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施
- 作品数:6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综合医院儿童精神科联络会诊中躯体化症状障碍患儿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自我意识的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儿童精神科联络会诊中躯体化症状障碍(SSD)患儿的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自我意识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83例S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症状表现分为神经系统症状组(n=44)和消化系统症状组(n=39)。比较两组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自我意识,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SD患儿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结果神经系统症状组的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总分、社交恐怖因子分和学校恐怖因子分均高于消化系统症状组,消化系统症状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焦虑因子分高于神经系统症状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人际关系、独生子女、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均是SSD患儿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综合医院儿童精神科联络会诊中不同症状表现的SSD患儿的焦虑症状和自我意识水平不同,患儿的自我意识跟人际关系、是否独生子女、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均有关,对SSD患儿的治疗应更多关注其情绪状态,提高其自我意识。
- 李桂克孙华孟纲尤美娜李南施
- 关键词:焦虑抑郁联络会诊
- 精神病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被引量:5
- 2009年
- 通过问卷调查临床本科双语班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见解及对目前精神病学双语教学的评价,深入分析影响双语教学的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探寻适合的精神病学双语教学模式。
- 张治坤孙华李晶郭文斌李南施江永美
- 关键词:精神病学双语教学
- 网络授课在精神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网络授课在精神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310名,其中观察组(n=158)在教学中实施网络授课模式,对照组(n=152)在教学中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和期末考试总成绩。结果 观察组学生在“注重学生思想品德、人文情怀、科学态度和大医精神等的培养”“为人师表、责任心强”“充分准备、重视教学”“对课程内容娴熟、语言表达清晰”“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互动”方面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总评价以及期末考试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在精神病学教学中,网络授课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授课,值得推广。
- 李桂克骆甜甜孙华孟纲尤美娜李南施
- 关键词:精神病学医学教育教学模式
- 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及亲属家庭因素的比较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索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及其亲属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特点及其差异。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20例青少年强迫症患者、32例患者父母(为避免混淆,患者父母组称患者亲属组)及2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青少年强迫症组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较少,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较多(P<0.05),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的亲密度、道德宗教观、组织性较少,矛盾性和控制性较多(P<0.05);强迫症亲属组的父母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较正常对照组少(P<0.05),家庭环境各因子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青少年强迫症组与强迫症亲属组相比,患者的父母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及偏爱较多,母亲的温暖、理解较少(P<0.05);患者感受到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组织性较少,矛盾性和控制性较多(P<0.05)。结论: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存在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这些不良的家庭相关因素可能是父母与患者之间双向作用的结果。
- 张治坤孙华孟纲李南施
- 关键词:青少年强迫症患者亲属父母教养方式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规范化心理护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 2022年
- 探讨颅内动脉瘤术围手术期采用规范化心理护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需接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栓塞术围手术期护理,研究组采用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预后。结果 研究组及对照组干预前人群基线特征及心理状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及对照组护理干预后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较干预前均改善;研究组患者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焦虑-抑郁缓解程度、患者依从性均较对照组改善,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规范化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 黎裕明赵翠松李南施
- 关键词: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心理护理
- 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其与胃肠道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 探讨功能性胃肠病(FGID)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其与胃肠道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19例FGID患者,其中6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作为FD组,52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作为IBS组,另随机选取5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研究对象的心理状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研究对象的睡眠质量,采用胃肠道症状分级评分量表(GSRS)评估FGID患者的胃肠道症状严重程度。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究FGID患者心理状况与胃肠道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焦虑严重程度、焦虑检出率、抑郁严重程度、抑郁检出率、睡眠障碍检出率及SCL-90除偏执因子外的其他9个因子的检出率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D组、IBS组的焦虑严重程度、焦虑检出率、抑郁严重程度、抑郁检出率、睡眠障碍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FD组SCL-90除偏执因子外的其他9个因子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IBS组SCL-90除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因子外的其他8个因子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FD组与IBS组焦虑严重程度、焦虑检出率、抑郁严重程度、抑郁检出率、睡眠障碍检出率及SCL-90各因子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GID患者的HAMA总分、HAMD总分与GSRS总分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FD和IBS患者心理状况、睡眠质量差,其焦虑、抑郁情绪与胃肠道症状严重程度相关。关注FGID患者的心理特征,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可能对于减轻FGID患者的症状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
- 李桂克孙华孟纲尤美娜李南施
-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胃肠道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