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清玲

作品数:20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历史地理
  • 4篇经济管理
  • 4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学

主题

  • 3篇移民
  • 3篇清代
  • 3篇清政府
  • 3篇明清
  • 2篇中琉关系
  • 2篇契约
  • 2篇契约文书
  • 2篇明清时期
  • 2篇科举
  • 2篇劳动力
  • 2篇劳动力资源
  • 1篇道德
  • 1篇地名
  • 1篇地名学
  • 1篇信息化
  • 1篇信息化时代
  • 1篇学习者
  • 1篇遗存
  • 1篇移民社会
  • 1篇移民政策

机构

  • 18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闽南科技学院

作者

  • 18篇孙清玲
  • 1篇林大津
  • 1篇林泽斐
  • 1篇欧七斤

传媒

  • 7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福建师大福清...
  • 2篇闽台文化研究
  • 2篇福建技术师范...
  • 1篇古今农业
  • 1篇福建教育学院...
  • 1篇清史论丛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明末清初福建上供物料制度的变迁
2021年
上供物料作为明清两代正项田赋之外的额外补充,涉及到王朝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诸因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通过梳理福建地方志与时人笔记发现,明后期福建地方推行的一条鞭法在制度层面将上供物料一时瓦解,使上供物料由民众负担的“贡”转变为普通的“赋”。但贡赋合一在时间上存在渐进性,尤其在明清鼎革之际时局动荡,一些在前一段改革进程中已然被消灭的因素如实物上纳、额外加派等重复出现。这一时期上供物料的变迁不仅反映出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巨大惯性,亦是明清两代强烈奉行分散供给、原额主义与地方从属中央的财政理念的缩影。
李宝孙清玲
关键词:明末清初
试论中国封建社会地名变迁的若干缘由被引量:1
1998年
本文着重从避讳制度、封建伦理道德、封建迷信思想三方面来论述封建专制制度对地名的影响。在地名中避讳的对象涉及国号、皇族、后宫、外戚、孔子的名字及其嫌名和偏讳,此外还有恶意避讳等范围。而源于封建统治者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提倡与标榜,对人民某种行为的嘉奖和对教化的强调,使得仁义礼忠孝概念在地名中得到一定的体现。又从“君权神授”思想、对“龙”的垄断、皇家“风水”观和吉祥观出发,主观臆造了大量的地名。这些地名相当一部分因此失去生命力而成为历史的垃圾,但也有一部分被保留下来。
孙清玲
关键词:封建伦理道德中国封建社会封建专制制度避讳制度地名学
清政府与台湾的土地的开发
该文选择了《清政府与台湾的土地开发》这一主题,目的是对清政府开发和经营以湾土地的政策、思想、过程及其得失和意义有个系统、全面的探讨.该文约有八万多字,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清政府如何开发和经营台湾土地,二是研究人员应...
孙清玲
关键词:清政府劳动力资源
文献传递
略论清代的税契问题被引量:9
2003年
封建社会后期 ,政府对民间田宅契买活动的管理集中体现在税契这一环节 ,如何规范契税的征管工作 ,成为明清政府一直关注的问题。通过乾隆年间的契尾改革与契税整顿 ,古代的税契制度已相当完善。但是 ,长期以来的吏治问题和财税体制弊端 ,使得清代的税务沉痼难治。清末 ,地方政府为分摊朝廷的巨额赔款 ,同时又要自筹经费、大举新政以图自强 ,不得不大力开辟和疏理财源 ,原属杂税项下不太引人注目的税契收入 ,竟成为晚清政府的“岁入大宗”,从中可以看出清代财税中的巨大黑洞和乱税亡朝的命运。
孙清玲
关键词:清代漏洞
