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树娟

作品数:10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伊甸之东》
  • 2篇女性主义
  • 2篇精神生态
  • 1篇读书
  • 1篇多德
  • 1篇亚里士多德
  • 1篇亚里士多德悲...
  • 1篇译本
  • 1篇异化
  • 1篇生态伦理
  • 1篇生态伦理观
  • 1篇生态视阈
  • 1篇视阈
  • 1篇天堂
  • 1篇女性
  • 1篇女性形象
  • 1篇女性主义解读
  • 1篇自然人
  • 1篇自由意志
  • 1篇伦理

机构

  • 9篇常州工学院

作者

  • 9篇张树娟
  • 4篇张莹波

传媒

  • 4篇常州工学院学...
  • 2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长春理工大学...
  • 1篇重庆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伊甸之东》中华人形象之新解
2014年
《伊甸之东》中的老李能够正确认识华人在美国遭受种族歧视的现实,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处世哲学建立起价值体系,获得个人的胜利。老李的形象颠覆了在西方流传已久并成为程式化概念的华人刻板形象。通过老李的处世哲学、正确对待历史和罪恶的态度以及他对自由意志的阐释和践行,斯坦贝克试图用东方的文化思想帮助美国人构建新的道德体系,拯救美国人岌岌可危的精神世界。
张树娟
关键词:《伊甸之东》自由意志
精神生态视阈下的《伊甸之东》
2013年
《伊甸之东》揭露了美国社会物欲横流、人的精神出现异化和拜物化的生活现实。特拉斯克家族饱受主体异化、心灵拜物化、行为无能化的折磨,精神世界危机重重。约翰·斯坦贝克通过对帮助特拉斯克一家走出阴霾的塞缪尔夫妇的塑造,给处在同样精神困境下的现代人指明了一条出路。
张树娟张莹波
关键词:《伊甸之东》异化
《美国牧歌》的女性主义解读被引量:1
2013年
西方评论界大都认为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中的男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是一个因其自身美德而受罚的完美男人,而文章认为小说中有一种女性主义的声音在抵抗并颠覆男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叙述者内森·朱克曼甚至作者菲利普·罗斯等构成的多重男性主导性话语,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能勇敢面对强势的男权意识形态,以自己的方式挑战男性权威,努力展示自我,重新确立自己的女性身份,寻找新的归宿和出路。尽管她们的方式不甚可取,她们的结局也不够圆满,但我们看到了小说家罗斯对性别平等所做的主观努力。
张莹波张树娟
关键词:《美国牧歌》女性主义解读
《伊甸之东》中女性形象之新解
2014年
《伊甸之东》描绘了女性在男性专制的暴力下为争取自身权益所进行的不同方式的抗争,高度赞扬了女性的自由精神,建构了反映女性生存状态的真实空间。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文中"沉默"、"堕落"、"觉醒"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详细阐释女性的自由精神的体现以及女性如何觉醒、自救最终获得自由的全过程,并进一步指出:沉默的消极方式和堕落的极端方式都无法捍卫女性的自由和权利,只有通过理性的方式才能最终为女性赢得真正的平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和谐。
张树娟张莹波
关键词:女性主义《伊甸之东》女性形象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观照下的《哈姆雷特》被引量:6
2010年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充分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但莎士比亚并非一味地继承,而是不断突破与创新。文章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来透视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试图寻找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对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影响,发现莎士比亚独特的突破与创新,进一步探讨这一悲剧深刻的现实意义。
张树娟
关键词:悲剧理论《哈姆雷特》亚里士多德
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从《好人难寻》看奥康纳的精神生态意识
2011年
文章试从精神生态学的审美角度出发,解析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主要人物的精神生态困境,探究好人难寻的深层原因,从而进一步理解奥康纳的精神生态意识以及她为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拯救人类的灵魂而付出的努力。
张树娟
关键词:《好人难寻》精神生态
托妮·莫里森《天堂》的精神生态观照
2014年
托妮·莫里森的《天堂》通过对比黑人聚居的鲁比镇固步自封的男性宗法社会和女修道院崇尚自然、开放博爱的人间天堂来呈现美国非洲裔族群在寻求自身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缺陷和弊端,揭露黑人群体因颠覆白人至上的种族歧视而自我迷失、异化并陷入"以黑为美"的新的种族主义的事实。借助生态批评理论剖析了《天堂》中美国黑人群体以集体无意识形式释放的精神失衡的内外动因,认为鲁比人精神生态危机既与美国社会、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又与黑人人性弱点密不可分,进而说明莫里森的创作意图和生态责任意识。
张莹波张树娟
关键词:《天堂》精神生态
“信达雅”标准下《谈读书》两种译本的解读被引量:5
2010年
文章在"信达雅"翻译标准视角下,对培根散文《谈读书》的两种译本进行比较与鉴赏。分析译者如何跨越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体现老一辈翻译家精湛的翻译技艺和严谨的翻译态度,从而进一步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张树娟
关键词:翻译标准
论《伊甸之东》中“自然人”的塑写
2015年
斯坦贝克的《伊甸之东》探讨了人与自然间的伦理关系。亚当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对待自然,与自然相背离,精神饱受痛苦却不自知;塞缪尔尊重、关怀自然,爱护每一寸土地,受到自然的恩惠与庇护。通过"自然人"塞缪尔正面、积极的精神力量的塑写,斯坦贝克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主张:对待自然,人类应该给"自然人"塞缪尔式的伦理关怀,从而进一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张树娟
关键词:《伊甸之东》自然人生态伦理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