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卫东
- 作品数:48 被引量:236H指数:9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管抑素基因联合氟尿嘧啶腹腔化疗预防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实验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观察血管抑素基因联合氟尿嘧啶腹腔化疗对预防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的作用.方法:RT—PCR克隆血管抑素基因,建立重组腺病毒载体.建立人结肠癌LoVo肝转移种植的模型,给予血管抑素基因联合氟尿嘧啶腹腔化疗.观察其对大肠癌细胞肝转移的影响结果:血管抑素基因联合氟尿嘧啶腹腔化疗治疗组肝转移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肝转移瘤数少于其他各组(P<0.05),荷瘤生存时间长,治疗组肿瘤组织中血管抑素基因表达为阳性,MVD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结论:血管抑素的基因治疗与传统的腹腔化疗联合应用,对预防裸鼠人LoVo结肠癌细胞肝转移有一定的作用.
- 杜卫东袁祖荣沈达明乔伟伟黄春锦唐健雄程爱群张赣生王一倩于晓峰竺越
- 关键词:血管抑素基因氟尿嘧啶腹腔化疗大肠癌术后肝转移
- 血管抑素基因联合氟尿嘧啶化疗对荷瘤裸小鼠抗恶病质效应的影响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观察血管抑素基因联合氟尿嘧啶腹腔化疗对抗腹腔荷瘤裸小鼠的抗恶病质效应。方法RT-PCR克隆血管抑素基因,建立重组腺病毒载体。建立人结肠癌LoVo细胞腹腔种植的模型,给予血管抑素基因联合氟尿嘧啶腹腔化疗。观察荷瘤裸小鼠的体重和摄食量的改变及血清TNF-?和IL-1水平的变化。结果血管抑素基因联合氟尿嘧啶腹腔化疗组裸小鼠的体重、摄食量、精神和活动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组的血清TNF-?和IL-1水平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结论血管抑素的基因治疗与传统的腹腔化疗联合应用,可明显的改善荷瘤裸小鼠的恶病质症状,增强其抗恶病质的效应.
- 乔伟伟顾坚忠杜卫东
- 关键词:血管抑素氟尿嘧啶恶病质
- 老年结直肠癌手术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老年结直肠癌病人手术前后免疫状况的变化。方法 对我院 6 0岁以上行根治性手术的 6 8例结直肠癌病人进行手术前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检测 ,并将之与健康老年对照组和年轻结直肠癌病例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结直肠癌病人手术前CD4、CD4 /CD8和NK细胞水平低于健康老年人群和年轻病人 ,而CD8、TNF α和SIL 2R水平较健康老年人群和年轻病人明显增高。手术后 2周年轻病人的CD4、CD4 /CD8和NK细胞水平较手术前升高 ,CD8、TNF α和SIL 2R水平降低 ;而老年病人除TNF α和SIL 2R水平显著降低外 ,各项免疫学指标无显著变化。老年结直肠癌病人手术前IgM、IgA和IgG水平低于健康老年人群。手术后 2周年轻病人的IgM、IgA、C3 和C4水平增高 ,而老年病人较术前无变化。结论 针对老年病人的免疫特点 ,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改善老人的营养情况 ,必要时结合有效的生物治疗 ,及时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 。
- 杜卫东袁祖荣沈达明钱敏唐健雄程爱群刘军黄春锦
- 关键词:结直肠直肠癌手术前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 老年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老年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1990年1月至1997年7月148例60岁以上的老年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行直肠癌根治术,其中92例行保肛手术(老年SSR组),56例行Miles手术(老年APR组);同期86例60岁以下的中青年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行SSR(中青年SSR组)。比较3组病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术后并发症、排便功能恢复、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1年、3年、5年生存率。[结果]老年SSR组中高分化腺癌的比例高于中青年SSR组(P<0.05)。老年SSR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2.6%(30/92),稍高于中青年SSR组。老年SSR组的转移率(26.3%)、局部复发率(13.2%),低于中青年SSR组(P<0.05);老年SSR组1年生存率(97.4%)、3年生存率(84.2%)和5年生存率(65.8%)与老年APR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高于中青年SSR组(P<0.05)。[结论]老年中低位直肠癌由于生物学行为和生理特点,适于行保肛手术,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低于中青年患者,生存率高于中青年患者。
- 杜卫东沈达明黄春锦唐健雄袁祖荣
- 关键词:直肠肿瘤器官保存肿瘤转移
- 老年直肠癌患者Miles术后结肠造口并发症的特点及其防治被引量:14
- 2003年
- 目的探讨老年直肠癌患者Miles手术后结肠造口并发症的特点及其防治。方法对我院1990~2001年因直肠癌行Miles手术的病例317例按年龄分界,对168例60岁以上老年病例发生的结肠造口并发症进行回顾性总结,并将其与同期60岁以下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老年患者结肠造口并发症的特点及防治措施。结果本组168老年患者中有92例(54.8%)发生结肠造口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同期年龄较轻患者(36.2%)。其中结肠造口周围炎(38.7%)、组织水肿(12.5%)、组织坏死(5.3%)、脱垂(10.3%)、肠管回缩(7.7%)、周围疝(4.1%)等并发症明显高于年龄较轻患者(分别为12.1%、1.3%、1.3%、2.0%、2.0%、1.3%),而结肠造口狭窄的发生率(11.3%)低于年龄较轻患者(21.5%)。老年患者中,结肠造口的多重并发症的发病率较高,92例中共有161例次并发症发生;而年龄较轻患者54例中只有60例次并发症发生。讨论随着年龄的增高,患者结肠造口的并发症发生率逐渐升高。应重视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采用规范化的手术和针对性的措施防治结肠造口的并发症。