论“闽人三十六姓”在中国海外移民史上的特殊性——东亚朝贡体制下的海外移民个案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闽人三十六姓”,是明朝政府赐给琉球以发展该国与中国的朝贡贸易的移民。与同时期同属于中国朝贡体制下的东南亚国家的其他海外移民相比较,这支移民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他们是明朝的政治移民,人数不多,最初仅为“三十六姓”,且明代“三十六姓”在琉球的发展,曾一度出现凋零,以致于后来有万历“再赐”和琉球国王“补姓”之举。尽管如此,他们在琉球的特殊地位与深远影响却令人刮目相看。他们往往身居高位,有担任权倾朝野的国相,有担任举足轻重的法司官,相当多的人都获得爵位,担任紫金大夫、正议大夫等官职的人比比皆是,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中,他们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支移民的身分、构成、在居留国的地位与影响都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意义,是以往华人华侨史研究中所忽略的问题。
孙清玲
关键词:明清时期朝贡体制海外移民
福州通贤龚氏的科举成就与社会贡献
2024年
通贤龚氏是明清福州的名门望族,主要以科举、循吏、著述和藏书而闻名。明清两代,共繁衍二十代,在科举方面,从第四世开始发力,截至光绪九年(1883),有科举功名者多达91人。该家族在科举道路上的成长,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在政治业绩方面,出现清前期龚其裕、龚嵘、龚一发、龚景瀚祖孙四世写入清史循良传的盛况;在文化贡献方面,明朝中后期的状元龚用卿、清朝后期的进士龚易图是其佼佼者,尤其是龚易图所藏的十万卷图书,堪称近代闽中藏书之最,且成为今福建省图书馆善本古籍的主要来源。
孙清玲王路宝
关键词:明清科举家族藏书
困境与破局:明中期福建上供物料制度的变迁
2022年
明中期福建地区的上供物料制度因存在物料数目剧增、所征物料非时非地、摊派负担不均的弊端,而陷入运行困境。正德十五年(1520年)始,福建地方对上供物料制度进行了“八分法”改革,逐渐将物料与田赋合并征收,至万历初年“一条鞭法”推行,贡与赋的合并基本完成。上供物料制度改革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势,暂时减轻了人民负担,刺激了经济发展。但物料折银并不彻底,地方有司向中央解送时仍遵循着“实物主义”的原则,即使部分物料折银,在向田赋合并时,却借机将临时加派固定化,进一步加重民众负担。
李宝孙清玲
关键词:八分法
明清时期中琉友好关系遗存考
本文介绍了为保证双方的顺利交往,明清政府与琉球王国成立专门的接待机构、开辟有利的造船基地和航海港湾,修建相关的宗教寺庙,这些遗迹成为中琉友好交往史上的伟大丰碑;而来华死难者的坟茔墓碑、北京故宫所珍藏的琉球贡品、琉球册封使...
孙清玲
关键词:明清时期中琉关系历史遗存历史学考古学
清代福州黄巷梁氏的科举文化成就述析被引量:1
2018年
清代福建的科举家族,主要集中在省会福州,清初从长乐江田迁往福州城内的黄巷梁氏即其一.以梁章幸E 为代表的梁氏家族,从乾隆以后取得辉煌的科举文化成就,至少产生了7 个进士、20 个举人和39 个贡监生员;在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政治等领域也有一定建树,但与前者相比,较为逊色.黄巷梁氏取得上述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其家学源远流长,并得益于福州的人文环境、师友交游圈的影响和姻亲谱革的助力.
孙清玲
关键词:梁章钜科举文化
清政府对台湾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2006年
台湾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清政府的移民政策、民族政策、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对台湾的土地开发均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传统的土地开发中,解决劳动力问题是其首要前提。清政府对台湾劳动力的配置,大致以同光时期的“开山抚番”运动为界线,在两个地区、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清前、中期以大陆移民填充台湾西部平原,一是清后期将台湾西部海岸的多余人口分配到以台东地区为代表的广大未开发地带。然而清政府在各种因素的干扰下,对这项工作时而表现出积极主动,时而表现出消极保守;而且由于当时清政府对台湾土地政策与人口政策的调节并不平衡,导致乾隆以后台湾人口与土地的矛盾问题逐渐尖锐化。根据清代台湾劳动力资源与土地资源配置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康(熙)雍(正)时期、乾隆至同治时期、同(治)光(绪)时期。本文分别论述了这三个时期台湾的人地关系。
孙清玲
关键词:清政府移民政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