室游离壁破裂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强调对此型心脏破裂应早期诊断。此型心脏破裂的临床表现类似急性心包填塞,患者存活时间可达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如能早期诊断,采取及时的心包穿刺引流和外科治疗解除心包填塞和修补裂口,患者有望获救。
王祖禄佟铭胡小玲唐谊海沈宾鸿
关键词:心肌梗塞并发症心脏破裂病例报告
血管内皮抑素基因制剂对肝癌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3
2001年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抑素转基因双歧杆菌口服冻干粉剂 (endostatintransfectedbifido bacteriumoralpowderpreparation ,ETB 2 )对小鼠HAC肝癌细胞皮下移植模型的抑瘤作用 ,探讨其抑瘤机制。方法 小鼠HAC肝癌细胞株皮下接种模型 ,实验组分接种细胞后 2 4h(ETB 2A)和 1周 (ETB 2B)两个时段给药。动物处死后剥离肿瘤 ,称重并计算抑瘤率。苏木精 伊红和EnvisionSystem免疫组化方法 ,分别计数微血管密度 (MVD)、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指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阳性率 ,分析它们同ETB 2抑瘤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 实验组抑瘤率ETB 2A为 5 1.0 6 % ,ETB 2B为39 .10 %。实验组MVD ,ETB 2A为 8.10± 2 .0 3 ,ETB 2B为 12 .0 2± 1.5 4,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VEGF阳性率ETB 2A为 4.2 0± 1.5 1,ETB 2B为 4.5 0± 2 .82 ,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CNA指数实验组有降低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ETB 2可显著抑制小鼠肝癌的生长和发展 ,并有一定的时效关系 ,其可能的抑瘤机制为抑制肿瘤血管增殖 ,使肿瘤坏死增加 。
王洛伟金冠球王喜安沈宾鸿卞俊肖正达徐根兴
关键词:肝癌血管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食管鳞癌中P53基因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6
1998年
探讨P53基因与食管鳞癌的预后关系。用免疫组化法对117例食管鳞癌病理标本做了P53蛋白检测。①P53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58.97%,在正常食管粘膜中不表达;②P53基因突变可能发生在食管鳞癌的中期或早期;③P53的定性表达与病人预后无明显关系,不随病期或有转移而提高其阳性率;④P53蛋白的定量表达与病人预后有关,强阳性者存活期短,预后差;弱阳性者存活期长,预后较好。食管鳞癌病人P53蛋白的表达强度,可作为判断食管鳞癌病人预后一个免疫学参考指标。
金玲侯维平王建清唐谊海沈宾鸿郭宪生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P53基因预后
原发性肝癌肉瘤伴肾上腺转移一例报道
患者男性,49岁。反复右上腹疼痛2月余,于2003年11月10日收住入院。专科检查:左上腹充实感,轻压痛,肝脏肋缘下未触及,肝区无叩击痛。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363ng/ml);HbsAg(+),HBS(-),H...
