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波
- 作品数:19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美国牧歌》的女性主义解读被引量:1
- 2013年
- 西方评论界大都认为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中的男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是一个因其自身美德而受罚的完美男人,而文章认为小说中有一种女性主义的声音在抵抗并颠覆男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叙述者内森·朱克曼甚至作者菲利普·罗斯等构成的多重男性主导性话语,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能勇敢面对强势的男权意识形态,以自己的方式挑战男性权威,努力展示自我,重新确立自己的女性身份,寻找新的归宿和出路。尽管她们的方式不甚可取,她们的结局也不够圆满,但我们看到了小说家罗斯对性别平等所做的主观努力。
- 张莹波张树娟
- 关键词:《美国牧歌》女性主义解读
- 同根不同果——《黛西莱的婴儿》和《玛丽亚·孔塞普西翁》被引量:2
- 2004年
- 文通过对凯特·肖邦 (KateChopin)的《黛西莱的婴儿》(“D啨sir啨e sBaby”)和凯瑟琳·安妮·波特 (KatherineAnnePorter)的《玛丽亚·孔塞普西翁》(“Mar姫aConcepci幃n”)的主题探究、人物形象剖析和对比 ,探讨了这两位女作家的创作意图 ,领悟她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独特见解 ,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 张莹波
- 关键词:凯特·肖邦女作家创作意图领悟地理
- 无声胜有声——“细读”波特的《老人》和《他》
- 2007年
- 波特的《老人》和《他》两个中短篇故事充分揭示了语言与人物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那些会言语的人物不仅书写自己的身份,还构建语言来书写他人,通过书写他人来表达自己主观理想化的身份观和现实观,颠覆他人形象以衬托自己或者达到其他目的。布鲁克斯的"细读法"有助于读者明白波特的无声世界为何有声有色,无语人物又为何有血有肉。
- 张莹波
- 关键词:细读法悖论反讽
- 波特小说中的《圣经》原型被引量:2
- 2011年
- 《圣经》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当代美国南方文学的重要代表凯瑟琳·安·波特深受《圣经》神话的影响,其小说征引了丰富的《圣经》原型、典故、意象和象征。文章依据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从原型场景、原型人物、原型结构与主题、原型意象和象征等方面分析出现在波特多部中短篇小说中的《圣经》原型,指出她对《圣经》原型有直接引用和间接的创造性"置换变形"或"魔幻变调",说明她借助如此多的原型旨在清晰地透视她笔下人物的精神现状和心灵世界,描绘精神生活的多样图景,从而表现她作为小说家对人性、对社会、对个体生命的精神生态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
- 张莹波
- 关键词:波特《圣经》原型精神生态
- 从反叛到超越——论波特小说中米兰达的精神指归
- 2011年
- 当代美国南方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老人》和《灰色马,灰色的骑手》刻画了一个"反叛者"形象——米兰达,关注的是人怎样在逃避不了的荒诞的世界里找到生存的立足点,回归自然本真的精神家园。面对南方家族历史,米兰达能正视失败,执着于真实;面对战争、瘟疫、死亡和战时美国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伪善和非人道行为,米兰达在反叛中存在,努力前行。为了确立自我,实现身与心的和谐平衡,更为了捍卫人格尊严,米兰达表现出西西弗斯式的反抗精神:虽然处在一种"被抛"的境地,孤立无援,但她毅然地重新开始,在失望中实现超越。
- 张莹波赵惠珠
- 关键词:反叛精神指归
- 论《假日》的“召唤结构”和潜在意义被引量:1
- 2011年
- 借助伊瑟尔现象学阅读理论分析波特《假日》的"召唤结构"和潜在意义。波特通过运用场景、人物性格、语言、习俗等多种"错层"和象征、对比、"通感"等多种修辞在文本的各个层面留下诸多"空白",使文本语言产生召唤性,读者主动朝文本暗示的方向进行"想象性连接"和"创造性填补",最终使文本的潜在意义"华彩化"。
- 张莹波
- 精神生态视阈下的《伊甸之东》
- 2013年
- 《伊甸之东》揭露了美国社会物欲横流、人的精神出现异化和拜物化的生活现实。特拉斯克家族饱受主体异化、心灵拜物化、行为无能化的折磨,精神世界危机重重。约翰·斯坦贝克通过对帮助特拉斯克一家走出阴霾的塞缪尔夫妇的塑造,给处在同样精神困境下的现代人指明了一条出路。
- 张树娟张莹波
- 关键词:《伊甸之东》异化
- 灵韵歌手——凯瑟琳·安妮·波特小说主题探究
- 凯瑟琳·安妮·波特(1890-1980)一直是一位颇有争议的美国短篇小说家。她大器晚成,四十岁时才真正出现在美国文学舞台上,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盛开的犹大花和其他故事》(FloweringJudasandOtherSto...
- 张莹波
- 关键词:美国文学美国作家
- 文献传递
- 试论波特《中午酒》的神话原型模式被引量:2
- 2008年
- 凯瑟琳.安妮.波特的中篇小说《中午酒》包含了一个由众多意象组成的叙述表层结构和另一个由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场景、人物类型和叙事结构,挖掘作品叙述和意象表层下面的丰富内涵,探究波特的真正创作意图。波特通过汤普森先生的遭遇,深刻揭露了美国旧南方贵族思想的顽劣性和旧文明衰落的真正原因,倡导摒弃恶、回归善、追求自我完美的人道主义思想。
- 张莹波
- 关键词:神话原型
- 《伊甸之东》中女性形象之新解
- 2014年
- 《伊甸之东》描绘了女性在男性专制的暴力下为争取自身权益所进行的不同方式的抗争,高度赞扬了女性的自由精神,建构了反映女性生存状态的真实空间。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文中"沉默"、"堕落"、"觉醒"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详细阐释女性的自由精神的体现以及女性如何觉醒、自救最终获得自由的全过程,并进一步指出:沉默的消极方式和堕落的极端方式都无法捍卫女性的自由和权利,只有通过理性的方式才能最终为女性赢得真正的平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和谐。
- 张树娟张莹波
- 关键词:女性主义《伊甸之东》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