- 杜卫东程爱群袁祖荣唐健雄杨剑英竺越
- 关键词:直肠癌MILES术术后结肠造口术并发症
- 老年胃癌患者的外科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被引量:52
- 2004年
-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1~2002年外科收治的年龄超过或等于70岁的45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胞胀或不适(74.3%),以及消瘦(53.3%)和食欲下降(47.1%)。临床Ⅲ、Ⅳ期患者占63.9%。413例患者予以手术治疗,胃切除316例(76.5%),其中根治性切除231例(73.1%),姑息性切除85例(26.9%)。并存有重要器官慢性病变238例(52.7%),出现术后并发症194例(47.0%)。手术患者5年生存率32.9%,其中胃切除患者为43.0%,根治性切除患者为57.9%,姑息性切除患者为2.7%。结论老年胃癌患者多为临床Ⅲ、Ⅳ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应提高早期诊断率;适宜的手术治疗是提高老年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但应做好围手术期处理。
- 程爱群李翔朱捷葛睿杜卫东秦朝晖
- 关键词:老年胃癌外科治疗围手术期
- 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对胃癌临床价值的探讨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记物在胃癌诊断、手术疗效评价和术后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106例胃癌患者和48例胃良性疾病患者的8项血清肿瘤标记物,并进行2年的随访。结果 CEA、CA50、CA19—9、CA125和CA72—4等5项在胃癌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平行检测可以提高检测的敏感度(88.5%);系列检测可提高检测的特异度(90.5%)。5项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在Ⅲ、Ⅳ期病例较Ⅰ、Ⅱ期病例明显增高;在胃癌有淋巴结、肝肺等远处转移的病例或有腹水的病例明显增高;血清CA50和CA72—4的水平与肿瘤大小有关;复发转移组病例5种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血清肿瘤标记物对胃癌诊断、病变范围、程度和生物学行为的评估、手术疗效评价和术后转移复发监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杜卫东程爱群袁祖荣唐健雄宋晓华项平竺越
- 关键词:血清肿瘤标记物胃癌手术治疗
- IL-2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胰腺癌免疫效应的实验研究
- 目的:将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DC),观察其和对胰腺癌荷瘤裸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将IL-2基因转染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后,用于激发自体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检测其对CTL的增殖和...
- 乔伟伟顾坚忠杜卫东
- 关键词:胰腺肿瘤肿瘤治疗基因修饰
- 文献传递
- 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术后联合化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术后联合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4年1月至1999年12月我科对419例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的病例作了联合化疗。现就联合化疗对机体的耐受性、局部复发、腹腔种植转移、肝转移或其他远处转移和生存率的影响进行观察,并将之与同期行静脉化疗和腹腔化疗的病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联合化疗组病例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和急性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与腹腔化疗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明显低于静脉化疗组(P<0.05)。静脉化疗组的肝转移和腹腔转移率(29.5%和32.8%)高于腹腔化疗组(14.2%和13.5%)和联合化疗组(12.8%和12.2%),而腹腔化疗组的其他远处转移率(18.4%)则远高于联合化疗组(11.5%)和静脉化疗组(9.8%)。联合化疗组病例的2、3、4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72.8%、65.1%、60.8%和55.2%,明显高于腹腔化疗组的59.2%、48.1%、43.8%和38.7%和静脉化疗组的58.9%、47.6%、42.9%和37.5%(P<0.05)。结论:进展期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行联合化疗,降低了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有效地防止了病人术后的复发率和转移率,并延长了病人的生存期;是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较理想的化疗方式。
- 杜卫东袁祖荣唐健雄沈达明程爱群于晓峰钱敏竺越
- 关键词:术后联合化疗疗效
- 改良式肛瘘切除缝合术治疗肛瘘236例
- 2003年
- 目的 观察和评价改良式肛瘘切除缝合术,即瘘管隧道法切除一期缝合术治疗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评价改良式肛瘘切除缝合术,一期缝合创面,共治疗肛瘘236例。观察创面愈合时间、术后伤口感染情况、术后疤痕大小、肛门变形情况和肛门括约肌功能,并随访术后3年内的复发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创面愈合时间为6~24d,平均愈合时间为8d,所有病例全部治愈,病人痛苦小,愈合后疤痕平而小,手术对肛门括约肌功能的影响较小,随访2个月~3年未见复发。结论 瘘管隧道法切除一期缝合术治疗肛瘘不仅达到了根治肛瘘的目的,而且又最大限度的保护了肛门括约肌的功能,手术愈合快,术后疤痕小,复发率低,是治疗肛瘘的比较理想的方法。
- 杜卫东宋晓华张益军
- 关键词:术式改良肛瘘切除缝合术手术治疗术后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