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银
- 作品数:23 被引量:216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语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 借用名量词的语义分析被引量:27
- 2002年
- 本文探讨了借用名量词的条件及语义特点 ,文章认为 :若 N1是 N2 的容器 ,可以借用N1做 N2 的量词 ,构成 Num+ N1+ N2 。Num+ N1+ N2
- 李先银
- 容器隐喻与“有+抽象名词”的量性特征——兼论“有+抽象名词”的属性化被引量:28
- 2012年
- 抽象名词分主生的和寄生的两种,前者不能进入"有+抽象名词",而后者可以。寄生抽象名词与其寄生的主体形成隐喻容器关系,使得"有+抽象名词"获得隐喻容器关系默认的"大量义",这种"大量义"是隐性的,没有量性标记。隐性的"大量义"使"有+抽象名词"具有区别性,很容易属性化并且形容词化,从而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 李先银
- 关键词:抽象名词容器隐喻量性特征
- 时间—行为的情理关联与“大X的”的话语模式——基于互动交际的视角被引量:18
- 2017年
- 本文基于互动交际的视角,考察时间—行为的情理关联及其对"大X的"话语模式的塑造。"大X的"是口语中常用的一种格式,其中X主要是与时间相关的词语。通过汉语口语语料的考察发现,X表示的时间与后续语段的行为存在情理上的关联,即时间—行为的情理关联。在现实语境刺激的触发下,情理关联被激活,对情景中的刺激做出反应,从而驱动话语的启动与前进。考察还发现,刺激的类型与情理驱动的方式,调用的语言形式和所实现的会话行为之间呈现一定的关联。这反映了互动交际对话语语法的塑造。
- 李先银李先银
- 关键词:情理话语模式互动
- 基于自然口语的话语否定标记“真是”研究被引量:12
- 2015年
- 本文基于真实口语语料,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考察话语标记"真是"的话语分布、人际分布和话语意义。我们认为,"真是"的核心话语意义是表达话语否定,而斥责、责怪、抱怨、嗔怪等是"话语否定"在具体语境中不同语义强度和情感强度的实际表现。
- 李先银
- 关键词:话语标记
- “X+V”与“V+X”的语序考察被引量:4
- 2009年
- 现代汉语形容词与动词及数量结构组合常常有两种语序"V+X"和"X+V",本文全面考察了"多、少、早、晚、快、慢"与动词的两种顺序及其原因。文章认为:"V+X"和"X+V"语序的配置受到"预期与结果"模型和X与"点"的融合度两方面的控制。
- 李先银
- 关键词:语序
- 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潜藏
- 2025年
- 本文以柜台对话中的非疑问式直接请求为例,考察自然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潜藏现象。文章认为,话语潜藏不是省略,而是口语交际中基于语言框架性的一种话语设计,通过对话语元素的征选、对备选表达形式的选择和对征选元素的排序,实现因人因地因事的潜藏设计,以满足多样性的表达需求和实现丰富性的表达效果。话语潜藏的运作机制包括说话人征选机制和场景补偿机制,说话人在话语元素征选频次和长短形式的使用频次上有现实的使用偏好,反映出说话人设计的语用驱动。
- 李先银王博雅
- 汉语口语语法研究一百年被引量:2
- 2025年
- 本文回顾了汉语口语语法研究的百年历程,依据各时期的标志性成果、突破性进展和研究特色,将其划分为五个关键阶段:酝酿期(1919~1967年)、开创期(1968~1983年)、拓展期(1984~1995年)、多元发展期(1996~2013年)以及互动研究期(2014年至今)。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汉语口语研究传统的继承问题,并对未来口语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李先银
- 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及其原因探讨被引量:27
- 2002年
- 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汉语个体量词产生、发展和成熟时期的情况,和汉语个体量词产生的动因。认为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是汉语范畴化和汉语类型特点制约的结果,同时反映了汉民族的认知视点。
- 李先银
- 关键词:个体量词范畴化认知视点
- 甲骨文中“于”语法化过程构拟被引量:5
- 2010年
- 运用语法化的理论,分析甲骨文中"于"字的语法化过程。"于"在"往/步,于+处所"的语法语义框架中开始意义的虚化,重新分析为"往/步,于+处所",出现介词化的倾向。这时"于"经常被借用于引进祭祀对象,形成"V+于+对象"的范式,这种格式反过来促进了"往/步+于+处所"中"于"完全介词化。"于"从引介空间到引介时间,最终完成"于"的语法化过程,形成介词"于"分别引进处所、时间、对象的不同格式。
- 李先银
- 关键词:甲骨文语法化隐喻
- 表达祈使的“去”在对话语境中的主观化与叹词化被引量:29
- 2013年
- 独立使用表达祈使的"去"在互动对话语境中由祈使驱离,发展出表达禁止和话语否定的话语意义,形成一个主观化的梯次等级。伴随"去"的主观化,其发音弱化为qie或者qi,表达对观点的否定感叹,发生了叹词化。"去"的段首位置和"去"的离开义是"去"叹词化的语法-语义基础。"去"叹词化的机制是情境中的主观化和情态义的转移附加。
- 李先银
- 关键词:祈使主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