王晓熙陈云王英沈宾鸿张晓莉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肾上腺转移
文献传递
沙利度胺对小鼠肝癌血管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9
2001年
目的 :研究沙利度胺对小鼠肝癌血管形成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抑瘤机制。方法 :小鼠肝癌 HAC细胞接种于昆明种小鼠前肢腋下皮下 ,建立小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 ,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 (蒸馏水灌胃 )、阳性对照组 (接种后第 1、3、5天 ip环磷酰胺 10 0 m g/ kg)、沙利度胺 A组和沙利度胺 B组 (分别于接种后第 1、5天灌胃 5 0 m g· kg- 1 · d- 1 沙利度胺 0 .5 m l)。采用Envision System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 (MVD)、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结果 :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 MVD分别为 (16 .8± 5 .2 )、(11.5± 2 .8) ,PCNA指数分别为 (5 7.1± 6 .3) %、(6 8.2± 4.1) % ,VEGF阳性率分别为 (11.5± 4.3) %、(5 .4± 3.9) %。沙利度胺 A组、B组 MVD分别为 (2 .9± 1.3)、(10 .5±2 .7) ,PCNA指数分别为 (5 1.6± 3.3) %、(5 5 .7± 18.1) % ,VEGF阳性率分别为 (0 .8± 0 .2 ) %、(2 .2± 1.1) %。沙利度胺组MVD、VEGF阳性率均低于阴性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 .0 5 )。阳性对照组、沙利度胺 A组、B组抑瘤率分别为 83.8%、5 0 .1%、41.5 %。结论 :沙利度胺通过抑制小鼠肝癌的血管生成 ,抑制肿瘤生长 ,联合使用其他药物 ,可能在实体瘤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
王喜安肖正达金冠球王洛伟沈宾鸿丁艾妮吕礁沈敏
关键词:沙利度胺肝肿瘤血管形成小鼠
Nd-YAG激光光凝猪胃组织的病理观察
1995年
Nd-YAG激光光凝猪胃组织的病理观察赵艳,柴萍,沈宾鸿,姜成梁,李世经材料和方法取新鲜猪胃组织,面积10cm×15cm,清水冲洗后,去除粘膜表面污秽,用大头针将四边固定在木板上,作为YAG激光光凝组织。采用湖北产JCW-Nd-YAGⅣ型激光机,电源...
赵艳柴萍沈宾鸿姜成梁李世经
关键词:胃组织ND-YAG激光光凝
MRI预测脑胶质瘤恶性度分级被引量:5
1998年
MRI预测脑胶质瘤恶性度分级胡连源1杨本强1许荣河2沈宾鸿1王天骄1张玉中1宇光1周丽娟1刘文源1作者单位1沈阳军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沈阳1100152黑龙江省鹤岗矿务局肿瘤医院,鹤岗154100MRI有可能对胶质瘤恶性度进行初步判定,进而提示临...
胡连源杨本强许荣河许荣河沈宾鸿张玉中宇光周丽娟宇光
关键词:脑胶质瘤MRI恶性肿瘤
胃癌微血管密度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相关性研究
2001年
目的 探讨胃癌及其周边正常组织微血管密度 (MVD)、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差异和癌组织中MVD和PCNA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图象分析方法对 43例晚期胃癌的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粘膜MVD ,PCNA进行检测 ,同时检测其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该 2项指标表达情况。结果 癌组织内MVD值和PCNA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周边正常组织 (P <0 .0 1,<0 .0 5 ) ;MVD值与PCNA表达无相关性 ;淋巴结转移组MVD值与PCNA显著高于和非常显著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结论 晚期胃癌组织微血管明显增生、PCNA活性明显增高 ,且在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之间差异显著。但肿瘤细胞内PCNA表达与MVD无直接因果关系。
王英王晓熙沈宾鸿倪海东丁艾妮
关键词:胃肿瘤新生血管化增殖细胞核抗原淋巴结转移微血管密度
误诊为肩周炎的原始神经外胚瘤1例
2003年
王英沈宾鸿
关键词:原始神经外胚瘤病理学误诊肿瘤
血管内抑素转基因双歧杆菌对人胃癌影响的初步病理观察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观察血管内抑素转基因双歧杆菌口服冻干粉 (ETB 2 )经胃癌患者服用后病理组织学变化和微血管密度(MVD)值、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活性表达 ;评价ETB 2抑制胃癌微血管生长的效果。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常规染色方法对 2 0例晚期胃癌进行病理检测 ,结合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计数分析 ,重点观测服药后癌组织的特异性病理变化和MVD值、PCNA活性表达。结果 :2 0例服药组与 2 3例未服药组比较 ,癌组织显现出具特异性的病理组织学改变 ,主要有 :①坏死灶形成 ;②微脓疡形成 ;③纤维组织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MVD值显著减少 (P <0 .0 5 )、PCNA活性极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ETB 2口服制剂可抑制晚期胃癌组织血管新生 ,致癌组织发生显著的缺血性改变 ,并降低癌细胞增殖活性 。
王英王晓熙沈宾鸿丁艾妮倪海东王喜安金冠球
关键词:胃肿瘤双歧杆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